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学前教育的课程)【圣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学前教育的课程
1.什么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适当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1)学前教育课程的含义
①狭义的角度
我国学前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苏联的课程观,倾向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课程,例如,把幼儿园的课程主要看作是幼儿园的学科教学活动,即幼儿园设置的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科目。
②广义的角度
近十几年来,随着欧美学前教育课程观的引进,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课程,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学前教育课程应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儿童的不断发展。
(2)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①涉及全体儿童,并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②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及个性倾向;反映出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特征。
③承认人类的知识宝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发展起来。
2.什么是隐蔽课程?什么是公开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从隐蔽性和显露性这两个维度出发来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加以划分,可以分为隐蔽课
程和公开课程两大类。
(1)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
①含义
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即显在的、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
它包括学前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
②特点
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a.涉及全体儿童,并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b.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及个性倾向;反映出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特征;
c.承认人类的知识宝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发展起来。
(2)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
①含义
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即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
它一般体现在托幼机构和班级的环境中,既包括建筑物、设备、器械、游戏材料、玩具等物质环境,也包括活动室的布置、各种活动区的设立、班级的规章制度等文化环境,此外,还包括保教人员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等人际环境。
②特点
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无计划、无意识的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特点。
这种课程并不包括在学前教育的计划中,也没有通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活动形式来进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对儿童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还是对其情感的陶冶、意志与行为的塑造所产生的
影响均如此。
(3)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①区别
学前教育的公开课程和隐蔽课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②联系
学前教育的这两种课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学前教育的这两种课程虽然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适时地把隐蔽课程转化为公开课程,能进一步发挥学前教育课程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效应。
3.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主要有哪几个流派?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课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流派主要有成熟社会化理论、教育训练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流派的观点给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成熟社会化的理论
成熟社会化理论的哲学基础来自卢梭的思想,其心理学的基石则是由埃里克森和格赛尔等人奠定的。
这种理论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认为学前教育应让儿童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教育者要为儿童设计一个积极的、充满社会情感的环境,创设开展游戏活动的条件,并巧妙地布置角色游戏的情境,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通过在许多活动中的自由探索,就能较好地了解社会规则,正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这种理论要求学前教育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注意开放性。
(2)教育训练的理论
教育训练的理论也称行为主义的理论,是以哲学家洛克的思想、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杜纳等人的思想为基础的。
该理论认为,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以后的教育和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必须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准备学习的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和社会规则教给儿童。
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安排适宜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材料和正确行为的范例。
这种理论要求学前教育课程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认知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的理论又称相互作用的理论,其主要创始人是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布鲁纳。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教育应该贯穿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往往是自发产生的,成人不仅要加以承认,而且还要给予鼓励。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而且这些阶段的顺序是稳定不变的;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认识环境的方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发展的动力虽然来自儿童的内部,但是,儿童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依赖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质。
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环境,以保证正儿童与环境进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
这种理论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4.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有哪几种?你较倾向于哪一种方案?
答:(1)在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了许多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比较典型的有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等。
①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
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童年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儿童认知的发展对其全面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而致力于探索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课程方案。
②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
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从儿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来讲,能力最为重要,因而尝试构建提高儿童各种能力的课程方案。
③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则更胜一筹,因而探索出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④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
尝试这种课程方案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童年期是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培养儿童各种良好的习惯,对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⑤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
创建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的学者笃信,学前教育仅仅依靠托幼园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争取幼儿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承担教育儿童的责任,为儿童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
(2)言之成理即可。
5.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设计学前教育课程时,我们应遵循承认儿童的权利、反映民族特色、面向世界、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等原则。
(1)承认儿童权利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首先应该在承认儿童权利的基础上进行。
要正确地看待儿童,承认并维护他们作为特殊的人的一切权利,这是科学地设计学前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
(2)反映民族特色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美德。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在构建中国化的学前教育课程时,必须认识到如下几点:
①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度,有许多优良的教育传统,这些应当体现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
②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应该反映出农村生活的特点。
③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水平和方式多有不同,托儿所、幼儿园自身条件也参差不齐,所以,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还应注意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的实际。
④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还要为儿童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3)面向世界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反映教育“面向世界”这一时代要求。
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要面向世界,学前教育也不应例外。
因此要借鉴国外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经验,使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建构能顺应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4)尊重儿童特点
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典型特征,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建构,应该注意学前儿童发展的特殊阶段,不仅应反映出这一时期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应体现出学前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