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6世纪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2.经线和纬线
(1)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具有以下特点:
①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长度不相等,形状是圆圈;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
③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④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③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经度和是180度,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⑤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线。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 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不是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
5.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写法:先写数字,再写字母;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24小时);
(4)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①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的交替,并且使太阳东升西落;
②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一小时;
③中国最东与最西相差4小时。
2.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1)公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公转轨道:椭圆。
(5)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节气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日期
昼夜长短
(北半球)
季节
(北半球)
月份
春分赤道3月21日昼夜等长春季3、4、5
夏至北回归线6月22日昼长夜短夏季6、7、8 秋分赤道9月23日昼夜等长秋季9、10、11 冬至南回归线12月12日昼短夜长冬季12、1、2
五带的划分
(1)五带的名称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五带的界限: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
寒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3)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太阳直射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但四季变化明显
第三节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2.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概念: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峰之间为鞍部。
(3)五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特点
山地坡度陡峻
平原平坦广阔
高原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第二章背诵要点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4)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面积。
2.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
①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由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
部分称为半岛。
②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
半岛。
③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
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④赤道穿过的大洲主要有有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最热的大洲是非洲。
⑤从半球位置看: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
洲主要集中在西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洋洲和南极洲主要
集中在南半球。
⑥大洲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欧洲---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大洋:
①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最年轻的大洋是大西洋,最寒冷的大洋是北冰洋。
③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④沟通各大洋的重要海峡、运河:
太平洋---大西洋:巴拿马运河
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太平洋---北冰洋:白令海峡
地中海---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⑤识图:在下图中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二节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2)海陆变迁的实例:①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遗址③“低地国”荷兰。
2、大陆漂移学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大西洋是古大陆漂移分离形成的,太平洋是古大陆慢慢靠近形成的。
3、板块的运动:
(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2)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
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在印度洋板块上,全部在海洋上的是太平洋板块。
)
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运动形式产生现象实例
张裂运动形成裂谷、
海洋①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大裂谷
②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红海
碰撞挤压形成山脉①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阿尔卑斯
山,并且使地中海不断缩小
②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
雅山
③一般来说,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易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背诵要点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⑵天气的特征:①天气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2.天气预报
⑴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⑵具体预报:
①阴晴:天空中经常有云。
当天空中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中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②风:包括风向和风力。
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
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③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④降水:用降水概率来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3)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摄取的地球大气的图像
卫星云图上有蓝、绿、白3种颜色表示的区域。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时,表示风、雨、雪、阴晴等大气状况的各种符号(认识课本46页常见的天气符号)
3.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2).污染指数越小,空气就越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就越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观测: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气温
记做“℃”,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变化:
⑴气温的日变化:
①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⑵气温年变化:
②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4.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
温的水平分布。
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②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⑵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
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由于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测量单位是毫米。
3.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
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4.降水量的分布:
(1)全球各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不均。
常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一般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降水较少。
③温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概念: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要素:通常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2.常见气候类型:
(1)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四章背诵要点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特点: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达到65亿。
(2)人口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
(4)世界人口的发展很不均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如英国、法国等。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如巴西、印度、尼日尼亚。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用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①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②公式:人口密度=该地总人数/该地总面积
世界每年增长8000万人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人口问题有: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环境
污染、资源短缺。
(2)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2)三大人种的分布: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黄种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国
﹡注:①三大人种在世界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②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1)世界的六大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主要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亚洲中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东部、北美洲东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非洲的北部、阿拉伯半岛(亚洲西部)
2、世界的宗教:
(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三大宗教的特点及分布:
大三宗教发源地主要分布地区特点宗教建筑基督教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洲世界第一大宗教
世界信仰人最多
教堂伊斯兰教
(穆斯林)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东南部和
非洲北部和东部世界第二大宗教清真寺
佛教古印度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世界第三大宗教佛塔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
1、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③水源充足④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⑤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东南亚热带地区--高架屋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墙厚、窗小
北极因纽特---冰屋黄土高原--窑洞
(4)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1)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其他各大洲。
(2)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3)从陆地面积来看:最大的是俄罗斯,第二位是加拿大,中国位于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第二位是印度,第三位是美国。
从政治制度来看,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如美国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4)世界上所有国家地位都是平等的。
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
同进步与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
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国际合作:
(1)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联合国有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
(3)安全理事会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它是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