GBT 14195-1993 感官分析--选拔与培训感官分析优选评价员导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T 14195-1993 感官分析--选拔与培训感官
分析优选评价员导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选拔与培训感官分析优选评判员的准则与程序。

本标准的差不多原则适用于各类感官分析优选评判员的选拔与培训。

在制订各类感官分析优选评判员的选拔与培训程序时应参考本标准。

2引用标准
GB 10221.1~4感官分析术语
GB 10220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GB 12310感官分析方法成对比较检验
GB 12311感官分析方法三点检验
GB 12312感官分析味觉敏锐性的确定
GB 12313感官分析方法风味剖面检验
GB 12314感官分析方法不能直截了当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
GB 12315感官分析方法排序法
GB 12316感官分析方法“A”—“非A”检验
3初选
3.1目的
初选包括报名、填表、面试等时期,目的是剔除那些明显不适宜作感官分析评判员的候选者。

初选合格的候选评判员将参加选择检验。

3.2人数
参加初选的人数一样应是实际需要的评判员人数的两至三倍。

3.3人员差不多情形
应了解候选评判员以下情形并依此决定候选评判员是否参加选择检验。

a.爱好和动机
对感官分析工作的爱好和动机是关系到今后能否认真学习和正确操作的差不多因素,因此需把握候选评判员这方面的情形。

b.评判员的可用性
候选评判员应能参加培训和以后的评判工作,出勤率至少要达到8 0%。

那些经常出差或工作繁重的人不宜参加感官分析工作。

c.对评判对象的态度
应了解候选评判员是否对某些评判对象(例如食品或饮料)专门厌恶,专门是对今后可能评判对象(食品和饮料)的态度。

同时应了解是否由于文化上、种族上、宗教上或其他方面的缘故而禁忌某种食品。

d.知识和才能
如果只要求候选评判员评判一种类型的产品,则最好从具有这类产品各方面知识的人中选择。

e.健康状况
要求候选评判员健康状况良好,无痛楚、过敏或疾病。

不应服用那些会减弱其对产品感官特性的真实评判能力的药品,戴假牙者不宜担任某些质地特性的感官评判。

但感冒或某些临时状态(例如怀孕等)不应成为剔除候选评判员的理由。

f.表达能力
在描述性检验时候选评判员表达和描述感受的能力专门重要。

这种能力可在面试和选择检验中显示出来。

在选拔描述检验的候选评判员时要专门重视这方面的能力。

g.个性特点
候选评判员应在感官分析工作中表现出爱好和主动性。

能用心致志地致力于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工作。

能准时参加评判会,并能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

h.其他情形
例如现在的职业以及感官分析的体会。

是否吸烟也可记录,但不作为剔除候选评判员的理由。

3.4获得人员差不多情形的途径
候选评判员的有关情形可通过填写各种询咨询单及面谈获得。

3.4.1填写询咨询单
询咨询单的设计要求:
a.询咨询单应能提供尽量多的信息;
b.询咨询单应能满足组织者的需要;
c.询咨询单应能识别出不合格人选;
d.询咨询单应容易懂得;
e.询咨询单应容易回答。

3.4.2面谈
面谈可提供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

候选评判员能够询咨询有关的咨询题,会见者能够谈谈有关感官评判程序以及对候选评判员期望的条件等咨询题,面谈可收集询咨询单中没有反映出的咨询题,从而可获得更多的信息。

为了使面谈更富有成效,应注意以下几点:
a.会见者应具有感官分析的丰富知识和体会;
b.面谈之前,会见者应预备所有要询咨询的咨询题和要点;
c.会见者应制造一个轻松的气氛;
d.会见者应认真听取并作记录;
e.所咨询咨询题的顺序应有逻辑性。

4选择
4.1目的
通过一系列选择检验,进一步剔除那些不适于感官分析工作的候选者。

通过选择检验的候选评判员将参加培训。

4.2选择检验的内容
a.对候选人感官功能的检验;
b.对候选人感官灵敏度的检验;
c.对候选人描述和表达感官反应能力的检验。

4.3对候选人感官功能的检验
感官评判员应具有正常的感受功能。

每个候选者都要通过各有关感官功能的检验,以确定其感官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是否有视觉缺陷,是否有嗅觉缺失或味觉缺失等。

可采纳相应的敏锐性检验。

4.4对候选人感官灵敏度检验
4.4.1配比检验
4.4.1.1目标
识别明显高于阈限水平的具有不同感官特性的材料样品。

4.4.1.2作法
制备明显高于阈水平的材料的样品(检验味道所用材料的例子见表1)。

每个样品都编上不同的随机三位数码。

向候选评判员提供每种类型的一个样品并让其熟悉这些样品。

然后向他们提供一系列同材料但带有不同编码的样品。

让候选评判员与原先的样品配比并描述他们的感受。

表1g/L
注:1)该物质不易溶于水。

2)尽管该物质有最典型的金属味,但其水溶液有颜色,因此最好在彩灯下用密闭不透亮的容器提供这种溶液。

4.4.1.3结果的评判
若候选评判员对表1中所给出的不同材料的浓度配比的正确率应小于80%,则不能选为优选评判员。

同时要求对样品产生的感受作出正确描述。

4.4.2三点检验
4.4.2.1目标
觉察某一特性,区别两种样品。

4.4.2.2作法
见GB 12311。

向每个候选评判员提供两份被检材料样品和一份水或其他中性介质的样品;或一份被检材料的样品和两份水或其他中性介质。

被检材料的浓度应在阈限水平之上。

要求候选评判员区别所提供的样品。

所用材料及浓度的例子见表2。

表2
4.4.2.3结果的评判
通过几次重复检验候选评判员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觉察出差别则表明其不适于这种检验。

4.4.3排序检验
4.4.3.1目标
区别某种感官特性的不同水平。

4.4.3.2作法
见GB 12315。

在每次检验中,将4个具有不同特性强度的样品以随机的顺序提供给候选评判员,要求他们以强度递增的顺序将样品排序。

应以相同的顺序向所有候选评判员提供样品以保证候选评判员排序结果的可比性而幸免由于提供顺序的不同而造成的阻碍。

所用材料及浓度的例子见表3。

表3g/L
4.4.3.3结果的评判
应按照具体产品来确定实际排序水平的可同意程度。

对表3中规定的浓度,候选评判员如果将顺序排错一个以上,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不适宜于作为该类分析的优选评判员。

4.5对候选评判员描述能力的检验
4.5.1气味描述检验
4.5.1.1目标
检验候选评判员描述气味刺激的能力。

4.5.1.2作法
向候选评判员提供5到10种不同的嗅觉刺激样品。

这些刺激样品最好与最终评判的产品相联系。

样品系列应包括比较容易识别的某些样品和一些不常见的样品。

刺激强度应在识别阈之上但不要太多地高出在实际产品中可能遇到的水平。

制备样品要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截了当法一种是鼻后法。

鼻后法是从气体介质中评判气味。

例如通过放置在口腔中的嗅条或含在嘴中的水溶液评判气味。

直截了当法是使用包含气味的瓶子、嗅条或空心胶丸。

直截了当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具体作法如下:
将吸有样品气味的石蜡或棉绒置于深色无气味的50 mL至100 m L的有盖细口玻璃瓶中。

使之有足够的样品材料挥发在瓶子的上部。

在将样品提供给评判员之前应检查一下气味的强度。

一次只提供给候选评判员一个样品,要求候选评判员描述或记录他们的感受。

初次评判后,组织者可主持一次讨论以便引出更多的评论以充分显露候选评判员描述刺激的能力。

所用材料的例子见表4。

表4
苦杏仁
蘑菇
花卉
大蒜
樟脑丸
薄荷
丁香
茴香
香草素
紫罗兰、悬钩子
发的黄油

水果
烤洋葱
4.5.1.3结果的评判
按以下的标度给候选评判员的操作打分:
描述准确的5分
仅能在讨论后才能较好描述的4分
联想到产品的2~3分
描述不出的1分
应按照所使用的不同材料规定出合格操作水平。

气味描述检验的候选评判员其得分应达到满分的65%,否则不宜作这类检验。

4.5.2质地描述检验
4.5.2.1目标
检验候选评判员描述不同质地特性的能力。

4.5.2.2作法
以随机的顺序向候选评判员提供一系列样品。

并要求描述这些样品的质地特点。

固态样品应加工成大小不同的块状,液态样品应置于不透亮的容器内提供。

所用材料的例子见表5。

表5
4.5.2.3结果的评判
按以下标度给候选评判员的操作打分:
描述准确的5分
仅在讨论后才能较好描述的4分
联想到产品的2~3分
描述不出的1分
应按照所使用的不同材料规定合格操作水平。

但达不到满分的6 5%的人不适于作这类检验的优选评判员。

5培训
5.1总则
5.1.1目的
培训的目的是向候选评判员提供感官分析差不多技术与差不多方法及有关产品的差不多知识,提升他们觉察、识别和描述感官刺激的能力,使最终产生的评判员小组能作为专门的“分析仪器”产生可靠的评判结果。

5.1.2人数
参加培训的人数一样应是实际需要的评判员人数的1.5~2倍。

5.1.3培训场所
所有的培训都应按GB 10220中规定的适宜环境中进行。

5.1.4培训时刻
按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检验程序以及培训对象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确定适宜的培训时刻。

5.1.5对候选评判员的差不多要求
a.候选评判员应提升对将要从事的感官分析工作及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以保持其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b.除偏爱检验以外,应指示候选评判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客观评判,不应掺杂个人喜好和厌恶情绪。

c.应幸免可能阻碍评判结果的外来因素。

例如在评判味道或气味时,在评判之前和评判过程中不能使用有气味的化妆品,手上不得有洗手肥皂的气味等。

至少在评判前一小时不要接触烟草和其他有强烈气味和味道的东西。

5.2感官分析技术培训
5.2.1认识感官特性的培训
认识并熟悉各有关感官特性,例如颜色、质地、气味、味道、声响等。

5.2.2同意感官刺激的培训
应培训候选评判员正确同意感官刺激的方法。

例如在评判气味时,应浅吸不要深吸,同时吸的次数不要太多,以免嗅觉纷乱和疲劳。

对液体和固体样品,当用嘴评判时应事先告诉评判员可吃多少,样品在嘴中停留的大约时刻,咀嚼的次数以及是否能够咽下。

另外要告知如何适当地漱口以及两次评判之间的时刻间隔以保证感受的复原,但要幸免间隔时刻过长以免失去区别能力。

5.2.3使用感官检验设备的培训
应培训候选评判员正确并熟练使用有关感官检验设备。

5.3感官分析方法的培训
5.3.1差别检验方法的培训
5.3.1.1方法
学习并熟练把握差别检验的各种方法(见GB 10220)。

这些方法包括:成对比较检验(见GB 12310)、三点检验(见GB 12311)、“A”—“非A”检验(见GB 12316)等。

5.3.1.2样品
样品的制备应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如有关味道和气味的感官刺激的培训。

刺激物最初可由水溶液给出,在有一定体会后可用实际的食品或饮料替代,也可使用两种成份的按不同比例混合的样品。

在评判气味和味道差别时变换与样品的味道和气味无关的样品的外观(例如使用色灯)有助于增加评判的客观性。

用于培训和检验的样品应具有市场产品的代表性。

表6列出了培训时期所使用的样品的例子。

刺激样品应尽可能与最终评判的产品相联系。

表6
5.3.2使用标度的培训
5.3.2.1方法
通过按样品的单一特性强度将样品排序的过程给评判员介绍名义标度、顺序标度、等距标度和比率标度的概念(见GB 10220)。

使用各种评估过程给样品赋于不同的量值。

5.3.2.2样品
表7列出了有关味道和气味培训时期所使用的样品的例子。

最初使用的基液是水,然后可引入实际的食品和饮料以及混合物。

表7
5.3.3设计和使用描述词的培训
5.3.3.1方法
向候选评判员介绍剖面的概念。

通过提供一系列简单样品并要求制订出描述其感官特性的术语,专门是那些能将样品区别的术语。

术语应逐个研究讨论并设计出至少包含10个术语的一致同意的术语表。

将这些术语用于每个样品,然后用标度对其强度打分。

组织者将用这些结果产生产品的剖面。

可用于描述词培训的产品例子见表8。

表8
5.4产品知识的培训
通过讲解生产过程或到工厂参观向评判员提供所需评判产品的差不多知识。

内容包括:
a.商品学知识,专门的是原料、配料和成品的一样的和专门的质量特点的知识。

b.有关技术,专门是会改变产品质量特性的加工和贮藏技术。

6考核
6.1总则
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确定优选评判员的资格。

从事特定检验的评判员小组成员就从具有优选评判员资格的人员中产生。

每种检验所需要的评判员小组的人数可见GB 10220及各专项方法标准。

考核要紧是检验候选评判员操作的正确性、稳固性和一致性。

正确性,即考察每个候选评判员是否能正确地评判样品。

例如是否能正确区别、正确分类、正确排序、正确评分等。

稳固性即考察每个候选评判员对同一组样品先后评判的再现程度,一致性即考察各候选评判员之间是否把握同一标准作出一致的评判。

被选择作为适合一种目的的评判员不必要求他能适合于其他目的,不适合于某种目的的评判员也不一定不适合于从事其他目的的评判。

6.2用于差别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6.2.1区别能力的考核
采纳三点检验的方法。

使用实际中将要评判的材料样品。

提供三个一组共10组样品。

让候选评判员将每组样品区别开来。

按照正确区别的组数判定候选评判员的区别能力。

6.2.2稳固性考核
通过一定的时刻间隔,再重复进行如6.2.1的作法。

比较两次正确区别的组数
按照两次正确区别的样品组数的变化情形判定该候选评判员的操作稳固性。

6.2.3一致性考核
用同一系列样品组对不同的候选评判员分别进行如6.2.1的考核。

按照各候选评判员的正确区别的样品组数判定该批候选评判员差别检验的一致性。

6.3用于分类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6.3.1分类正确性考核
让候选评判员分别评判一组包括感官指标合格与不合格的P个样品。

合格用数字0表示,不合格用数字1表示。

按照对样品合格与否的分类,考核候选评判员分类的正确性。

6.3.2分类稳固性考核
通过一段时刻,对同一样品组让某一候选评判员重复进行6.3.1的考核,然后进行Mcnemar检验以考核该候选评判员的分类稳固性。

具体作法如下:
a.对所评判的样品按前后两次检查结果分为(0,0),(1,1),(0,1),(1,0)四类。

统计结果为(0,1)的个数记作m;结果为(1,0)的个数记作n。

b.运算概率:
……………………………………………………
(1)
式中min(m,n)为m与n 中的最小者。

表示m+n个元素中K个元素的组合。

c.若所得概率P小于指定的明显性水平,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缺乏稳固的判别能力。

必须更换或再培训。

若所得概率P大于指定的明显性水平α,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通过了这次检验。

6.3.3分类一致性考核
为了评判q个评判员对p种样品的分类评判是否一致,可使用Co chran的Q检验,具体做法如下:
a.对q个候选评判员分别进行如6.3.1的考核,将结果记录如表9。

样品→
评判员

1 2 ……………p-1 p和
1 2
q-1 q
T1 T2
T q-1 T q
和L1L2L p-1L p
b.运算Q值
……………………………………………………
(2)
c.将统计量Q值与自由度为q-1的X2分布数值(附表A1)比较,若Q值大于或等于相应的X2值则认为这批候选评判员的分类评判明显不一致。

若Q值小于相应的X2值则认为这批候选评判员通过了分类一致性检验。

6.4用于排序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6.4.1排序正确性考核
将一系列特性强度已知的样品提供给候选评判员排序。

按照候选评判员排序的错误的次数,考核其排序的正确性。

6.4.2排序稳固性考核
可用Spearman秩有关检验,具体做法如下:
a.让同一候选评判员在不同的时刻对同一系列的p个样品排序,将排序结果记录如表10。

样品→
秩次\
次数

1 2 ……………………………… p
第一次第二次r11r12 (1)
r21r22 (2)
两次秩次差d1d2……………………………… d p
b.运算秩有关系数:
……………………………………………………
(3)
c.按照指定的明显性水平α值所对应的临界值表找出相应的临界值ρα。

(附表A2)。

若ρ<ρα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缺乏稳固的判定能力。

若ρ≥ρα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通过了排序稳固性考核。

6.4.3排序一致性考核
作Friedman检验,具体作法如下:
a.将q个评判员对p个样品的评判结果记录如表11。

表11
样品→
秩次\
次数

1 2 ……………………………… p
1
2 . . . . . r11r12 (1)
r21 r22 (2)
.
.
.
.
.
. . . . p
.
.
.
.
r q1 r q2……………………………… r qp
秩和R1R2……………………………… R p
b.运算F值
……………………………………………………
(4)
c.查相应的Friedman表(附表A3),找出对应于p·q的值Fp,q(α)。

若F≥Fp,q(α),则可得出各候选评判员的评判差不多上是一致的结论。

讲明他们通过了排序一致性考核。

若F<Fp,q(α),则讲明他们没有通过排序一致性检验。

当评判的样品数p或评判员数q超过Friedman 表中p、q值时,临界值可取自由度为P-1的X2表中的相应的值(附表A 1)。

6.5用于评分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6.5.1评分区别能力的考核
对每个评判员评判结果作方差分析,具体作法如下:
a.让每个候选评判员给p组样品评分,每组由3个同种样品组成,各组样品不相同。

应按随机次序分发样品。

必要时可分几次评定。

评判记录如表12。

表12
评判员→样品组

评判员
总平1
……
j
……
q
分数平均分数平均分数平均
1 r111
r112
r113r1j1
r1j2
r1j3
r1q1
r1q2
r1q3
2 r211
r212
r213r2j1
r2j2
r2j3
r2q1
r2q2
r2q3
. . . . . .. . . . . .
i r i11
r i12
r i13r ij1
r ij2
r ij3
r iq1
r iq2
r iq3
. . . . . .
p r p11
r p12
r p13r pj1
r pj2
r pj3
r pq1
r pq2
r pq3
平均
b.按照表12中的值,对q个评判员分别运算表13中的值。

表13
自由度V平方和SS均方MS F
样品之间v1=p-1 残差v2=P(3-1)MS1=SS1/V1
MS2=SS2/V2
F=MS1/MS2
总和v3=3P-1MS3=SS3/V3
c.查F表(附表A4),找出对应于自由度为(υ1υ2)明显性水平为α的F值Fα(υ1υ2)。

若F<Fα(υ1υ2)则认为候选评判员对样品的评判缺乏区别能力。

若F≥Fα(υ1υ2)则认为该候选评判员对样品具有一定的评分区别能力。

6.5.2评分稳固性考核
运算。

MS2见表13。

按照值的大小判定该候选评判员评分稳固性程度,其值越大讲明其评分稳固性越差。

6.5.3评分一致性考核
对全部评判结果作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具体作法如下:
a.将q个评判员的评判结果聚拢如表12。

然后运算表13和表14中的值。

表14
自由度平方和SS均方MS F
样品之间v4=p-1
评判员之间v5=q-1
交互作用
v6=(p-1)×(q-1) 残差v7=Pq(3-1)MS4=SS4/V4
MS5=SS5/V5
MS6=SS6/V6
MS7=SS7/V7
F2=MS5/MS7
F1=MS6/MS7
总和v8=pq-1MS8=SS8/V8

中:
b.作方差齐次性检验
运算
式中MS2max表示诸MS2中最大值。

将C值与相应临界值Cα比较(附表A5),若C≥Cα,讲明具有MS2max的评判员的评判变异性明显大于其他评判员,则剔除该评判员的全部评判结果,重复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至到通过了该检验为止。

c.查F表(附表A4)找出相应于自由度为(υ6υ7)的F值F α(υ6υ7)。


F1≥Fα(υ6υ7)则讲明交互作用明显,这批候选评判员没有通过评分一致性考核。

d.若F1<Fα(υ6υ7),则进一步查F表,找出相应于自由度为(υ5υ7)的F值
Fα(υ5υ7)。

若F2≥Fα(υ5υ7),则讲明候选评判员之间有明显性差异,也没有通过
x评分一致性考核。

若F2<Fα(υ5υ7),则这批候选评判员通过了评分一致性检验。

6.6用于定性描述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要紧在培训过程中考查和选择。

也能够提供对比样品以及一系列描述词,让候选评判员识别与描述。

若不能正确地识别和描述70%以上的标准样品,则不能通过该项考核。

6.7用于定量描述检验的评判员的考核
6.7.1描述能力的考核
见6.6节
6.7.2定量描述能力的考核
提供3个一组共6组不同样品。

使用6.5中的评分检验评判员的考核方法考核候选评判员定量描述的区别能力、稳固性和一致性。

7再培训
优选评判员的评判水平可能会下降,因此对其操作水平应定期检查和考核。

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重新培训。

附录A
统计用表
(补充件)
表A1X2分布临界值表
评判员数
自由度
(v=P-1)
明显水平
α=0.05α=0.01
表A2Spearman秩有关检验临界值表
表A3Friedman秩和检验近似临界值表
表A4.1F分布临界值表α=0.05
表A4.2F分布临界值表
表A5方差齐次性检验临界值表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0.427
0.407
0.388
0.372
0.356
0.343
0.330
0.318
0.307
0.297
0.287
0.278
0.270
0.262
0.255
0.248
0.241
0.352
0.335
0.319
0.305
0.293
0.281
0.270
0.261
0.252
0.243
0.235
0.228
0.221
0.215
0.209
0.203
0.198
附录B
应用实例
(参考件)
B1分类稳固性考核──Mcnemar检验
为检验某一评判员对所进行的分类评判的产品是否有稳固的判别能力,取12个产品让其检查,产品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类(合格记0不合格记1)。

通过一段时刻,产品的检查顺序重新随机安排,再作第二次检查。

两次检查结果如下:
表B1
产品→
次数

123456789101112
第一次第二次0
1
1
1
1
1
1
1
1
对12个产品按两次检查结果分为(0,0),(1,1),(0,1),(1,0)四类。

统计结果为(0,1)的个数m为1结果为(1,0)的个数n为3。

运算:m+n=1+3=4
min(m,n)=min(1,3)=1
本例取明显性水平α=0.10。

由于0.31>0.10,因此认为该候选评判员通过了分类稳固性考核。

B2分类一致性考核──Cochran的Q检验
8位候选评判员对10个产品进行分类评判,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合格为0,不合格为1)。

评判结果记录于下表。

表B2
产品→
人员

12345678910和记号
A B C D E F G H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6
4
3
2
1
1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和331211111317
记号L1L2L3L4L5L6L7L8L9L10
从记录看各评判员对产品的评判不完全一致。

那么这种评判的不一致是否讲明评判员对产品的评判有明显差异。

使用Cochran的Q检验。

步骤如下:
运算各行各列的和Li(i=1,2,………10)
Ti(i=1,2,………8)
运算
运算Q值:
查X2表(附表A1),对应α=0.05自由度q-1=7的X2值为14.07。

由于Q=17.46>X2(7,0.05)=14.07,因此各评判员的评判不一致是明显的。

B3排序稳固性考核──Spearman秩有关检验
有6个样品A、B、C、D、E、F。

让某候选评判员从好到坏的顺序将样品排序。

过一段时刻让他对这6个样品重新排序,记录两次结果如下:
表B3
产品→
次数

A B C D E F
第一次第二次4 2 1 3 6 5 3 1 2 4 6 5
两次秩次差d i 1 1 -1 -1 0 0
作Spearman秩有关检验。

第一运算这两次的秩次之差dA……dE。

运算秩有关系数:
查相应于α=0.05,p=6的Spearman秩有关临界值表(附表A2)得ρα=0.829,因为ρ=0.886>0.829,因此认为该候选评判员通过了这次检验。

B4排序一致性考核──Priedman检验
由5位候选评判员分别评判5种产品。

结果如下:
表B4
产品→
评判员

12345
A
B C D E 24513 14523 15423 15432 15423
秩和R i623221014
为了检验这5位评判员的评判是否一致,能够利用Friedman检验。

第一运算各产品的秩和Ri,然后运算Friedman平方和统计量:
式中p为产品数,q为评判员数。

查Friedman临界值表(附表A.3),对应于α=0.05、p=5、q=5的临界值F5,5(0.05)=8.96。

因为F=17.6>F5,5(0.05)=8.96,因此可确信评判员的评判差不多上是一致的。

B5评分区别能力的考核──一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
利用10点评分体系评判不同贮藏时刻的食品。

从6种不同贮藏时刻的6批食品中每批各取3个样品,分别让4位评判员评分,结果如表B5. 1。

表B5.1
样品自由度υ1=p-1=6-1=5,残差自由度υ2=p(3-1)=6×2=12,因为F=MS1/MS2=7.42/0.56=13.25,查附表A4.2F0.01(5,12)=5.06<F=13.25,因此评判员1在α=0.01的明显性水平上有明显的区别能力。

方差分析表如表B5.2。

表B5.2
自由度
v
评价员
1234 MS F MS F MS F MS F
样品之
间v1=5
残差v2=127.42
0.56
13.251)
7.83
2.94
2.662)
2.80
1.33
2.102)
6.13
0.44
13.931)
总和
v3=17
0.75 1.71 1.150.67
注:1)在明显水平α=0.01上是明显的。

2)在明显水平α=0.05不明显。

从表B5.2中可见评判员1和评判员4在明显性水平α=0.01上具有区别能力而评判员2和3没有通过评分区别能力的考核。

B6评分一致性考核──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
按照表B5.1的结果第一作方差齐次性检验,从表B5.2可见评判员2具有最大变异性MS2=2.94。

运算:
查附表A.5中相应明显水平α=0.05,评判员为4的表中值为0.7 68。

因为C=0.56<C0.05=0.768,因此通过了方差一致性检验。

再作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

见表B6。

表B6
自由度SS MS F
样品之间评判员之间
5
3(v5)
104.90
26.04
20.98
8.68(MS5)
6.79(F2)
0.84(F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