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里的讽刺逻辑———从概念、判断的角度来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围城》里的讽刺逻辑———从概念、判断的角度来看
作者:丁永强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
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方鸿渐、褚慎明、高松年等。

所谓讽刺通常指的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用艺术的手法对
某些错误(包含逻辑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
明、深刻、清楚的认识。

为了营造讽刺效果,钱锺书一方面用艺术的手法暴露《围城》中人物
所犯的逻辑谬误,另一方面运用了一些逻辑技巧来嘲讽文中的人物。

下面笔者主要从概念、判
断方面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概念方面
众所周知,“概念要明确”,是运用概念必须遵守的逻辑要求。

当然,要求概念明确,是
相对于语言环境以及使用过程而言的,离开某个特定的使用过程及其语言环境,就无所谓明确
不明确。

概念不明确,通常会犯概念模糊(概念不清)、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等逻辑错误,但
要注意不要把“概念模糊”与“模糊概念”混为一谈。

“模糊概念”是相对于“精确概念”的,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并非概念越精确越好,这要视当时交际的场合、目的而定,因为模糊概
念可以使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伸缩余地,使话语更加得体。

例如,在朋友的日常闲谈中,对概念过于精确,刻意对概念做出严格的学术上界定和区分,
就不恰当,不利于交际的展开。

在《围城》第三章有几段褚慎明和方鸿渐的对话对此有生动的
描写。

慎明把夹鼻眼镜按一下,咳声嗽,说:“方先生,你那时候问我什么一句话?”
鸿渐糊涂道:“什么时候?”
“苏小姐还没来的时候,”——鸿渐记不起——“你好像问我研究什么哲学问题,对不
对?”对这个照例的问题,褚慎明有个刻板的回答,那时候因为苏小姐还没来,所以他留到现
在表演。

“对,对。


“这句话严格分析起来,有点毛病。

哲学家碰见问题,第一步研究问题:这成不成问题,
不成问题的是假问题pseudoquestion,不用解决,也不可解决。

假使成问题呢,第二步研究解
决:相传的解决正确不正确,要不要修正。

你的意思恐怕不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而是问我研
究什么问题的解决。


[分析]“研究什么问题”在日常语言中的含义一般主要指“如何解决某某问题”,至于
“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该问题是否成问题”往往隐含在其中,作为预设也即交际双方共
同接受的事实,不必特意指出来,除非该预设是虚假的,不和事实一致。

而褚慎明为了卖弄自
己作为“青年哲学家”的对语言的分析技能,毫无必要地刻意把这两种含义(“研究什么问
题”“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加以细分,违反了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说话者准则(最小
极限化准则——“尽量少说”,即只提供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够了),
这样做其实并不利于交际,褚慎明这样说的结果是:方鸿渐惊奇,董斜川厌倦,苏小姐迷惑,
只有赵辛楣大声道:“妙,妙……”
鸿渐经不起辛楣苦劝,勉强喝了两口,说:“辛楣兄,我只在哲学系混了一年,看了几本
指定参考书。

在褚先生面前只能虚心领教做学生。


褚慎明道:“岂敢,岂敢!听方先生的话好像把一个个哲学家为单位,来看他们的著作。

这只算研究哲学家,至多是研究哲学史,算不得研究哲学。

充乎其量,不过做个哲学教授,不
能成为哲学家。

我喜欢用自己的头脑,不喜欢用人家的头脑来思想。

科学文学的书我都看,可
是非万不得已决不看哲学书。

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
人物文献。

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
家’philophilosophers。


[分析]褚慎明在这里首先对哲学教授和哲学家加以区分,进而又对哲学家与“哲学家学家”加以严格区分,这些区分在这个场合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方鸿渐自己都已经承认“我只在哲学
系混了一年,看了几本指定参考书。

在褚先生面前只能虚心领教做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哲
学教授、哲学家,褚慎明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卖弄自己作为“青年哲学家”的对语言的分
析技能,同样违反了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说话者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尽量少说”)。

《围城》的作者通过如此描写讽刺了褚慎明的不学无术,以及为掩盖自己的空疏不学
而刻意卖弄的丑态和滑稽嘴脸。

“方先生,你对数理逻辑用过功没有?”
“我知道这东西太难了,从没学过。


“这话有语病,你没学过,怎会‘知道’它难呢?你的意思是:‘听说这东西太难了。

’”
辛楣正要说“鸿渐兄输了,罚一杯”,苏小姐为鸿渐不服气道:“褚先生可真精明厉害哪!吓得我口都不敢开了。


慎明说:“不开口没有用,心里的思想照样的混乱不合逻辑,这病根还没有去掉。


苏小姐噘嘴道:“你太可怕了!我们心里的自由你都要剥夺了。

我瞧你就没本领钻到人心
里去。


[分析]“知道”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有两
种:直接知道和间接知道。

例如,我看到一个红苹果,闻到了茉莉花的香味。

在这里,红
苹果、茉莉花的香味都是我直接知道的对象,我能直接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我打开电视,电视
上说某地发生了矿难,这就是我间接知道的,我之所以知道这事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听说的。

在这段对话中,褚慎明为了寻出方鸿渐所说的“我知道这东西太难了,从没学过”这句话的语病,故意对“知道”一词的含义作狭义化理解(仅理解为“直接知道”),从而发现这句话蕴
含的自相矛盾之处——既然没学过数理逻辑,就不可能直接知道它太难了。

这在逻辑上通常被
称为“稻草人谬误”,《围城》作者通过这段对话生动地讽刺了褚慎明为了卖弄自己对语言的
逻辑分析技巧而不惜玩弄诡辩的可笑与可悲。

二、判断方面
众所周知,判断与语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判断属于思维的逻辑形式,语句是一组声音或
符号。

判断与语句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
同的判断(歧义句),造成歧义句的原因一般有两种:多义词造成的歧义;句子结构的不同停
顿组合造成的歧义。

如在《围城》第六章开头: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
形容科学家。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
老了便不值钱。

将来国语文法发展完备,总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
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

现在还早得很呢,不妨笼统称呼。

高校长肥而
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

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
精神地从宽处分。

这证明这位科学家还不老。

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二十年
前的昆虫都进化成为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

[分析]“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句话是有歧义的,原因就在于句子结构
的不同停顿组合,既可以在“老”与“科学家”之间停顿(“老的科学家”),也可以在“老
科学”与“家”之间停顿(“老科学的家”),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歧义句的歧义性、不确定
性可以通过语境来消除,从而变得确定。

在本段话中也是如此,《围城》作者接着先用诙谐的
比喻和事例证明了这位科学家还不老(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
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高校长长相不老;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
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高
校长的心未老)。

那么高松年这位老科学家究竟老在什么地方呢?原来“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
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二十年前的昆虫都进化成为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

这就说明,“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个歧义句应该在“老科学”与“家”之间停顿(“老科学的家”),从而消除了这句话的歧义性。

在这段话中,《围城》的作者利用语境来消化“老科学家”的歧义,从而辛辣地讽刺了高
松年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龌龊不堪,醉心于玩弄权术,而对于学问则是早就束之高阁了。

总之,本文主要运用普通逻辑推理的技术以及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从概念、判断方面对《围城》里的讽刺逻辑做了一些分析,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创作的某些情境下,逻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M].陈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作者:丁永强,哲学硕士,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逻辑学。

编辑:张晴E?鄄mail:zqmz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