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一般知识宣教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样,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具有传染性,它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而且流行于人群中。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个即不会构成流行,即使已形成流行,也可因任一环节的切断而中止。

为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应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和掌握以下消毒隔离知识。

【隔离的概念指导】
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和健康者隔开,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痰、粪、尿、呕吐物等)、用物(衣服、被褥、食具、便器、痰杯等)应集中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向外传播,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故入院病人只需日常生活用品,其余多余物品消毒后由家属带回。

【传染病区划分知识指导】
帮助病人了解整个传染病区按病人所接触的环境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以便执行隔离措施。

1.清洁区:包括配餐室、库房、值班室等,病人不能进入此区域。

2.半污染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病区的走廊和化验室等,是病人或病人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地方。

3.污染区:包括病室、厕所、浴室等,是病人活动的场所。

【常见传染病隔离方式指导】
一、隔离种类: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3种。

二、制作隔离标志牌悬挂病房门口,内容包括隔离病种、原则、患者的隔离要求、医务人员的防护。

让患者了解并参与管理。

三、各种隔离措施的具体要求
1、接触隔离:
1.1常见疾病:肠道感染性疾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等疾病。

如菌痢、伤寒、感染性腹泻、带状疱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脑、恙虫病、腺鼠疫等。

1.2隔离原则:同病种一室或单间;采用标准预防:隔离衣、口罩、手套、手清洁、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可能被污染时)。

1.3患者的隔离:
1.3.1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1.3.2 减少转运,如需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1.4、医务人员的防护:
1.4.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者应戴双层手套。

1.4.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隔离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或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处置。

2、空气隔离
2.1常见疾病: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如肺结核、水痘等。

2.2防护原则:同病种一室或单间;采用标准预防: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必要时)。

2.3患者的隔离:
2.3.1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2.3.2 严格空气消毒: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60分钟。

2.4、医务人员的防护:
2.4.1 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注意转运过程中的医务人员防护。

2.4.2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带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4.3 按传染病病种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使用防护用品。

3、飞沫隔离
3.1常见疾病: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普通飞沫传播传染病:如流感、流腮、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白喉、手足口等。

特殊疾病(甲类或按甲类管理
传染病):肺鼠疫、非典、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3.2防护原则:同病种一室或单间,并限制人员出入;采用标准预防: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必要时)。

3.3患者的隔离:
3.3.1 减少转运,如需转运时,医务人员要注意防护。

3.3.2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3.3.3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3.3.4 严格空气消毒: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60分钟。

3.4、医务人员的防护:
3.4.1 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注意转运过程中的医务人员防护。

3.4.2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带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4.3 按传染病病种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使用防护用品。

【住院病人隔离要求指导】
1.在住院期间,指导病人用隔离夹开、关病室门、水龙头,正确使用
双层套袋、避污纸等;嘱其在制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要任意串病房和外出;
病友间不要互相借用书报、物品或在一起玩牌等,以防交叉感染。

2.告诉病人及家属传染病原则上不能陪伴,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
等禁止探视,其他传染病可定时在指定地点隔离探视;危重病人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穿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进入病房探视;禁止儿童、孕妇进入传染病室探视病人。

3.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接触过的物品都要经过消毒处理;其信件、
钱币等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带出;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以免病原体扩散;
病人出院或转科前应洗澡,并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带出。

4.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行虫媒隔离,挂蚊帐、
纱窗,沙门不要经常打开,病室内喷灭蚊器等.
一、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早期被称为猪流感。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潜伏期】1~7天,因此,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需要医学观察7天。

【传染期】发病前1天到病后7天。

【临床症状】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喉痛等。

本病的早期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眼睛发红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进展迅速,来势凶猛,如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甚至可因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预防】
1.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用肥皂、流水冲洗干净。

2. 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 应保持室内通风(开窗通风20分钟),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5. 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快就医,途中戴口罩,轻者可在家隔离治疗,重者需住院医治;病愈之前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6. 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7. 由北京科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昨日已通过专
家组审评,并获准正式生产。

应针对重点人群进行接种。

8.中药预防
8.1 平素体健者:金银花12 克、黄芩10克、生薏苡仁15克、沙参 12克、生山楂 15克、生甘草6克。

8.2 平素体弱者:平时即有疲乏、气短、怕风等,感冒之后往往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

可用:黄芪10克、白术9克、防风9 克、山药 15 克、北沙参 9克、
陈皮9克、炙甘草6克。

8.3 嗜烟酒者:葛根 10 克、生薏苡仁 15 克、黄芩9 克、沙参 12 克、藿香10克、生甘草6克。

8.4 儿童:藿香6 克、苏叶6克、金银花6克、沙参 6克、生山楂6克。

煎煮及服用方法:取中药处方一剂入砂锅,清水浸泡 30 分钟,武火(大火)烧开改文火(小火)煎煮10分钟,同法再煎一遍,两次共煎出药汁兑一起,共约300 毫升,分2~3 次于三餐后1小时温服。

每日一剂,连服5剂为一疗程,每月一疗程,直至流感疫情结束;若单位组织集体服用,则可将药物剂量按照人员数量分别加倍,委托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按照煎煮方法,煎煮成汤剂,每人 300毫升左右,分2~3次服用。

8.5 成人用“代茶饮”方:西洋参 5克、麦冬5克、金银花3克。

服用方法:将药物放入水杯,倒入开水,浸泡后不拘时服用,每日一剂,在流感期间可长期服用;若单位组织集体服用,则可将药物剂量按照人员数量分别加倍,用茶水炉等供水设备煮泡后分别供应。

【休息与活动】
锻炼方面:如果你已经养成了定期定量锻炼的习惯,那么,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可以做些轻或中度的运动;如果平素不怎么锻炼的,不要突然去锻炼或者剧烈运动,因为突然剧烈运动会影响机体功能的协调,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故可以做些柔和的运动,如散步、小步快走、打太极拳、做体操等。

要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休息,及时排泄人体代谢产物及毒素。

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都有各自的高峰时间,因此规律的生活方式,能较好的维护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营养指导】
确保饮食的营养均衡,应食用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及其他富含淀粉的食物。

因为碳水化合物是免疫细胞最重要的食物。

不要盲目地通过控制饮食而减肥,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尤其注意。

【日常生活指导】
居室环境:居住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并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日常活动: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要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在疾病流行季节减少聚会和到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抗氧化剂:如绿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类黄酮和茶酸。

多吃西红柿(熟)、椰菜和其他红色、深色的水果。

也可以在医生指导
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硒、锌等微量元素。

二、水痘的健康教育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皮肤和粘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潜伏期】10至21天。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用具等而得病。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隔离指导】
水痘在目前还未普遍施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病儿的接触。

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

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

皮肤瘙痒可用含0.25%冰片的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修剪指甲,避免抓伤。

水痘病人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

【用药指导】
水痘的症状之一,是温和的发烧。

水痘扩散期间开始发烧,水痘消失时便退烧。

发烧期间,不要服用阿斯匹灵来退烧,因为这样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容易引起一种脑炎,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水痘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避免导致病毒播散。

母亲分娩前5日内患有水痘时,新生儿出生后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 ml千克体重,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1ml千克体重肌注,以减轻发病后症状。

妊娠早期感染水痘,能引起胎儿畸形,应到医院就诊,酌定是否终止妊娠。

【休息与饮食】
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预防受凉感冒特别不要吹风;
皮肤护理。

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

出疹期间,若小孩有气喘、咳嗽等症状,不要食用马蹄和红萝卜。

【生活指导】
1.病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另外,适宜用温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
染危险。

2.常洗手.洗脸.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温湿度要适宜,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擦炉干石洗剂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疱疹破溃可涂龙胆紫.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肤轻松.强的松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避免小孩因奇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引致发炎,同时细菌亦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

若婴儿染上水痘,可为他套上棉手套,避免他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响视力。

【预防指导】
1.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2.水痘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在水痘流行期间应做到早发现病人、早期进行隔离,积极推广自动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3.人工被动免疫:接触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发病。

4.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非水痘潜伏期内接种水痘疫苗,6周可产抗体。

三、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竭而死。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心理指导】
由于人们对本病的恐惧和特殊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人往往受到他人的回避,甚至歧视,极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及悲观失望的心理、护士应从心理上和生理上给予支持、同情和帮助,鼓励其恢复正常生活,设法摆脱与世隔绝的忧虑和处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可口的饮食,严重厌食者应静脉补给能量及营养物质、以增加抵抗力。

【用药指导】
1.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叠氮脱氧胸苷(AZT),能抑制人免疫缺
陷病毒(HIV)的逆转录酶,减少病毒的复制,延长艾滋病病人的存活时间推迟HIV感染者转变为艾滋病的时间。

其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早期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晚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故在用药过程中定期复查血象,若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应停药。

2.AZT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卡式肉瘤和HIV感染早期;AZT与阿苷洛韦
联合治疗艾滋病并发复发性疱疹病毒感染。

【隔离知识指导】
1.严密观察: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等消毒处理后,才能排
入下水道,病人所接触过的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

2.病人用过的床单、被褥、衣服等装入防水口袋中,外加另一布袋,
标志有传染性,并经高压蒸汽消毒后在洗净。

3.停止高危型行为,对已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要告诉其必须严格
防止配偶受传染,使用避孕套,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是停止性生活。

【一般知识及预防指导】
1.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

2.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

3.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4.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

6.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

7.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8.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9.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夏季常见传染病。

它由乙脑病毒引起,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症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
疾病。

重症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包括智力障碍。

【传播源】
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在人群中流行之前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但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人感染后血中乙脑病毒含量少,病毒血症时间短,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蚊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绝大多数呈隐性感染。

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分期】
依据乙脑的临床表现,通常我们将乙脑分成不同的期,主要有潜伏期、初热期(又可称为初期)、极期(又可称极热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若病人入院时神志清醒但以呛咳、咽喉分泌物增多、吞咽困难、软腭麻痹、呼吸不规则为主要表现的称之为脑干脑炎,又可将其分为脑干上位型、上脑干位型及下脑干位型。

初期:多在潜伏期4~21天后来临,多急性起病,1~2天内体温迅速上升,高达39℃,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睡症状。

极期:病程4~10天,初期症状加重,此期主要变现为脑实质的损害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颅内高压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此期温度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可有恢复期的症状,如神经迟钝、痴呆四肢强制性瘫痪等。

后遗症期: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

【预防措施】
1、预防乙脑的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疫苗注射及宿主动物的管理。

重点抓好稻田、大面积水坑、家畜圈的灭蚊工作,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即开展灭蚊工作,更有益于乙脑流行的控制。

个人防护可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

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是乙脑疫苗的接种。

一般在流行前1~2个月进行。

预防接种对象主要为儿童。

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宿主,作好对猪、马等家畜的管理,改善圈舍卫生及灭蚊工作,并对猪、马等家畜预防接种,对控制乙脑流行有重要意义。

2、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

目前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为了确保疫苗接种效果,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

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

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应在4℃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性。

3、灭蚊防蚊: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

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4、应急接种疫苗:如果易感人群疫苗接种覆盖面低,应采取应急接种疫苗,但应注意偶合病例发生。

【护理方法】
1、应住院隔离至体温正常。

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要侧卧,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防止坠床,防止舌头被咬伤。

2、在恢复期及有后遗症时要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

理疗、针灸、按摩、体疗、高压氧治疗等,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3、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

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

4、接种乙型脑炎疫苗,重点对象为10岁以下儿童。

五、流行性出血热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预后】
本病的病死率一般在5%~10%左右,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较高。

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和肺出血等)。

【心理指导】
患者易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疗经费的担心等心理,需耐心关心病人向病人解释此病的特点和各期的临床经过的规律,生活上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

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饮食指导】
1、发热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素的低渣或流质饮食,如新鲜蔬菜、橘子汁、藕粉等;多饮水,以补充机体消耗。

2、少尿期因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不能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当少尿或无尿时,应严密控制输液量,以口服为主。

3、多尿期因尿量增多,电解质丢失多,应多饮水,补充含钠、钾高的食物,待氮质血症改善后,恢复蛋白质的饮食。

【休息与活动】
应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并强调病期全程均应休息的重要性,尤其是低血压期,更要保持安静,严禁搬动,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加重出血和休克。

至恢复期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隔离知识指导】
1、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品及排泄物应经消毒处理。

病人入院时应更换下的衣物应及时煮沸或高温消毒灭螨。

2、隔离期为发病后10天左右。

【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出院后一般宜休息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故要避免劳累,以利于疾病康复。

2.预防知识:
2.1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

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

2.2灭螨、防螨要保持宿舍内清洁、通风和干燥。

2.3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4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

在野外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