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文小说_记闻丛话_中的中国元素_邓大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7月第
49卷第4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 Jul.2016
Vol.49 No.4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的中国元素
邓 大 情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佛山528225
)摘 要:近年以来,随着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域外汉籍逐渐引起各国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的强烈关注。

域外汉籍的回归以及获取的便利,为国内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

这些域外汉籍中,除了那些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或是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抄本外,还有很多是历史上域外人士用汉文书写的典籍,
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当地国的文化特征,又显示出其与中国乃至汉文化之间的关联。

《记闻丛话》是一部比较重要的韩国汉文小说集,其内容丰富,体式庞杂。

小说成书于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生动反映了中国与当时朝鲜的密切联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对朝鲜半岛的深刻影响,二是记录中朝之间使者的往来活动,三是描述在壬辰之乱中两国的关系,重点刻画了明朝统帅李如松的形象。

关键词: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章编号:1009-3311(2016)04-0020-06收稿日期:2016-0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ZW024
)作者简介:邓大情,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国与韩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史。

在韩国古代史上,
无论是上古的古朝鲜、三韩时代,还是中古的三国、高丽时代,抑或是近古的朝鲜时代,都始终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相互往来,中国文化广泛地传入朝鲜半岛,并在礼仪风习、典章制度、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情况在韩国的小说中有生动的反映,作为整个韩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汉文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小说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大量的中国小说传入,给当地的小说创作提供了题材的选择以及艺术手法上的参照,因此在韩国汉文小说中折射出诸多的中国元素,亦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记闻丛话》是一部重要的韩国汉文小说集,作者不详,版本复杂,计有高丽大藏本、“中央”图书馆藏本、延世大藏本等27个版本,本文所列举的《记闻丛话》文本,则是来自延世大所藏4卷4册本。

从小说中写到的壬辰之乱以及明末崇祯年间的故事来看,
其创作时间应当在朝鲜李氏王朝中后期。

该小说集中的作品体式多样,既有叙述婉转生动的传奇小说,也不乏那种蚕丛小语式的笔记故事。

其内容亦显庞杂,涉及志怪猎异、名人逸事、英雄传奇、人情世态等多种题材。

从价值上说,这部小说除了比较生动地反映当时朝鲜社会的人情世态外,还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为题材的故事。

透过这些叙述生动的作品,我们可以比较真实地看到当时两国之间的往来情况,而通过这样的个案研究,也可以具体地呈现历史上汉文化圈国家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开拓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

一、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与当时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体现
DOI:10.16154/22-1025/c.2016.04.002
在《记闻丛话》中很直观,小说中多处可以见到中国文化元素在朝鲜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一)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朝鲜,其同样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中国经历的儒学各个不同的发展形态,都无一例外地传入朝鲜,并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然,在这种现状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朝鲜地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中国统治者的有意促成分不开的。

比如,早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即遣使向高丽赐玺书,当时的朝鲜半岛还处于高丽朝时期,称王者是王颛,洪武二年(1369年)他向明朝表贺,贡方物,且请封。

明朝遣使封颛为高丽国王,并赐历及锦绮。

当年秋,王颛遣总部尚书成惟得、千牛卫大将军金甲两上表谢,并贺天寿节,因请祭服制度,明帝命工部制赐之。

不仅如此,太祖还亲自向使臣询问高丽国内事,《明史》记录了这次对话的内容:
惟得等辞归,帝从容问:“王居国何为?城郭修乎?兵甲利乎?宫室壮乎?”顿首言:“东海波臣,惟知崇信释氏,他未遑也。

”遂以书谕之曰:“古者王公设险,未尝去兵。

民以食为天,而国必有出政令之所。

今有人民而无城郭,人将何依?武备不修,则威弛;地不耕,则民艰于食;且有居室,无厅事,无以示尊严。

此数者朕甚不取。

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王国北接契丹、女直,而南接倭,备御之道,王其念之。

”因赐之《六经》、《四书》、《通监》。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于当时高丽国内“徒事佛求福”之举表示不赞同,所以才会特意把《六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赐予使者,以示其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

其后在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又曾赐予朝鲜《五经》、《四书》、《性理》、《通鉴纲目》等书。

到后来李成桂推翻高丽政权建立朝鲜李氏王朝后,统治者更加重视作为统治工具的儒家思想。

在《记闻丛话》中,就描述了儒家思想文化在朝鲜社会的影响力。

在统治者层面,重视以儒学思想来加强教化和选拔人才。

小说卷一“顺平君”条写道:“世宗初设宗学,聚宗亲读书。

顺平君年过四十,不识一字,始读《孝经》。

”说明在宗室子弟的教学中,儒家经典是必学的内容。

在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中,儒学同样是重要的考察标准。

小说卷二“成宗”条,写成宗皇帝雪夜微行,听闻有书生读《易经》之声,问谈之余,见解精到,又见其私草,篇篇名作,回去后皇帝即以向夜儒生私草中题出揭,儒生得以第一名高中。

在士大夫之家同样显示出对于儒家礼法的重视。

例如,在小说卷一“许稠”一条中写:“许文景公稠,操心清属,治家严而有法,教子弟皆用小学之礼,毫忽细行皆自谨慎。

”另外,在小说中还写了两个孝子的故事。

吴浚事亲至孝,亲死后结庐墓侧守灵,其诚心感动天地,竟使远处之泉移动至其墓旁以便汲水,取名“孝感泉”,连老虎亦为其孝心感动,为其守护并打来各种野味以备祭祀所需。

邑人享之以乡贤祠,皇帝听闻其事迹,亦特命褒奖。

李宗禧双亲获病不起,他以鲜血和粥以喂之,终于以诚感天,冥府许其父生还。

这两个故事不乏神异色彩,但其创作根源显然与中国《孝经》等儒家经典所宣扬的孝道思想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在这两个故事中就直接提到深受中国孝子故事的影响。

(二)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艺术的交流是文化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汉文很早就传入朝鲜国,因此,对于一些著名的中国作家和作品,朝鲜士子都十分了解。

小说卷一“黄铉”条:
方进士运身短而髯长,黄大成铉戏之曰:“君之运字是孟子可运于掌上之运,”方应声曰:“是庄子大鹏运于南溟之运。

”时人以为善对。

通过他们的相互调侃可以看到,对于中国的《孟子》、《庄子》等文学经典,朝鲜读书人耳熟能详。

至于中国的诗歌这一体裁,朝鲜文人更有兴趣,著名的中国诗人在朝鲜广有知名度。

例如,在小说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高丽将仕郎永泰随忠惠王出猎,被王戏弄投入水中,并问其:“汝从何处去,今从何处来?”郎永泰随即对曰见屈原而来,并机智地模拟屈原的话来对答:“我逢暗主投江死,汝遇明主底事来?”王大喜,赏之以银瓯。

说明朝鲜人不仅知晓屈原其名,还能够深刻地领会其思
①《明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279-8280页。

想价值。

从唐代以来新罗就派遣大批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诗歌,因此对于唐朝的一些著名诗人,朝鲜士子是十分熟悉的,一直延续到李氏朝鲜时期,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他们,甚至有意识地模仿唐人诗歌创作。

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无疑是李白与杜甫,小说中就反映了他们在朝鲜大受欢迎的情形。

卷四“郑民秀”篇,写一群儒生会话赋诗于朴渊之下,郑民秀衣衫褴褛混迹其中,被诸位儒生侮辱,认为其不会作诗,郑先呼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众人耻笑其全用古句,郑随即续出下句:“谪仙此句今方验,未必庐山胜朴渊”,一座客人大惊曰:“朴渊形势尽于此诗,吾辈无可更赋。

”朴渊是朝鲜著名的瀑布,说明朝鲜诗人不仅仅是简单欣赏李白的诗歌,而且还能够把中国诗歌的精神与朝鲜国的实际情况融合起来。

在小说中还描述了朝鲜诗人高超的诗歌鉴赏水准。

例如,在小说“金安国”篇,写金安国(慕斋)的朋友思斋赴燕,以己作混入唐诗间以示安国,被其一眼识破。

之后又有成俔故意来试他,模仿杜甫的律诗“作四韵八首”,然后叮嘱其子伪装成古人之诗以示慕斋,问其为何代诗,不想慕斋眼光独到,不仅判断为今人所做,还猜测其作者:“然在今人作甚好,他人恐未办此,近闻大监读杜诗,若精炼则可有此作。

”最后连成俔都不得不佩服地说:“不意汝之知诗至于此。


(三)小说中的中国地域文化
许多朝鲜小说作家对中国有很大的兴趣,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亲自来过中国,虽然不免长途跋涉之艰辛,却仍然觉得不枉此行。

例如,创作了小说《洪吉童传》的作者许筠,他曾经感慨地说:“吾辈不得生於中国已云不幸,况可以跋涉之劳,废夫伟丽之观耶?此与井蛙之觏奚殊哉?”①这种思想在朝鲜小说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就是出现了许多涉及中国地域文化的小说,如《崔陟传》、《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

这些小说或是虚构想象出一个中国形象,或是以真实的地名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了中国广大的地域,作者对这些地名、人物及历史典故都非常熟悉,使用起来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朝鲜小说中涉及中国地域文化是个普遍的现象,在《记闻丛话》中,卷四“郑士龙”条记载了西湖图的故事:
明庙尝以一图出示群臣,皆莫知其为何图,郑士龙进曰:“此西湖图也。

”乃以手指点曰:“此灵隐寺也,此涌金门也,此东坡所筑堤,此钱镠之墟,此赵嘏之舍,此林逋之所居也。

”历历若目见。

另外,在小说中还写了一个作诗凭吊伍子胥的故事。

朝鲜人朴寅亮奉使入京,至浙江风涛大起,见子胥庙,于是寅亮在江头作诗吊子胥:“挂眼东门恨未消,碧江千古起波涛。

今人不识前贤志,但问潮头几尺高。

”须臾风平浪静。

朴寅亮作为朝鲜的使臣,他不仅熟悉地名,而且对于一些景观的文化含义也有深入的了解,说明他对于中国地理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朝鲜绝非偶然,如韩国学者金敏镐先生曾以许筠为例说道:“许筠比中国人更精通中国的地理,这也反映了当时朝鲜的文人们对中国的关心。

他们尤其对中国的江南地区很感兴趣,许筠被认为是熟读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

”②上面小说中的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小说中频频出现这种以中国地域为背景的故事,有学者则归纳了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陶醉于中国文化;其二,由于读者不熟悉中国情况,与以朝鲜为背景相比,不容易出错;其三,表现异域风情的小说更能吸引读者;其四,出于规避政治风险的考虑,一些批评朝政的内容不至于惹来大麻烦。

③这些解释比较合乎朝鲜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

二、中朝之间使者的往来活动
在李氏朝鲜建国后,他们很快就与明朝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双方关系密切,开始了常规性的遣使。

不同时期双方政府遣使的目的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使者的往来极大地促进了这
①②
③许筠:《送赵持世赴京序》,《惺所覆瓿藁》卷五,文部。

金敏镐:《韩国古小说里的中国———以赵纬韩的〈崔陟传〉为中心》,暨南大学“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
研讨会”论文,广州,2011年。

参见[韩]金合俊:《朝鲜小说史》,金伟民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一时期两国文化的交流。

在《记闻丛话》中,记载了一些中朝使者往来的故事。

(一)朝鲜使者上京的情况
朝鲜派遣的上京使者,多数都是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例如,在小说中两次写到朝鲜使者李月沙上京的故事。

李月沙即李廷龟(1564-1635),字圣征,号月沙、痴庵、保晚堂,谥文忠。

他是朝鲜国素善论辩之士,长于外交,在万历朝时曾经作为朝鲜的使者上京辩诬陈情,著有《庚申朝天录》等。

他还是朝鲜著名的文学家,在16世纪中叶与申钦、张维、李植被称为“四大家”,《记闻丛话》中写到他在中国活动的两个故事。

其一是月沙在京城教一个中国落地举子应付科举考试的故事。

小说卷四“李廷龟”条写他奉命赴燕,夜间闻厨间有读书声,询问之下了解是一落地举子,生活无着才沦为厨房杂役。

月沙于是让其制作科举文以观,浏览后认为其文“虽汗漫宏肆,稍欠切实”,并亲自教导之,依照朝鲜国科制规矩草制一通以示之。

其后该举子果占魁选。

此故事不仅说明李廷龟对于科考文章有着很深的研究,也客观上反映了朝鲜与中国在科举选拔考试上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其二写到了李月沙与明朝著名文人王世贞的交往故事。

两人都是文学大家,在李月沙赴燕京时,与王世贞相识,结以文字之交。

一日清晨,月沙去见世贞,恰逢他有公务出去,于是留月沙在书楼看书以待其归,并叮嘱家丁备朝馔而进之,随后饼面酒肉鱼果之属相续而进。

月沙且啖且看书,待日晚世贞始归,询问月沙是否吃早饭时,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记闻丛话》中描写道:
(世贞)问月沙:“朝膳已罢否?”对曰:“朝饭曾不吃矣,”弇州惊讶而责家丁,对曰:“俄者已进矣。

”弇州大笑曰:“朝鲜人以一碗白饭、一器藿汤为朝夕饭矣,岂如吾侪之所啖耶?斯速备饭而来,吾忘之矣。

”月沙还归后,尝对人而言:“吾于此羞愧欲死云矣。


王世贞留李月沙在自己家中吃饭,并且很随意地让他在自己的书楼看书,证明两人关系密切。

当然小说也通过李月沙之口,说出两个国家在饮食习俗方面的一些差异。

另外,有关朝鲜使者上京后的活动,小说中还写了他们到中国后大量购置货物的情况。

这些使者进京后对于中国的书册古玩器服之类饶有兴趣,最后回国时很多人都是满载而归。

因此,在小说卷四“金尚宪”条,有使者行前就自律曰:“自古赴燕者归橐多不清净,今行上下宜约,不持一燕物。

”因为使者以文人居多,他们购买的货物中,中国出版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书中涉及朝鲜本国的内容,这些使者更为注意。

例如,小说卷一“许筠”条:
中国有《林居漫录》,宗系蒙诬,如旧不改。

光海大惊,即令筠委往申卞。

小说中所说的“宗系蒙诬”,在中国的史料中记载了这一问题的前因后果。

例如,《明史》所载:“初,成桂之自立也,与宰相李仁人本异族。

永乐间,降祭海岳祝文,称成桂为仁之子,而祖训亦载仁人成桂更名旦。

后成桂子芳远奏辨,太宗许令改正。

”①可能是有些书籍中并未改正这一情况,所以才会有朝鲜使臣一再关注这一问题。

上面小说中说到的情况,在中国的一些文献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明实录》中记载:“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庚辰,朝鲜国王李珲差陪臣闵馨男等来贺冬至。

奏称本年买回书籍,见《吾学编》、《弇山堂别集》、《经世实用编》、《续文献通考》四种书内,有记载该国事迹与皇朝会典乖错殊甚,乞为删正。

”②因为这是关系到朝鲜国君的大事,所以他们的使臣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明朝使者出使朝鲜的情况
作为友好往来的双方,除了朝鲜使者上京外,明朝也经常派遣使者去朝鲜。

这些使者中虽也有个别的贪婪之徒,如小说卷二之“郑忠信之妇人”条写到的明朝使臣,来此宣读诏命,却趁机向朝鲜当地官员“讨白银万两,若不听施则枭首”,最终被郑锦南夫人用计羞辱了一把。

不过这种情况毕竟较少,中朝双方往来主要还是友好的交流。

从明朝派遣的人员构成来看,主要是以文官为主,他们中有些还富有文学才华,因此到了朝鲜后与当地文人进行诗词唱和,留下了许多风流佳话。

例如,在《记闻丛话》中写到了明朝天使朱之蕃出使朝鲜时的两个故事。

①②《明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289页。

《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九,第六十四册,第10241-10242页。

朱之蕃是明朝著名的文人,《明史》中记载他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进士:“二十三年春正月癸卯,遣都陆佥事李宗成、指挥杨方亨封平秀吉为日本国王。

三月乙未,赐朱之蕃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①而在其他的一些文献中则更加详细地介绍了朱之蕃的情况,他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高中那一科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其后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进为礼部侍郎,改吏部。

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曾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

《江南通志》曰:“朱之蕃,字元升,衣之子,万历乙未殿试第一,奉使朝鲜,遇属国君臣,严重有体,事竣,尽却馈赆,朝鲜重之。

”②
在《记闻丛话》记载的两个故事中,主要写到了朱之蕃的诗歌。

朱之蕃在中国以工书善画、能诗能文著称,小说中也肯定了这一点,如卷四“车天辂”条曰:“宣庙朝朱天使之蕃来,朱是江南才子,雅有风流,所到之处,词翰辉耀,脍炙人口。

”朝鲜朝廷专门找来李月沙、李东岳等著名文士负责接待。

朱之蕃傍晚下箕都时,给月沙等各位接待者出了一个难题,命他们作怀古五言律百韵,赴晓来明制进。

月沙等人为难之际,车天辂领命作诗,痛饮酒一盆,一气呵成,未及夜半而百韵已就。

进呈天使,朱之蕃读之爱不释手,讽咏之声郎出于外。

朱之蕃的诗歌既已广泛传于朝鲜,那么当地人对于他的诗歌风格和水平如何评价呢,小说中也有描述:
天使朱之蕃为诗,浩汗不事精炼,饮量甚宽,其游蚕头诗押泓字,人戏之曰“浩浩词源同郑协,恢恢酒量似俞泓”。

盖俞议政泓善饮,郑参判协为诗务多神速,故也。

郑公闻而愠曰:“何以比余于朱天使耶?”人答曰:“然则换作‘酒量恢恢同郑协,词源浩浩似俞泓’。

”盖郑善饮,而俞亦喜诗而不甚工也,闻者齿冷。


这个故事说明朱之蕃的诗歌在朝鲜流传较广,大家对于其创作风格比较熟悉。

不过,对于其艺术锤炼水准,通过小说中的郑协不愿意将自己与朱之蕃作比的事实,可能朝鲜人认为朱之蕃的诗歌还不够精练。

正是因为有了朱之蕃等这些使者的作用,中朝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三、壬辰之乱中国援朝抗倭之战
说到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交往情况,还有一件大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明万历年间发生的援朝抗倭之战,朝鲜人称之为“壬辰倭乱”。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队侵略朝鲜半岛,明朝廷上下震动,在祖承训等人率领的部队入朝作战不利的情况之下,万历皇帝最终决定派遣大兵,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入朝作战。

这场战争进行得异常艰苦,但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人被迫撤离朝鲜。

“壬辰倭乱”对朝鲜人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们有关这场战争的文学作品也特别多。

对于在战争中帮助了他们的中国,朝鲜人的心态则是复杂的。

在小说《记闻丛话》中,主要是透过对明军主帅李如松的描写,来反映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态度。

一方面朝鲜人对于中国怀有感激之情。

当时朝鲜的形势已是万分危急,据《明史》记载:“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请援之使络绎于道”。

③如果没有明军的帮助,朝鲜整个国家都很可能被日本吞并。

当时许多朝鲜人所接触到的就是入朝作战的中国军队,因此他们很多人都把赞美之辞给了明军统帅李如松。

例如,在卷二“李如松”条就极力赞美他剑术之高超。

写他在平壤大捷后,乘胜逐北,一路追至青石洞,路遇倭寇剑客之队,勇猛无敌:
忽有前面白气亘天,冷光逼人。

提督曰:“是倭中剑客之队也。

”遂驻军,一字摆开,于马上取双剑,纵身腾空,诸军仰视,则但闻刀环之声,铮铮然出于白气之中。

俄而倭人身首纷纷坠下,冷气才收。

青石洞一战尽歼倭寇之剑队,消除了明朝军队的一大威胁,其后又遇“剑术通神,天下无敌”的倭中剑术第一高手,也被李如松消灭。

小说结尾的几句评论可以见出朝鲜人对他的赞誉:“余见剑术自古尚矣,猿公穿壁通其神,荆轲掷柱失于疏,皆下于提督之能通神术也。

”正是源于这种感激之
①②③《明史》卷二十·神宗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9页。

《江南通志》卷163。

《明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292页。

情,所以朝鲜人对于李如松多赞誉之辞,甚至在战争之后还惦念着他的功劳,如小说卷三“李源”条:“李兵使源,提督李如松之后也。

朝家以提督之有劳于壬辰之役,收用其孙,位至兵使。


另一方面,在对明朝表示感激的同时,朝鲜人也有一定的戒心。

这种担心其实在战争初始就已出现,当时在是否需要向明朝寻求援助的问题上,朝鲜朝廷中就分成了两派,有人坚决主张求援,但另一方却表示了担心。

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时或欲请兵天朝,大臣以为辽、广之人,性情顽暴,若天兵渡江,蹂躏我国,则汉江以西未陷诸郡,尽为赤地。

”①这种复杂微妙的心态也在以李如松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反映出来。

小说卷三“李如松(一老翁)”写道:“宣庙壬辰之乱,天将李提督如松奉旨东援。

平壤之捷后入据城中,见山川之佳丽,怀异心,有欲动摇宣庙而乃居之意。

”小说写李如松设宴练光亭,一骑黑牛老汉无礼驰过,如松愤而追击,却被老人诓去教训其家顽劣二子,结果却是自视武功甚高的李提督被二子击败。

而这一切都是老者的安排,其目的就是要敲打李如松的非分之念:
将军迎皇旨东援而来,扫除枭寇,使我东再奠基业,将军唱凯还归,名垂竹帛,则岂非丈夫之事业乎?将军不此之思,反怀异心,此岂所望于将军者哉?今日之举,欲使将军知我东亦有人才之计也。

将军若不改图而执迷,则吾虽老矣,足可制将军之命。

勉之,勉之,山野之人语甚唐突,惟将军垂察而恕之。

这段话其实正反映了当时许多朝鲜人的心声,只不过借助一个虚构的老者形象说出而已,显示出朝鲜人内心的忧虑与担心。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中朝两国之间往来密切,中国的确在很多方面对朝鲜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也希望以此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对我们的研究来说,韩国汉文小说不仅是韩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同样是汉文学的一部分,里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资料,我们的古代小说研究如果忽略了它的存在,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责任编校:宋宁]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Novel“Jiwenconghua”
DENG Da-qing
(School of Urban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Foshan,Guangdong,528225,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frequent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ountries,scholars invarious countri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inese books in other countries,especially Chinese scholars.The return and obtainment of these overseas books that make it easy to provide rich materials andbroad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In addition to the los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transcripts inforeign countries,there are some Chinese books written by foreigners.These books show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its culture.“Jiwenconghua”is a significantChinese novel written with various contents,and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period of the Lee Dynasty,show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t that time.
Key words: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Korea;“Jiwenconghua”;Chinese elements
①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宣祖二十五年五月戊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