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
王亚楠;李嘉东
【摘要】采用真实的、语境丰富的听力材料作为工具,以6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两组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及在语用理解过程中对语用信息处理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语用理解上明显优于低水平者。

两组学习者都能运用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等来理解语用意义。

与低水平者相比,高水平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语用策略进行推论,并在语用理解中表现出显性的语用语言知识。

%The present researches used authentic context-rich listening prompts to measure Chinese EFL learners'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60 college students of English at 2 proficiency lev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level learners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lower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pragmatic meanings. The quantitative study revealed that both groups used some contextual cues, such as paralingnistic cue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comprehend pragmatic meaning. Compared with lower learners, higher level learners employed more strategies to derive inferences and demonstrated explicit knowledge of pragmalinguistic cues in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期刊名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20)003
【总页数】5页(P28-32)
【关键词】语用理解;言语行为;话语隐含义
【作者】王亚楠;李嘉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一、引言
“语用能力”这一术语最初是由Bachman(1990)提出的,他将语用能力定义为说话者根据实际的交际情景合理使用语言达到交际意图的能力。

自此,许多研究者就从不同角度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习得及发展展开了研究。

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将焦点集中在学习者的语用产出上,尤其是言语行为如请求、建议、道歉等的实现形式上(Takahashi&DuFon,1989;Trosborg,1995;Rose,
2000and2009)。

然而,言语交际是一个言语产出和接收的过程,听话者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理解话语,对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听话者如何理解说话者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语言形式表达出的说话意图,及听话者如何对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的推断,成为语用能力考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这些正是语用理解研究的内容。

语用理解是语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听话者对说话者话语语用意义的理解,语用理解是听话者运用语言知识,语境提示和关联假设对说话者的话语意图进行推测的过程(Thomas,1995;Verschueren,2000)。

以往对语用理解的研究都是从对言语行为,话语隐含义,话语套语,间接话语及说话者的
隐含意图的理解这些方面展开的(Bouton,1992and1994;Rover,2001;Cook&Liddicoat,2002;Garcia,2004;Taguchi,2005and2008a,b,c)。

本研究将定量定性方法相结合,检验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几种不同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义的理解,并通过定性数据进一步解释定量分析的结果。

二、研究背景
(一)语言理解与语用理解
Van Dijk(1977)认为语用理解是信息处理中认知理论的一部分,包括语境分析
和话语分析两个过程。

语境分析指交际者运用他们的经验、社会和文化知识及背景信息,分析话语发生的场景。

然而只通过语境分析还不足以解读话语的语用意义,交际者还需要通过话语分析,即分析语音(语调,重读,声调)、词汇(词语的选用,程式语)、句法(词序,句子结构及形式)、语义(交际双方,事件)和副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来理解话语的意义。

Van Dijk对语用理解的阐释有
助于我们区分语言理解和语用理解,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对话语的分析过程,而语用理解就是对话语话境的分析。

以往的实证研究(Gibbs,1999;Leinonen,Ryder,Ellis&Hammond,2003;Holtgraves,2007)也证实了学习者在处理
语用信息和语言信息时存在不同。

(二)语用理解
本研究运用Thomas对语用理解的分析模式,Thomas的语用理解包括对言语行
为的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的理解。

对言语行为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理解的准确性上:Takahashi和 Roitblat(1994)调查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规约性间接请求
的理解,结果表明高水平组学习者的理解更接近于本族语者。

Koike(1996)检测了学习西班牙语的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对西班牙语中建议性言语行为的理解,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三年级学生在识别问题式言语行为和发展语用理解技巧方面,明显好于其他两组。

Cook和Liddicoat(2002)研究了言语行为的规约性对二语学
习者语用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非规约性请求形式和暗示性表达相比,规约性请求形式更容易被学习者理解。

对话语隐含义的研究是从学习者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两个方面展开的:Taguchi (2005)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规约性话语隐含义理解的反应速度快,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理解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而对理解速度影响不大。

Taguchi
在2008年的研究中,将研究对象改为学习日语的二语学习者,检测两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日语的理解,结果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综观以上对语用理解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阅读材料为测试学习者语用理解的工具,研究对象都要求阅读对话然后判断语用意义,只有一少部分研究使用了听力材料为测试工具。

本研究使用真实的,语境丰富的听力材料,检测两组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
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用意义的理解上是否存在不同?有何不同?
2.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处理语用信息有何特点?
第一个问题又被分为以下两个小问题:
(1)两组受试者在语言理解和语用理解上是否存在差异?
(2)两组受试者在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的理解上是否存在差异?
(二)受试
6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他们分别代表两个英语语言水平组:低水平组由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35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组成(他们的考分在425至550分之间),他们来自教育、数学、经济和地理等专业;高水平组由35名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组成。

所有的受试者都是汉族,汉语是他们的母语,
其中没有人有在说英语国家生活过的经历。

(三)测试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的听力材料来自于北亚利桑那大学的Paula Garcia博士。

听力材料
包括6个长对话,每个对话后有7~10个选择题,一共有48道选择题。

听力资
料节选自北亚利桑那大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收集的口语库。

6个对话中,两个是大学生同学校管理员之间的对话,三个是学生在办公室时间同教授的对话,还有一个是两名学生间的对话。

48道听力理解测试题是由Paula Garcia博士设计的,其中有语言理解和语用理解。

语言理解问题是检测学习者能否理解语言结构的字面意义,如领会对话的大意,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或说话者下一步会做什么,获取细节信息如地点、电话号码、名字等。

语用理解包括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的理解,测试题中涉及了四种言语行为:请求、建议、纠正及提议;对话语隐含义的理解被分为对一般话语隐含义的理解和对具体话语隐含义的理解。

一般话语隐含义指听话者听完整个对话后,根据上下文预测说话者的意图和感情,具体话语隐含义指听话者无需根据对话提供的整体信息,而仅依靠单个话语就能推测出的话语隐含义。

(四)数据收集
对低水平组学习者,听力测试题是由其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听完录音后当堂完成的。

对高水平组学习者的测试,是由研究者召集齐被试者后,播放录音并要求他们完成测试。

两组听力测试平均耗时一个小时。

测试前,所有的被试者都被告知,这仅仅是个小测试,检测他们对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真实对话的理解,同时,他们需要在问卷上留下性别、年龄、专业等个人信息。

每个对话播放两遍,听完两遍后,被试者完成与对话相关选择题,然后进行下一个对话。

听力测试完毕后,研究者随机在两组被试者中各选4人进行访谈。

访谈中,研究者首先询问被
访谈者24个语用理解问题的答案,然后请他们说出选择某个答案的理由,或者说他们在选择某个答案时是如何考虑的。

每人访谈的时间为25~30分钟,访谈的内
容由录音笔录下,之后进行撰写。

(五)数据分析
听力测试后获得的有效试卷一共为62份,研究者从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各选30
份进行定量分析。

8份访谈录音中6人的录音完整,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各选3人,用于定性分析。

听力测试中每个问题为一分,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本研究运用了spss15.0软件分析两组学习者听力测试分数,运用独立t检验检测
两组在整个听力测试、语言理解、语用理解、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和对话语隐含义的理解上是否有明显差异。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与讨论
(一)定量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spss分析,研究者得出了两组学习者在整个听力测试,语言理解,语用理解,言语行为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理解这几方面的描述性数据,如表1所列:
表1 高低水平组在总项及各分项中得分的描述性分析?
表2 高低水平组之间在总项和各分项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依次显示了高低水平组在总项和各分项上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均值
的标准误差和标准差,由上述数值可以看出,高水平组在整个听力测试、语言理解、语用理解、言语行为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理解这几分项上都高于低水平组,如高水平组在语言理解和语用理解这两项上的得分分别高出低水平组9.7分和3.5分。

研究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下表就显示了t值,自由度,p值,差值的标准误和差值的95%可信区间。

表中的t值(=0.00<0.05)说明: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整个听力测试、语言理解、语用理解、言语行为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理解这几分项上的差异具用统计学意义,高水平组在总项和各分项的表现明显优于低水平组。

(二)定性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定性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对被试者的访谈,目的是调查受试者在听力测试中语用信息处理过程。

访谈内容针对测试中所有与语用相关的题目,即12道与言语行为理解有关的题目和12道与话语隐含义理解有关的题目。

研究者一共收集到144个口头报告(6位被访者,24道题目),其中120个报告是可用的。

下面分别分析学习者在识别各种行为和推断话语隐含义中呈现出的特点。

1.言语行为理解部分
本研究的听力测试中包括四种言语行为:请求、建议、提议和纠正。

为了揭示高低水平组学习者在处理语用信息的差异,我们对比了两组在识别四种言语行为上的准确率。

对于“请求”这一言语行为的理解,两组学习者的准确率都比较高,尤其是第19项。

在19项中,一名学生对教授说“If you wouldn’t mind,I’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write a,um,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for me.”,97%的高水平
学习者和100%的低水平学习者都能正确地理解,这是学生请求教授为他写封推荐信。

在被访者的口头报告中,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用于礼貌请求的语言形式(if you wouldn’t mind…,if you could…),他们并未使用任
何策略来识别这一间接请求的言外之意,因为这一话语出现的语境一目了然。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这种规约性语言形式的频繁输入也是学习者容易识别出这一言语行为的可能原因。

“请求”,作为中英文中最普通的一种言语行为,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特点。

Blum-Kulka and Olshtain(1984)将“请求”分为三类:直接请求,规约性的间接请
求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请求。

前两类请求对学习者而言较容易理解,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由于其表达的开放性,是最难为学习者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第7项中两
组学习者都表现欠佳的原因。

第7项中,一位男士去财务办公室付他的房费,可
是发现他的费用出了些问题,于是他对办公人员说“Oh Ok that’s not right.I
got to get that fixed.”。

只有63%的高水平者和40%的低水平者将其理解为,这位男士请求工作人员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是一名低水平组被访者的口头报告:
节选1(第7项)
被访者:这个男士的意思是他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显然,这位被试者并没有识别出这个非规约性间接请求。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对“建议”言语行为的理解上。

在第21项中,一名教授对他的学生说“if you haven’t done it yet,I’d really recommend you,uh,we do have a career office on campus that has some software,so if you’ve never done a resume before,it’s a good place to start.”在访谈中,几位被访者都正确地将其理解为教授的善意建议,但是在选择答案时,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辨别几个不同选项在表达语用意义上的差异。

有被访者选择“You’ve got to go to the career office to start your application.”,还有的选择“You won’t have a good resume unless you go to the career office.”。

显然,这两句听起来过于生硬绝对,并不是给别人提建议时常有的语言形式。

这一点也显示出:第二语言英语学习者,包括高水平学习者缺乏语用意识。

他们往往更多地从语法的角度考虑一句话是否正确,而不考虑在语用上是否合适。

我们在两位低水平学习者的访谈内容中找到了他们语用意识匮乏的例子。

在46项中,一名学生对教授说“Ok,I just pretty much have a question on like the term paper and the stuff.”问题是“What is another way for him to say this?”
节选2(第4 6项)
被访者:学生应该不会只问老师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B选项C a nI a s kq u e s t i o n s i nm y t e r mp a p e r?要比A选项C a nI a s ky o ua q u e s t i o na b o u t t h e t e r m p a p e r?好。

节选3(第4 6项)
被访者:我使用排除法,B,C,D选项中都使用了“q u e s t i o n”这个词,而只
有A中是复数形式“q u e s t i o n s”,所以我选 A。

从访谈内容我们可以获悉,学习者仅靠名词的单复数作为评判话语是否合适的依据,这也折射出长期语法语言教学的负面影响。

对于“提议”这一言语行为,两组理解的准确率都不高,尤其是第20项。

在20
项中,教授对学生说“Actually,the other thing I was gonna recommend too
is to uh,give me uh,if you want me to look at it sometime,your uh,your cover letter,or your statement.”有几位被访者将其理解为教授的请求或计划。

而“If you want me…”常被用来表示提议,而30%的高水平者和40%的低水平者都对其视而不见,被访者的口头报告中也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对于“纠正”这一言语行为,被访者的访谈内容主要针对第47项。

47项中,教授向学生讲授如何
分析美国参加二战的原因,教授提醒学生应该回溯历史,因为这个问题比他想的要复杂得多。

节选4(第4 7项)
根据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西方人通常说话都比较委婉,即便他们认为你做的不对,他们也不会直接说出来。

再者,老师应该不会彻底否定学生的想法,他们往往出于对学生的鼓励,总是给予学生的作业积极的评价。

两组学习者都运用了认知策略,利用背景信息进行推测。

2.话语隐含义理解部分
本研究的听力理解包括7个一般话语隐含义和5个具体话语隐含义。

在访谈内容
中可以发现,对于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话语隐含义,学习者很少使用推理策略。

例如在第27项中,一位女士拒绝了男士请她帮助的请求,原文是“I would but
I’ve got to,uh,I have this huge paper due Monday—got to get going on
it.”80%的学习者都能正确理解:女士想帮助男士,但又没有时间。

从访谈内容中得到的另一个发现是,学习者往往通过上下文提供的暗示进行推理。

例如在28项中,这位女士拒绝了男士的请求,并向他解释自己的课业很忙,这时这位男士打断了她并说“Ok,Ok”。

节选5(第2 8项)
被访者:这个男士的语音语调很明显得表明,他是因为对这个女的的话题不感兴趣才打断的。

接近80%的学习者将其理解为男士对她的话题失去了兴趣。

学习者完全能根据说
话者的语调和语气理解话语的隐含义。

第三个发现是,对于一些话语隐含义,即便是高水平的学习者也很难理解。

第38
项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学生去教授的办公室,却发现教授不在,于是她咨询了工作人员,才意识到教授的日程表改了,和他先前贴在办公室门上的不同,最后,工作人员对她说“Yeah.So I would try to give him a call first.Tell him that
you need to uh—get in touch with him.”60名被试者中,只有2到3名把这
句话理解为建议。

从语用的角度看,“I would…”实际意思是“you should…”。

他说“I would try to give him a call first.”但他真正想表达的是“you shou ld call him.”因为这位说话者紧接着说“Tell him that…”,所以这是个建议。

对于这一项,英语学习者同英语为母语的人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

五、结语
本研究结合了定量与定性方法对两个水平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首先,高水平组在整个听力测试、语言理解、语用理解、言语行为理解和话语隐含义理解这几个分项上都高于低水平组;接下来的访谈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用理解中的特点。

与低水平学习者相比,高水平学习者对语用信息更加敏感,如说话者的身份、语调语气等。

在语用理解中,高水
平学习者表现出显性的语用语言意识,他们往往运用更多的文化和语境提示对语用意义进行推理,而低水平学习者表现出更强的语法意识而不是语用意识。

此外,虽然高水平学习者的语用理解能力更强,但与英语母语者在语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某些语境下还是无法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意义。

【相关文献】
[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Cook,M.&Liddicoat,A.J.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Case of Request Strategies in English[J].Australian 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No.25,2002:19-39.
[3]Rose,K.R.An Exploratory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o.22,2000:27-67.
[4]Rose,K.R.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Hongkong,Phrase 2[J].Journal of Pragmatics,No.41,2009:2345-2364.
[5]Taguchi,prehending Implied Mean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No.89,2005:543-562.
[6]Takahashi,S.&Roitblat,prehension Processes of Second Language Indirectrequests[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No.15,1994:475-506.
[7]Thomas,J.Meaning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8]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