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我看来,当下的“国学热”还远远不够。

②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消极面,简单地将其视为发展的阻力或历史的包袱,以致出现愈演愈烈的文化毁弃。

如今,即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国学热”,可是就潜在心理而言,人们大多是由于看到随着传统消亡带来的文化失范,而觉察到传统的不容小觑。

对于那些将儒学价值只视为一种“私德”的人来说,说到底,还是认定唯独西学才有普世的价值,却未能看到在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中同样存有对制度文化进行建构的潜能。

③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价值传统的积极面”,看到它曾经对过往文化生活进行的范导,以及可能对当今乃至未来进行的建构。

如果能够从历史轨迹中看到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这种作为思想资源的精神传统,才会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才会成为我们上升的动力。

因为,对于任何具体的文化共同体来说,让它生机勃勃起来的动力,不仅在于革新和发散的力量,还在于聚敛和保守的力量,特别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因此,无论缺少了其中的哪个维度,都构不成维持一个共同体的“必要的张力”。

在悄然逝去的那些岁月里,即使享有过儒学的价值范导,古代生活也并非无懈可击,这使一些人在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后,转而迁怒于自家的传统;可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失去了儒学的价值范导,生活竟也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又使人们想起了传统。

这便是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

④应当看到,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对于凝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心有着积极的意义。

似乎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会像一个涵义深邃的价值系统那样,对于个体的人生显出影响深远的建构力量,并且教导出一个长期递相授受的文明。

在全世界吁求“文明多样性”的时代,它正是我们要着力保护的精神资源。

在后殖民主义风靡一时的年代,只有在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这一主体性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寻求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因为这种文化形态既应是“标准现代”的,显出对于全球化的汲取与适应,又须是“典型中国”的,显出对历史传统的激活与传承。

在这个“诸神纷争”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还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富有普世意义的精神财富。

这种源自“先秦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既贴合人间的常识与情感,亦难与现代科学发生深层的抵牾,不失心灵与境界的超拔与高明。

这种“不语怪力乱神”的价值形态,理应可以在未来的传播中,启迪整个人类社会,即使在甩开了神学拐杖之后,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保障文明历程的永续发展。

⑤今天的我们更应看到,在过往的文明进程中,从来就存在两种相互对冲的力量,它们一个在拖拽着历史下沉,另一个却在牵引着历史上升,一个在腐蚀共同体走向发散,另一个却在凝聚共同体走向一致。

由此,我们的文明才达到了健康的平衡和动态的张力。

⑥放眼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在不断地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样也是从那个时代起,有识之士就不断地挺身而出,以文明的价值来约束和感化大家,从而范导出了具有道德规范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知道那句老话并非夸张之辞。

同样地,我们也才能体会眼下从民间涌起的“国学热”,正如那句“礼失求诸野”的古语所讲,是人们在普遍甚至下意识地呼唤潜藏于这个文明底部的上升力量。

⑦眼下,我们正站在新一轮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只要我们能对当前的“国学热”因势利导,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努力发挥其在历史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必将为我们预示出历史的发展,也必将推动着文明的上升。

(选自201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价值传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的积极因素,既在于对过往立化的范导,又在于可能对当今乃至未来
进行的建构。

B.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生机勃勃的动力来源就在于革新和发散的力量与聚敛和保守的力量间
的动态平衡。

C.在后殖民主义风靡一时的年代,传统文化中深邃的价值系统会使我们寻求到“中国文化的
现代形态”。

D.价值传统的现代形态既有对全球化的汲取与适应,又有对历史传统的激活与传承,因此它
具有普世意义。

2.下列关于本文结构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开门见山,观点鲜明,作者认为时下涌现的“国学热”还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引
起下文。

B.②段紧承上文,阐释“国学热”远远不够的原因:人们未能看到传统对制度文化建构
的潜能。

C.③到⑥段层层递进,阐释了中国文化中价值传统的的积极因素以及它在文明进程中的
建构意义。

D.⑦段收束全文:在新一轮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要认识和发挥“国学热”的积
极意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我们看到作为思想资源的独特的价值传统,它就会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成为上
升的动力。

B.中国独特的价值传统,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能在未来传播,成为推动人类文明
发展的力量。

C.中国独特的传统价值体系,曾促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创造出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的灿烂文明。

D.“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并非夸张,说明孔子在她他生活时代以文明的价值约束
和感化大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也。

纯少有膂力,便弓马。

在周,仕历司御上士、典驭下大
夫,封固始县男,邑二百户。

从武帝平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增邑通前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汉曲县公。

汉王谅作乱并州,以纯为行军蓥管、河北道安抚副使,从杨素击平之。

以功拜柱国,进爵为郡公,增邑二千户。

转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缣彩五千匹。

数年一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

齐王昧之得罪也,纯坐与交通,帝庭谴之曰:“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

”纯日:“臣本微贱下才过蒙奖擢,先帝察臣小心,宠逾涯分,陛下重加收采,位至将军。

欲竭余年,报国恩耳。

磁熬鬻齐王者,徒以先帝、先后往往在仁寿官,置元德太子及齐王于膝上,谓臣曰:‘汝好看此二儿,勿忘吾言也。

’臣奉诏之后,每于体暇唐入,泰尝不诣王所。

臣诚不敢忘先帝之言。

于时陛下亦侍先帝之侧.。

"帝改容日:“诚有斯旨。

”于是舍之。

后数日,出为汶山令。

岁余,突厥寇边,朝廷以纯宿将,转为榆林太守。

虏有至境,纯辄击却之。

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纯初闭营不与战,贼屡挑之不出,贼以纯为怯,不设备,纵兵大掠。

纯选精锐击之,合战于昌虑,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筑为京观。

贼魏麒麟众万余人,掳单父,纯进击,又破之。

及帝重征辽东,复以纯为彭城留守。

东海贼彭孝才众数千,掠怀仁县,转入沂水,保五不及山。

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

车裂之,余党各散。

时百姓思乱,盗贼日益,纯虽频战克捷,所在蜂起。

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帝大怒,遣使锁纯诣东都。

有司见帝怒甚,遂希旨致纯死罪,竞伏诛。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少有膂力,便弓马便:熟悉。

B.齐王昧之得罪也,纯坐与交通坐:因为。

C.斩首万余级,筑为京观筑:修建。

D.有人谮纯怯懦,不能平贼谮:诬陷。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B.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C.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D.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纯功勋卓著,仕途顺利。

他在北周任官时,就已经封邑二百户,后跟从武帝平定齐国,按功勋任为仪同,增加食邑八百户;隋朝建立后,他又因军功,不断升迁。

B.董纯忠心耿耿,反而被贬。

皇帝质问他为何与获罪的皇子来往,他如实讲述先皇帝嘱托,皇帝为之动容,但不久,却被贬为汶山太守。

C.董纯带兵作战,机智灵活。

隋朝外忧突厥,内敌叛军,董纯都能打退平定。

在与张大彪等对手的战术最终战胜强敌。

D.董纯一生戎马,终遭谗害。

面对盗贼日益增多的局面,董纯虽有所控制,但终不能改变大局。

皇帝为此大为震怒,最终杀了董纯。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
(1)汝阶缘宿卫,以至大官,何乃附傍吾儿,欲相离间也。

(5分)
(2)纯以精兵击之,擒孝才于阵,车裂之,余党各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归朝欢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释】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8.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
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青龙偃月刀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

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

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

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

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

”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

”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

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
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

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

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

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

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

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

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

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

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

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

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

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

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

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段中“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
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

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

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
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

(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

(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