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索》看当下网络时代的暴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搜索》看当下网络时代的暴力现象
作者:陈实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5期
影片《搜索》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这部贴近生活的作品,从一件小事入手,竟展现出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
故事的起因,是一起“公车不让座”事件,但是就是这件不让座的事情引发了蝴蝶效应,影片中公交车上的所有人,包括后来众多媒体工作者及网民,在不知不觉中竟把如此小事放大了千万倍。
由此对当下媒体失职现象,社会价值观扭曲和人物命运的探讨与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我想从媒体工作者和看客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网络时代”产生的这样暴力现象的原因。
1 对当下传媒制造新闻现象的反映与批判
《搜索》中的记者陈若兮认为这条新闻有巨大的价值,因此围绕叶蓝秋事件刻意制造新闻,引起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
但是她这样的做法让我开始担忧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我开始质疑记者报道新闻的根本出发点。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和新鲜,在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
①作为受众,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更新速度不再像以往以天的单位更新,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新闻更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他们为获得新闻线索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在努力的寻找和挖掘新闻线索,这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当今新闻可以忽略客观真实性吗?物极必反,同样道理,我们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闻线索和新闻的新奇、吸引眼球性,弃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和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于不顾,这种情况下,不仅新闻的真实性值得质疑,记者的个人品性和职业道德也值得我们质疑。
就像影片《搜索》中,陈若兮把不让座事件的主人公叶蓝秋很多私人隐私都挖了出来,并且晒到了自家媒体的网上,只是为了换取网民们的点击率,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陈若兮在影片中,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所谓的收视率,把一件“公交不让座”的事情,大肆渲染,利用网民的“愤青”心理,制作新闻热点。
原本叶蓝秋的道歉本应该是不让座事件后续真实的报道,记者应播出道歉视频帮助叶蓝秋澄清事实。
然而陈若兮对事实的掩盖便是变向的制造新闻。
她已经背离了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我们的记者和网民又一次成为了悲剧事件的最终罪魁祸首,为最后叶蓝秋自杀埋下了伏笔。
2 网络暴力事件中受众的心理分析
《搜索》中的被搜索者叶蓝秋从独自扛着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到最后结尾的“被自杀”又让很多人震惊。
叶蓝秋的死,可以说也是死于我们的网友的口诛笔伐,也可以说死于我们的记者的纠缠和无底线的“人肉搜索”。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出现大量网络暴力事件,从“虐猫”事件,到“艳照门”事件,再到“范跑跑”事件,先是在网络上引起大众关注,接着继而发起排山倒海的“正义”讨伐,给当事人
现实生活带来了困扰,给受众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像这些“人肉搜索”不断在网上爆料别人隐私,实际上就是不断给被搜索者施加压力,也就是一种网络冷暴力。
那么产生网络暴力现象原因有哪些呢?
2.1 娱乐时代话语权的改变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后,群众话语权在娱乐时代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弱化,甚至模糊了身处媒介环境下的我们言论职责。
由于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出现,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平民增加了话语权。
近年来,媒体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受众可以充分发泄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隐私的窥视和好奇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在《搜索》中,当叶蓝秋不让座视频被放到网上,引来了网民们互动评论,各种各样的评论铺天盖地。
以至于后来网友们把叶蓝秋的工作单位,小学母校等隐私的东西全给暴露出来,甚至网上爆料叶蓝秋是小三,这些都让网上受众满足了自己的娱乐和狂欢诉求,并且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2.2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很严重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具体表现在网络中,网民们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流,人们便往这种偏向的方向移动,最后行成了极端的观点。
正如凯斯桑斯坦言所说:“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
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在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
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②网民这个群体中易激动,非理性的特征导致了群体认同。
《搜索》中网友们对于叶蓝秋不让座这样的行为大加谴责,他们认为让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去给老人让座,在这场网络暴力中,网民们对叶蓝秋的行为已经听不到不同的看法了。
从这件已经发生的“不让座”的事件中,大部分网络受众自以为站在所谓正义的立场上,已经形成一边倒的趋势,对于叶蓝秋进行谴责谩骂,给予叶蓝秋巨大的社会压力。
2.3 大众的从众心理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也写到“在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新的特点。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会转到另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群体心理。
”③勒庞还认为,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让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和绝对谬误。
”③影片《搜索》网民表现出了从众心理,当媒体信息传播者提供给他们叶蓝秋不让座信息,让网友一边倒的谴责,被媒体给操纵。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也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
搜索,表面上搜索到的是叶蓝秋,实际上搜索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态度,它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也让从事新闻行业的人能够学会自我反省,应该如何引导社会舆论,如何用新闻工作者客观的平等的视角去对待社会上的人。
不容置疑,《搜索》是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它唤起人们的,是最深刻的思考,最触碰心灵的共鸣。
注释: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
②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③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1,33.
作者简介:陈实,男,广播电视编导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