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理工附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月考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王鑫2011.11.
一、完成下文,完成1——6题。
18分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冯骥才)
(1)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
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
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2)首先说记忆。
人的记忆分两种。
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
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3)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
地名也是一种遗产。
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
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4)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的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的丧失。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
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5)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
应该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
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
於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
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
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6)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
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
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7)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
旧情绪的。
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
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8)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
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
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
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9)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
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
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第一段只中“推倒重来”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有人认为第5段段首“但是”一词应该换成“于是”,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
3分
3、分析第九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的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B、承载历史记忆的不仅有物质的遗产,也有非物质的遗产。
C、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D、在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
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一味随其自然。
5、联系全文,概括保留城市记忆的意义。
3分
6、第三段中“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不得超过80字)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
大地上的雕塑(石绍河)
①我在阅读近期出版的几种不同类型期刊时,惊异地发现,封面都是梯田的风光照片。
那清晰优美的线条,那恢宏磅礴的气势,那绚丽灿烂的色彩,令人兴奋而震撼,看后久久难忘。
原来我熟视无睹的梯田,竟有这般庞大的雕塑之美。
②我至今没有参观过云南云阳哈尼人的梯田,也没有机会去看湖南新化紫鹊界的梯田。
据说,这两处堪称世界梯田奇观,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但也没有什么遗憾,在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坡坡岭岭到处都是梯田,我就长期生活在梯田构成的风景里和梯田孕育的文化里。
③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
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
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
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
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
用想就心里有数。
④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
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
我看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
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
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⑤对梯田的长期观赏阅读,我不由得对祖先仰慕起来。
我曾问过长辈,寨子里山坡上的梯田是哪朝哪代开凿的。
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说从小就看见有这么多梯田。
我敢肯定,在有人定居在这里之前,不可能有梯田,是我们的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一代代、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先是一小块儿,再是一小块儿,经年累月,就有了这规模。
这里最老的梯田,恐怕有上千岁了吧。
古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为子孙留下了可耕种的土地。
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想象着当年开垦梯田的壮举,有人披星戴月,有人栉风沐雨,有人夜以继日,有人代代不息,他们用锄头、用木棍,甚至用双手,一点点儿地雕凿着大地,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他们用生命改造着生存环境,却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奇异的文化,建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⑥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
她不是单一的风景,她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出产养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
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儿和文化味儿。
梯田不仅生产五谷杂粮,也生长文化,生长民歌,生长爱情。
我曾经骄傲地说过: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⑦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
他们把田坎修剪得轮廓分明,把田埂铺填得平平整整,把沟渠整理得顺顺畅畅,把田块梳耙得熨熨帖帖,真像是锻造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哪里田坎崩了,沟渠堵了,田里淤了,乡亲们都会及时修补,保持她的完美无缺,完好无损。
早年,我也常常去参加修补梯田的劳动,那份投入、那份纯情,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⑧后来,我进了小县城,整天住在水泥楼房里,心里却牵挂着山坡上的梯田。
早些时候,还有乡亲进城来,要我帮助弄些水泥之类的东西,说是修补毁损的梯田用,我也尽量帮助他们弄一些回去。
但近年却不再有人要我帮助弄水泥了。
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被山洪暴雨毁坏的梯田也没有人修补,祖宗留下的梯田正在慢慢损坏。
去年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进城来,说是一场暴雨,把他承包的梯田毁坏了多处。
我说赶紧找人修补一下。
父亲摇摇头:"我种不动地了,修补好了也无人种。
"我还是出钱请人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了,尽管她荒着,总不能让梯田在我的手里毁掉。
说不定,再过好多年,我为之骄傲的梯田,就会支离破碎,到时,不知见了祖先怎么向他们交代。
⑨梯田是我国七种田制之一。
我们的祖先凭着聪明才智,为我们创造了这部大地雕塑。
当今的人,应该站在梯田里,好好去阅读这部经典,思考她深沉而永恒的主题。
(选自2007年第l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7、首段着意写作者阅读梯田的风光照片有什么作用?(2分)
8、文章第4、5两段分别表现了梯田的□□□、□□□特点。
2分
9、以下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三段写我和梯田的交流,着意于表现“我”的好静和对梯田的喜爱。
B、第三段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家乡梯田的曲线之美,以及乡亲们劳作时的快乐。
C、第四段末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冬天梯田的温情,表达了作者对梯田的赞美。
D、第五段中通过想像性的叙写,表达了对祖先的赞美,及对其留下来的梯田的珍惜之情。
E、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情蕴藉。
F、作者认为梯田的形成是祖辈出于生存的目的,成为“雕塑”却并非本意。
10、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
(1)(2)(3)
11、结合全文,指出末句中"深沉而永恒的主题"的含义:3分
12、文中第3节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4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2),到黄昏,点点滴滴。
(3),断桥头卖鱼人散。
(4)师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香雾云鬟湿,。
(7)楚天千里清秋,。
(8)落木千山天远大,。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14——16题。
8分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③,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④,铺翠冠儿⑤,捻金雪柳⑥,簇带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②次第:接着,转眼。
③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④三五: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⑥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⑦簇带:妆扮之意。
14、李清照,号,是宋朝词派的代表人物。
2分
15、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和《声声慢》一样,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书写她流寓临安的凄苦心境。
B、“人在何处”,写词人面对落日的凄凉景色,感慨自己因国亡家破而漂泊的身世。
C、“次第岂无风雨”,含蓄地表达经历不幸后,对世事难料、祸患不测的恐惧心理。
D、“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表明词人虽逢元宵佳节,却无心外出游赏。
16、这首诗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17——22题。
16分
巢谷(苏辙)
(1)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2)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噶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3)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従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朝廷稍奇.之(2)顾.妻子不免寒饿
(3)及存宝得罪,将就逮.(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18、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报刘之日.短矣
B、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C、呈卷,即面.署第一
D、舍.相如广成传舍
1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幼而.识之
B、亦强资遣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君意则.善
D、阅其.橐中,无数千钱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则或咎其.欲出者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2)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21、联系全文,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深虑论(明方孝孺)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3)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22、第一段在文中的有何作用?2分
23、第二段列举了秦、唐、宋三朝的史实,其表达效果是:2分
24、对第三段中“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难道他们的工作在于救活别人而不救自己的孩子吗?
B、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孩子吗?
C、难道他们只善于工作而不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D、他们岂不是救活了别人而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吗?
25、在作者看来,怎样才算真正做到了“深虑”?(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26、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请加以评析。
3分
27、作文(70分)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他说,中国的节奏越来越快,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服,适合人的身体,还有大自然。
既然好的东西都那么慢,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慢一些呢?
记者:可有些人会觉得,我如果非常忙碌,做更多的事,把黑夜也利用起来,是在增加生命的长度;这个也尝试,那个也尝试,是在增加生命的宽度。
这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