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青梅
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5年第4期
李青梅
(榆林市榆阳区治沙试验站,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随着防沙治沙机制的运行,榆林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机制在运行中逐渐体现出其不足,
阻碍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稳步前进。
通过分析榆林地区防沙治沙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机制;问题;对策
榆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风沙区之一,也是陕西省重要的防治区域。
全区约38万km2的荒漠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严重制约了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
防沙治沙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不断地完善防沙治沙机制,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才能实现榆林地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1榆林地区防沙治沙的的成果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历史上是“水草丰美、遍地牛羊”的地方,但是由于历史因素
和现代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党和政府对防沙治沙的工作高度重视,随着陕西省不断探索和应用防沙治沙工作的新机制,通过科学的研究、规划和治理,榆林地区
的防沙治沙成果显著。
尤其是1984年开始实施林业生产责任制之后,许多个体开始承包治沙,建立完善的治沙组织,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有力地推进了治沙工作的发展。
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之后的短短10年中,榆林地区的新增林地约52.8万hm2,森林覆盖率超过32%,整个榆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每年1.62%的速度迅速减少。
2 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机制中出现的问题
2.1 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榆林地区主要采用樟子松进行防沙治沙的工作。
因为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
气候,气候相对较为干旱,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大。
樟子松的习性好光,能够耐贫瘠、耐干旱,并且具有抗风沙的特性,十分适宜榆林地区的种植。
但是采用樟子松造林的补偿机制相对不完善,据调查,林地承包组织根据种植不同的植物得到的补偿也不一样,如降低成本栽植易活、
好种的灌木则能够以46元/667m2的价格得到政府的补偿,种植针叶林大概能够得到500~600
元/667m2不等的补偿。
但以1株高1.5m的樟子松为例,其成本约为60~70元,再加上人工、
养护的成本,其实十分昂贵。
并且政府的补偿并不是一次性发放到位,而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经3年3次验收合格后再发放,对于承包者来说不划算。
2.2 投资机制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榆林地区防沙治沙的投资机制在目前工作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
也显示出短板。
由于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到位,林业的权益与责任主体不明确;没有先
进的投资机制理论指导,或者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导致某些经营主体不能享受到国家
对林地的投资,打消了商业性投资的积极性,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的资金也不愿意投入到运行中。
2.3 利益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参与投资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社会的力量进行林业建设,也导致
了利益与责任不相联系。
参与防沙治沙的造林活动,群众没看到现实的利益,就会降低他们的
造林积极性,造林活动最后可能演变成他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被动承担的责任,防沙治沙工作
的进程因此会被延缓,成效也不高。
3优化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机制的对策
3.1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防沙治沙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社会、生态效益,所以其投资、运行和管理都离不
开政府。
各级政府务必制定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对应的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将产生的财政收支
纳入政府预算。
根据受益人和受益性质的不同,将林地划分国家级以及地方级2种。
其中国家
级的林地补偿资金由中央财政拨出,而地方级的林地补偿金由地方政府拨出。
适当降低或者减
免造林产生的关税费用,使造林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他们的造林积极性。
3.2 完善造林机制
防沙治沙是一件有益于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的参与才能真正有效开展。
首先应为防沙
治沙的造林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改善责任体制与经营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林地的生态效
益与商业价值。
改变政府独家经营的方式,公开进行项目的招投标,使政府、企业、个人均参
与到项目中去,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管理机制。
不能实现整体招投标的项目,对于购买
较为昂贵的樟子松、整地或者是栽种项目实施局部招投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3.3 优化投资机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防沙治沙造林工作的重视以及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入,适当延长贷款年限,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发展非公有林地,并保证其所有人与公有林地的
所有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完善防沙治沙造林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责
任主体的建设与管理,避免出现守着林地要饭吃情况。
3.4 调整利益机制
调整利益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受益人主体,谁出力谁受益,共同出力的则共同受益。
明确
林地的产权问题,对于投资、造林、受益主体不明确的情况进行管理和改善,做到谁出力谁得益。
将林地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巩固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如荒地的经营权限可以适当延长,并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荒地租赁、拍卖、抵押或者转让经营权等行为。
完善林地转让制度,
森林、木材和土地的使用权也可以依法抵押、转让、担保,促进流转程序的合法与合理,增强
个人与企业的造林积极性。
将林业资源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造林的质量以及进度,确保林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实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榆林地区的防沙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其目前运行机制中存在
许多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进度。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采取合理补偿机制、完善造林机制、优化投资机制和调整利益机制等一系列手段,解决造林中林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问题,加大
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资,才能保证防沙治沙工作的稳定运行,实现造林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收稿:2014-12-23)
参考文献:
[1]闫志伟.浅谈榆林地区防沙治沙策略[J].陕西林业,2011,(3)
[2]加春玲.榆林土地沙化与林业防沙治沙措施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6)
[3]郑晓琳.榆林地区防沙治沙技术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