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2.逐一细读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对于郁达夫 来说,“故都的秋”究竟美在何处,以至于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来换?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类似的景象感动过?
思考3.为什么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联系课文内容, 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1.对于故都的“秋味”,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 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 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3)全文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 “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全文起笔于"家"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然后通过"荷塘月色"与"江南 采莲"一实一虚、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构建出一个 与现实对立的超越世界,一个能够安放心灵的自由的精神空间。 虽然"荷香月色"的宁静是暂时的,"江南采莲"的自由是只存在于 历史中无法回溯的,文章结尾作者仍然要回到"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天继续处理那些令人感到不自由的事务,甚至彼时再回想昨 夜的散步经历会在心中更添遗憾失落,但是此刻能暂时逃入"另 一世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仍然是很有价值的,毕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人在自然之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对现 实困境的超越。
由最初进入地坛时的"逃避"到长达几年的"想"到最后的"安心", 由沉郁和绝望到挣扎和纠结再到沉静和平和,由几欲赴死到向死 而生,作者在地坛中经历了精神的成长,获得了生命的启迪,完 成了从"逃避者"到"思想者"的最重要的角色转变。
(2)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 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结合课文全文,思考第二 部分的"母亲"与全文的"地坛"之间的关联。
家
“颇不宁静” 现实
(小路)荷塘
淡淡的月光下,幽僻寂寞的小煤屑路 所见:无边的荷香月色——清新、静谧 联想:六朝江南采莲光景——自由、热闹
“今晚却很好”“独处的妙处”“便觉得是个自 由的人”“且受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都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另一个世界
家
“惦着江南” 现实
3.《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一部分中,史铁生三次描写地坛的景物。在不同时期和不 同心境下面对同一个场所,他所关注的景物及其特点也是变化的,请对此加以梳理。
②《荷塘月色》的第4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有形象的 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其挺立而婀娜的姿态;更有 层进的博喻,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 的美人",写出夜晚月光下白花在荷叶丛中的闪亮,写出当有微风吹过时
时间
景物
心境/哲思
第一次 十五年前 双腿残废不久
第二次 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第三次 经常出入地坛
十五年后
“四百多年里……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片刻不息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不同 季节的气味
“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 “怎样活的问题”“怕是活多久 “就要想多久了” 十五年中,这古园…… 不能改变它的”
(2)阅读课文7—9段,出门散步寻求宁静的作者为什么羡慕蝉 与蛙的“热闹”?为什么“忽然想起”的也是江南采莲的热闹场 景?这是否矛盾?
但是到第⑥段的末尾,当美景已经尽赏,荷塘四周再无可看时,作者的 情绪又有了变化,他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看上去与前文是存在矛盾 的,原本作者出门散步寻求宁静,此时却反而羡慕蝉和蛙的热闹,而且 紧接着下文就惦念起江南采莲的热闹嬉游光景,那么他到底是想求宁静 还是求热闹呢? 联系第③段再读可以发现,作者"颇不宁静"的主因是白天存在很多"一定 要做的事"和"一定要说的话",这种不自由、受拘束的状态使他感到烦闷, 而"荷塘月色"的美景与江南采莲的光景这两组意境都充满了作者最向往 的自由,让作者能够暂时安放自己的心灵,产生淡淡的喜悦之情。
活动二:基于活动一的初步梳理,进一步思考三篇散文 中作者选取这些景物的用意,探究景物的特征与寄寓的 情思之间的关系,由此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 人生态度与情怀。
《故都的秋》
思考1.对于故都的“秋味”,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 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 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思考3.为什么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联系 课文内容,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你的理解。
传统的悲秋主题产生了一些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凉和死亡不仅是悲苦的, 也是美好的,这是一种“雅趣”与“物哀”之美,感受秋天的衰败和死亡 是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对于郁达夫来说,这样的美是格外需要看饱、尝 透、赏玩到十足的,是色彩浓重、回味隽永的。
第二次描写作者关注了蚂蚁、露水等细小事物,着力表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 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停"的勃勃生机。尽管地坛外表荒芜,但其内在有着不息的生命 律动。在长时间反复出入地坛的过程中,作者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只是抱怨和逃避,而是开始 思考生命的终极问题。一个人的出生是上天交给的既定事实,并且上天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明白这个问题之 后,作者变得安心了。
(1)开头作者“颇不宁静”而出门散步,阅读课文4—6段, 想象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画面,体会此时作者的内心情绪 变化。
《荷塘月色》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无边的荷香月色",读着这 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荷叶田田,荷花 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如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作 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如轻纱般的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 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荷香月色, 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从作者笔下清新宁静的景物 描写来看,他的内心是暂时寻得了宁静的。
活动三 三篇散文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各有特色,散文语 言艺术的表现同样炉火纯青。请从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角 度,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手法,语言运用上的修辞、用词 和句式等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撰写旁批和总评等鉴赏文字, 与同学交流。
鉴赏交流(示例): ①《故都的秋》的第3段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进行景 物描写。描写对象由碧绿的天色到驯鸽的飞声,再到槐树 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最后到牵牛花底零零落落、枯瘦细长的秋草,从 高到低、从远到近地绘形、绘色、绘声,在读者面前逐渐 展开一幅色调清冷、线条疏落的画面。但是这画面并非寂 静无声的,段落中以声衬静,更渲染出萧索孤寂的氛围, 给人以落寞悲凉之感。
《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二部分主要写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内心的悔恨 歉疚。这个部分对高中的学生来说相对较好理解,可抓住文中对母亲"目送 "和"寻找"等状态的描写,理解母亲宽厚、博大、隐忍、苦难的形象;抓住 她的"知道"和"我"的"不知道",感受母亲过世后"我"无尽的愧疚、痛悔和 遗憾。 同时,这个部分写"母亲"和全文的"地坛"也是紧密关联的:母亲一次次走 遍地坛寻找因残疾而意志消沉的儿子,地坛记录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期望; 在她过世后,"我"在地坛中反复追怀母亲,领会母亲在苦难重压下艰难而 伟大的前行。母亲和地坛一样经历沧桑而坚韧沉毅,给"我"以"怎样活"的 人生启示。两者的形象合二为一,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给我人生的成 长和生命的启迪;母亲是"我"的心灵港湾,给我精神的慰藉和信念的支撑。
北平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一座历史文脉深厚的 大城市。一般人会怀念北平的名胜古迹或是繁华热闹的街市,但郁达夫有 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所选取的景物都是朴素、幽静、平淡、细小的。他 笔下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历史名胜的五光十色和大都市而且,从表现的“秋味”来看,他选取的景 物舍弃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经典的“秋”之意象,而是描写北平的寻常人家 最容易见到的街边屋旁的秋景,这是独属于郁达夫的敏锐观察与感受,更 营造了一种“触目皆秋”的悲凉、寂寥、悠闲的氛围。
段落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画面
示例:破屋院落独对清秋(秋晨院落图) 街头街尾细品落槐(秋槐落蕊图)
各家各户静听残蝉(秋蝉残声图) 桥头树底闲话凉雨(秋雨话凉图) 屋前屋后乐赏佳果
2.《荷塘月色》中,随着作者的行走路径“家——荷塘——家”,文中描 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绪是在不断变化的,请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其 中的变化轨迹。
第三次描写是与地坛相伴十五年后的记录。作者对"死"感到轻松安心之后,意识到"怎样活的 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因此十五年来总是 去地坛默坐呆想。第三次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的精灵,如在园中最落寞的时间出来高歌的雨 燕,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也有带着历史印记的自然之景,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还有当下鲜活的生命写照,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这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形态的 景、物、人都在努力活着,构成一种自在的永恒。作者意识到"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 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所以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体会天地之 间生命的醇厚沉重、自然灵动、超然博大、永恒不息。
3《我与地坛》思考: (1)课文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取景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不断变 化。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境以及认识的变化有何关联?地坛对于作者 的精神成长有何意义?
(2)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 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结合课文全文,思考第二部分的"母 亲"与全文的"地坛"之间的关联。
思考2.逐一细读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对于 郁达夫来说,“故都的秋”究竟美在何处,以至于他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类似的景象感动过?
共同特征:凋零、衰败、落寞、颓废,都与生命的消逝紧密相连。
直面生命的衰败而产生的悲凉感,是艺术从实用中获得解放与自 由之后的纯粹审美价值的体现,是对于心灵和情感的开拓。
(1)课文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取景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不断 变化。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境以及认识的变化有何关联?地坛对于 作者的精神成长有何意义?
《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地坛的景物。 第一次描写着重表现地坛的衰败、萧条、荒芜、冷落,曾经繁极一时的琉 璃、高墙、玉砌雕栏都已经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老柏树的苍幽和野 草荒藤的自在坦荡既衬出此地过去的盛景已然不在,也让人感受到它们强 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以及历尽沧桑却坦然超脱的姿态。地坛就是这样一个 苍凉、博大、深沉的包容万有的小世界,它伫立百年,静默无言,敞开胸 怀等待"我"的到来。作者说当时的自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这确实是 双腿残废不久的史铁生最真实的状态的记录。于是,不幸的"我"与衰落的 地坛命中注定地相遇了,作者逃离喧嚣浮躁的世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避 开旁人灼人的目光和亲人焦虑的眼神,将地坛视作"一个宁静的去处",安 放自己双腿残废的身体和伤痕累累的灵魂。
寄情山水,独抒性灵 ——现当代作家眼中的景和人
活动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 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却呈现出多 姿多样的美。请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分别梳 理三位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以及蕴含的感情或哲 思。
1.《故都的秋》按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 画面中不仅包含着秋景,更包含着作者领略秋意的方式甚 至情态。请仿效表格第一行示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五幅 画面。
2《荷塘月色》思考如下问题: (1)开头作者“颇不宁静”而出门散步,阅读课文4—6段,想 象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画面,体会此时作者的内心情绪变化。
(2)阅读课文7—9段,出门散步寻求宁静的作者为什么羡慕蝉 与蛙的“热闹”?为什么“忽然想起”的也是江南采莲的热闹场 景?这是否矛盾?
(3)全文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 “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思考3.为什么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联系课文内容, 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1.对于故都的“秋味”,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 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 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3)全文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 “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全文起笔于"家"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然后通过"荷塘月色"与"江南 采莲"一实一虚、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构建出一个 与现实对立的超越世界,一个能够安放心灵的自由的精神空间。 虽然"荷香月色"的宁静是暂时的,"江南采莲"的自由是只存在于 历史中无法回溯的,文章结尾作者仍然要回到"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天继续处理那些令人感到不自由的事务,甚至彼时再回想昨 夜的散步经历会在心中更添遗憾失落,但是此刻能暂时逃入"另 一世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仍然是很有价值的,毕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人在自然之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对现 实困境的超越。
由最初进入地坛时的"逃避"到长达几年的"想"到最后的"安心", 由沉郁和绝望到挣扎和纠结再到沉静和平和,由几欲赴死到向死 而生,作者在地坛中经历了精神的成长,获得了生命的启迪,完 成了从"逃避者"到"思想者"的最重要的角色转变。
(2)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 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结合课文全文,思考第二 部分的"母亲"与全文的"地坛"之间的关联。
家
“颇不宁静” 现实
(小路)荷塘
淡淡的月光下,幽僻寂寞的小煤屑路 所见:无边的荷香月色——清新、静谧 联想:六朝江南采莲光景——自由、热闹
“今晚却很好”“独处的妙处”“便觉得是个自 由的人”“且受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都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另一个世界
家
“惦着江南” 现实
3.《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一部分中,史铁生三次描写地坛的景物。在不同时期和不 同心境下面对同一个场所,他所关注的景物及其特点也是变化的,请对此加以梳理。
②《荷塘月色》的第4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有形象的 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其挺立而婀娜的姿态;更有 层进的博喻,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 的美人",写出夜晚月光下白花在荷叶丛中的闪亮,写出当有微风吹过时
时间
景物
心境/哲思
第一次 十五年前 双腿残废不久
第二次 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第三次 经常出入地坛
十五年后
“四百多年里……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片刻不息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不同 季节的气味
“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 “怎样活的问题”“怕是活多久 “就要想多久了” 十五年中,这古园…… 不能改变它的”
(2)阅读课文7—9段,出门散步寻求宁静的作者为什么羡慕蝉 与蛙的“热闹”?为什么“忽然想起”的也是江南采莲的热闹场 景?这是否矛盾?
但是到第⑥段的末尾,当美景已经尽赏,荷塘四周再无可看时,作者的 情绪又有了变化,他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看上去与前文是存在矛盾 的,原本作者出门散步寻求宁静,此时却反而羡慕蝉和蛙的热闹,而且 紧接着下文就惦念起江南采莲的热闹嬉游光景,那么他到底是想求宁静 还是求热闹呢? 联系第③段再读可以发现,作者"颇不宁静"的主因是白天存在很多"一定 要做的事"和"一定要说的话",这种不自由、受拘束的状态使他感到烦闷, 而"荷塘月色"的美景与江南采莲的光景这两组意境都充满了作者最向往 的自由,让作者能够暂时安放自己的心灵,产生淡淡的喜悦之情。
活动二:基于活动一的初步梳理,进一步思考三篇散文 中作者选取这些景物的用意,探究景物的特征与寄寓的 情思之间的关系,由此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 人生态度与情怀。
《故都的秋》
思考1.对于故都的“秋味”,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 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 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思考3.为什么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联系 课文内容,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你的理解。
传统的悲秋主题产生了一些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凉和死亡不仅是悲苦的, 也是美好的,这是一种“雅趣”与“物哀”之美,感受秋天的衰败和死亡 是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对于郁达夫来说,这样的美是格外需要看饱、尝 透、赏玩到十足的,是色彩浓重、回味隽永的。
第二次描写作者关注了蚂蚁、露水等细小事物,着力表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 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停"的勃勃生机。尽管地坛外表荒芜,但其内在有着不息的生命 律动。在长时间反复出入地坛的过程中,作者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只是抱怨和逃避,而是开始 思考生命的终极问题。一个人的出生是上天交给的既定事实,并且上天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明白这个问题之 后,作者变得安心了。
(1)开头作者“颇不宁静”而出门散步,阅读课文4—6段, 想象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画面,体会此时作者的内心情绪 变化。
《荷塘月色》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无边的荷香月色",读着这 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荷叶田田,荷花 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如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作 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如轻纱般的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 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荷香月色, 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从作者笔下清新宁静的景物 描写来看,他的内心是暂时寻得了宁静的。
活动三 三篇散文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法各有特色,散文语 言艺术的表现同样炉火纯青。请从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角 度,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手法,语言运用上的修辞、用词 和句式等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撰写旁批和总评等鉴赏文字, 与同学交流。
鉴赏交流(示例): ①《故都的秋》的第3段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进行景 物描写。描写对象由碧绿的天色到驯鸽的飞声,再到槐树 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最后到牵牛花底零零落落、枯瘦细长的秋草,从 高到低、从远到近地绘形、绘色、绘声,在读者面前逐渐 展开一幅色调清冷、线条疏落的画面。但是这画面并非寂 静无声的,段落中以声衬静,更渲染出萧索孤寂的氛围, 给人以落寞悲凉之感。
《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二部分主要写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内心的悔恨 歉疚。这个部分对高中的学生来说相对较好理解,可抓住文中对母亲"目送 "和"寻找"等状态的描写,理解母亲宽厚、博大、隐忍、苦难的形象;抓住 她的"知道"和"我"的"不知道",感受母亲过世后"我"无尽的愧疚、痛悔和 遗憾。 同时,这个部分写"母亲"和全文的"地坛"也是紧密关联的:母亲一次次走 遍地坛寻找因残疾而意志消沉的儿子,地坛记录着母亲对"我"的爱和期望; 在她过世后,"我"在地坛中反复追怀母亲,领会母亲在苦难重压下艰难而 伟大的前行。母亲和地坛一样经历沧桑而坚韧沉毅,给"我"以"怎样活"的 人生启示。两者的形象合二为一,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给我人生的成 长和生命的启迪;母亲是"我"的心灵港湾,给我精神的慰藉和信念的支撑。
北平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一座历史文脉深厚的 大城市。一般人会怀念北平的名胜古迹或是繁华热闹的街市,但郁达夫有 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所选取的景物都是朴素、幽静、平淡、细小的。他 笔下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历史名胜的五光十色和大都市而且,从表现的“秋味”来看,他选取的景 物舍弃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经典的“秋”之意象,而是描写北平的寻常人家 最容易见到的街边屋旁的秋景,这是独属于郁达夫的敏锐观察与感受,更 营造了一种“触目皆秋”的悲凉、寂寥、悠闲的氛围。
段落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画面
示例:破屋院落独对清秋(秋晨院落图) 街头街尾细品落槐(秋槐落蕊图)
各家各户静听残蝉(秋蝉残声图) 桥头树底闲话凉雨(秋雨话凉图) 屋前屋后乐赏佳果
2.《荷塘月色》中,随着作者的行走路径“家——荷塘——家”,文中描 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绪是在不断变化的,请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其 中的变化轨迹。
第三次描写是与地坛相伴十五年后的记录。作者对"死"感到轻松安心之后,意识到"怎样活的 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因此十五年来总是 去地坛默坐呆想。第三次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的精灵,如在园中最落寞的时间出来高歌的雨 燕,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也有带着历史印记的自然之景,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还有当下鲜活的生命写照,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这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形态的 景、物、人都在努力活着,构成一种自在的永恒。作者意识到"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 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所以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体会天地之 间生命的醇厚沉重、自然灵动、超然博大、永恒不息。
3《我与地坛》思考: (1)课文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取景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不断变 化。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境以及认识的变化有何关联?地坛对于作者 的精神成长有何意义?
(2)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 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结合课文全文,思考第二部分的"母 亲"与全文的"地坛"之间的关联。
思考2.逐一细读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对于 郁达夫来说,“故都的秋”究竟美在何处,以至于他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类似的景象感动过?
共同特征:凋零、衰败、落寞、颓废,都与生命的消逝紧密相连。
直面生命的衰败而产生的悲凉感,是艺术从实用中获得解放与自 由之后的纯粹审美价值的体现,是对于心灵和情感的开拓。
(1)课文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取景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不断 变化。这三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境以及认识的变化有何关联?地坛对于 作者的精神成长有何意义?
《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一部分三次描写地坛的景物。 第一次描写着重表现地坛的衰败、萧条、荒芜、冷落,曾经繁极一时的琉 璃、高墙、玉砌雕栏都已经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老柏树的苍幽和野 草荒藤的自在坦荡既衬出此地过去的盛景已然不在,也让人感受到它们强 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以及历尽沧桑却坦然超脱的姿态。地坛就是这样一个 苍凉、博大、深沉的包容万有的小世界,它伫立百年,静默无言,敞开胸 怀等待"我"的到来。作者说当时的自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这确实是 双腿残废不久的史铁生最真实的状态的记录。于是,不幸的"我"与衰落的 地坛命中注定地相遇了,作者逃离喧嚣浮躁的世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避 开旁人灼人的目光和亲人焦虑的眼神,将地坛视作"一个宁静的去处",安 放自己双腿残废的身体和伤痕累累的灵魂。
寄情山水,独抒性灵 ——现当代作家眼中的景和人
活动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 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却呈现出多 姿多样的美。请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分别梳 理三位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以及蕴含的感情或哲 思。
1.《故都的秋》按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 画面中不仅包含着秋景,更包含着作者领略秋意的方式甚 至情态。请仿效表格第一行示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五幅 画面。
2《荷塘月色》思考如下问题: (1)开头作者“颇不宁静”而出门散步,阅读课文4—6段,想 象作者笔下荷塘月色的画面,体会此时作者的内心情绪变化。
(2)阅读课文7—9段,出门散步寻求宁静的作者为什么羡慕蝉 与蛙的“热闹”?为什么“忽然想起”的也是江南采莲的热闹场 景?这是否矛盾?
(3)全文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 “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