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家作品;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准确生动的描摸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教师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3.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整体解读、自由讨论、教师点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
2.阅读鉴赏前四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的作风”。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结合课文P87“推荐阅读”)
2.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3.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圆形结构)
(2)诵读、鉴赏第4段
A、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B、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C、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D、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E、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阅读鉴赏第5段至结尾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齐读4-6段写景部分。
2.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
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3.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4.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鉴赏与探究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
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
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6.小结全文
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十、散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
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
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
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
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
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作品: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
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三)读解《霞》
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
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
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
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
”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
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
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
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
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
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四)读解《我的家在哪里》
1.思路梳理
从内容看来,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梦的启示;二.梦境;三.梦醒
2.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之情的句子。
——明确:“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3.细节分析
(1)梦境:
中剪子巷的家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会深深的眷念它?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学习“梦境”这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
中剪子巷的家的环境怎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
这句话既写出了老北平的风土人情;同时更具体的让我们感受到“我家”所处的环境,突出了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亲切的。
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文章通过慢镜头描述寻家的过程。
一方面衬托寻家的路途遥远,另一方面通过缓慢的速度反衬作者归心似箭的迫切心理。
(引导学生学习反衬的写作手法)
(2)梦醒
在梦中,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梦醒后,作者有什么表现?
——明确:梦醒了,但是冰心连最亲近的人——丈夫文藻,居然都不认识了!
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沉浸在梦中,不能自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怀念。
另一方面也暗示现实的家的陌生。
为什么现实中的家,曾居住过的那些家,均不是我的“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现实的家究竟有什么不好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
)
——明确:梦中的家——中剪子巷,有父母之爱,兄弟之情,这是人性最为自然纯真的安居地。
这是其它家无法代替的。
后来所谓的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这并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
人在其中心灵日趋复杂、矛盾,甚至失去安静,陷入迷茫。
尽管冰心一生都坚持一种博爱精神和诗美的人生态度,走一种理想化的人生道路,然而,外界的事物并是我们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的,在冰心深处其实遭受着痛苦的折磨。
因此她渴望一个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
在中剪子巷的家象征的正是和平、宁静、自然。
因此冰心奶奶对这美好的家充满“向往”、“眷恋”。
在此,作者用“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早年,特别是童年生活的眷念。
另一方面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
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
但在感情上,作者却是富有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
文章用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
同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感。
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追求。
4.课文鉴赏
(1)概括主题
全文贯穿一个“家”字,首先写梦中追寻,表达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接着,写梦醒时的追寻,表达对家的真切眷念。
最后,在回顾中追寻,表达了自己所写的“家”的言外之意,深化了“家”的含义。
同时,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强烈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阴暗、肮脏,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眷念,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关注!
(2)写法点击
①题目设疑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十一、拣麦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学习生动传神、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探究课文思路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2.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时光。
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你们的童年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你们有过拣麦穗的经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杰的散文——《拣麦穗》。
(二)投影介绍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
他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
她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她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自然分成的三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自拟小标题。
提示小标题的拟法:多角度拟题:人物、事件、感情等。
(四)深入研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打出投影)
1.读文章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写农村姑娘们的梦,他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写姑娘们的梦,涵盖全篇,营造了气氛,因为姑娘们做梦的纯真与丢梦的困惑,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伤感,这种情感气氛笼罩全篇,也为下文我的寻梦作了铺垫。
2.重点研读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个同学),讨论思考下面
的问题(出示投影)
(1)“我”为什么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2)卖灶糖的老汉真的想娶“我”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感情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1)“我”是由于模仿、好玩、贪吃才引出嫁人的愿望,由此可见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女孩。
(2)不是,老人对“我”的疼爱是一种隔辈的关怀和爱护,他对我的爱没有任何希求,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依恋老人了。
从”担心’到”望着”,”等着"继而到伤心的哭泣,这些都是我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3.延伸拓展:假如老人没有“老去”请你一小女孩的名义给他写一封简短的书信。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探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但愿我们的生活不再有失望和忧伤,原仰光和快乐永远与我们相伴。
十二、我与地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教师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学习史铁生身残志不残的坚韧精神,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波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听《命运交响曲》,由贝多芬的坚强不屈引入。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活着与写作的关系,回答怎么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