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
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
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
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
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
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
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
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
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
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
秦静还在坚持。
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
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
景。
C.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诗派,是对二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
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
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选自翟长兴《理论观察》,有删改)
4.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东方民族现代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大都来自乡土,是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C.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辽远的国土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的歌
史铁生
那时,爱情常被认为是一种错误。
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
那时的歌曲除了《国歌》,外国歌曲除了《国际歌》,一概被指责为“黄色”。
我们去插队的二十个人,都是十七八岁。
从北京到延安,一路上互相勉励:“咱们不能消沉。
”“对!”“咱们不能学坏。
”“对!”“咱们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
”“唏,谈恋爱?”所有人都一副厌恶的表情。
但是插队的第二年,我们竟然纷纷唱起“黄歌”来。
不知是谁弄来一本《外国名歌200首》,里面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喀秋莎》,有《灯光》《小路》……大家先被歌词吸引,譬如:“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譬如:“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烁着灯光。
”多美的歌词,大家都说不仅不黄而且很革命。
于是学唱。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唱,认真的程度不亚于学《毛选》。
推开窑门,坐在崖畔,对面是月色中的群山,脚下就是清平河,哗哗啦啦日夜不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荡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唱一阵,歇下来,大家都感动了,默不作声。
不过仍不敢当着女生唱这些歌,怕被骂作流氓。
有几回下工回来,唱得正忘情,迎头撞上了女生,料必那歌声已进入姑娘的耳朵。
这可咋办?大家慌一阵,说:“没事。
”“管她们的!”壮自己的胆。
“她们听见了吗?”“那还能听不见?”“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不久,我们听见女生们也唱起来了:“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是谁叫你这样伤心?问他的是那赶车的……”
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数不完的日子和心事需要诉说。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起源。
在山里受苦,熬煎了,老乡们就扯开嗓子唱。
爱嘛,又不是偷。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三年两年忘不了你。
有朝一日见了面,知心的话儿要拉遍。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我们听得心惊,听得沉醉。
陕北民歌中常有些哀婉低回的拖腔,或欢快嘹亮的呐喊,在大山里,这拖腔或呐喊便可随意短长。
比如《三十里铺》:“提起——这家来家有名……”比如《赶牲灵》:“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三盏盏的那个灯……”“提起”和“骡子儿哟”之后可以自由地延长。
根据什么?我看是地势,在狭窄的沟壑里要短一些,在开阔的川地里或山顶上就必须长,可能为了照顾听者的位置,更可能是为了满足唱者的感觉:天人合一,这歌声这心灵,都要与天地构成和谐的形式。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因为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
它的意蕴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长地久中去体味。
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
真诚而素朴的喜怒哀乐,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
也许是我老了,怎么当前的流行歌曲能打动我的那么少?我想,经几十甚至几百年而流传至今的歌曲,
或许当初都算得流行歌曲。
它们所以没有随风刮走,那是因为一辈辈人都从中听见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
“门前有棵菩提树,站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城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可惜,在此我只能列举出一些歌词,但是通过这些歌词您或许能够想象到它的曲调,那曲调必定是与市场疏离而与心血紧密的。
我听有人说起对流行歌曲的不满,多是从技术方面考虑,技术是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技术观点对歌曲是极不利的,歌么,还是得从心那儿去找它的源头和它的归宿。
写到这儿我反省了很久:也许是我错了?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代沟的永恒保障。
沟不是坏东西,有山有水就有沟,地球上如果都是那么平展展的,虽然希望那都是良田,但事实也可能全是沙漠。
别做暴君式的父辈,让儿女都跟自己一般高。
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愿意唱什么就让他唱什么吧。
(选自《好运设计》)
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插队的青年一开始谈及“恋爱”这样的字眼,表示自己的厌恶是因为怕被人骂作流氓。
B. 知识青年在偷偷得到的外国名歌歌词里感受到特定战争年代里不乏美好纯洁的情愫。
C. 女生们开始唱起这些歌,说明她们对插队的某位小伙有好感,通过歌唱来传递爱意。
D. 作者用传统陕北民歌与时下流行歌曲类比,想说明好歌都具有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7. 作者在作品发表前又作了修改。
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说说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①……歌声在大山上引起回声,顺着清平川……传出了很远。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②……这可咋办?大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没事。
”“管她们的!”“她们听见了吗?”“那还能听不见?” “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
……这可咋办?大家慌一阵。
说:“没事。
”“管她们的!”壮自己的胆。
“她们听见了吗?”“那还能听不见?”“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通观全文,作者写“那时的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1.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注】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春日田家
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写绿色的桑树高高低低,与平坦的地势形成了参差之美,具有明显农家特征。
B.第一首后两句描写江南春天雨后,新枝嫩叶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鸟鸣花繁的绚丽景象。
C.第二首纯用写实,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再写种树,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
D.两首诗的内容都带有鲜明节令特点和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14.这两首诗都写了农人的活动,在对象选择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各位家长们:
高三是人生旅途中关键的一年。
光阴似箭,距离高考还有40余天,转眼间您的孩子已进入生死存亡的时候。
在这个好关键的时期,您的孩子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
为了帮助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本校决定于本月30日在各班教室举行“家校联盟共努力,师生同心争上流”主题家长会。
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一定不能缺席或迟到。
xx中学高三年级组
2019年4月25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②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③规范考核管理制度,④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扶贫”实践中。
⑤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跑项目、促合作、找资金,⑥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鼓励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⑧目前当务之急,驻村干部只有真抓实干,才能真正打好打贏脱贫攻坚战。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可、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推诿责任”分析有误。
从原文“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
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可看出他们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而不是“推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