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与反(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与反第【1】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利用课文*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与反第【2】篇〗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
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借助资料,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出示一组“延安”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延安)谁来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3、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5、梳理阅读要求后课件呈现:
(1)运用资料理解诗句。
(2)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标出小节号,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不加,不漏,不断。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协作学习,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标一标:默读诗歌,在不懂的句子旁标上序号。
(2)想一想:结合资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句子。
(3)说一说: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4)做一做:合作完成学习单,进一步读懂诗歌。
①读第一节,我读懂了作者用“翩翩归来的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和“茁壮成长的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心情。
②读第二节,我发现诗人选择了……这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来追溯延安的光荣历史,由此我体会到了诗人是在追寻。
③读第三、第四节,我发现“高楼大厦”“家用电器”“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写的是的延安;“茅屋”“土炕”“老牛破车”写的是
的延安。
从对比中,我体会到了。
④读第五节,我明白了如果失去延安精神,就;有了延安精神,就。
由此我体会到了。
(5)议一议:你怎么理解“延安精神”?
(6)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延安精神,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与反第【3】篇〗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
第七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学生已学会自主预习,学会了课前自主查找资料,因为诗歌中所选择的事物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文中的延安精神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
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查找一部分资料,教师再给学生推荐一部分资料,让学生充分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文中的典型事物所代表的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延、昔、茅、炕、旦、媚”六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明确追寻延安的内容。
3.借助资料袋,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4.利用略读提示,了解诗歌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深入了解诗人追寻延安的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袋,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词语获得对延安的初步印象
1. 师:请大家齐读这组词语。
PPT出示:
延河宝塔山
图片
它们和什么地方有关?(板书:延安)谁知道延安在哪儿?(延安就在我们陕西,从西安往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出示图片:这条流经延安的河就是——延河。
出示图片:延河边上的这座山叫做——宝塔山。
(它是延安最高的山,山上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塔,登上塔顶,全城风貌都能尽收眼底。
)
延河、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
2.师:过去,延安这个地方怎么样呢?读读这组词。
PPT出示:
图片
3.从这组词语可以看出,以前的延安生活条件怎么样?(非常艰苦)
可是,在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却是无数中国人向往、
追寻的地方。
当时的延安在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去延安不但要步行很长时间,还要通过一道道封锁线,随便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将身陷牢狱之中,你能想象在当时想要奔赴延安有多难吗?可是即使这么难,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去奔赴延安。
他们说——读“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这样执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补全课题,齐读。
图片
二、初读诗歌,理清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随机点评生字读音。
2.理清诗文结构。
(1)第一小节中有一个生词,出示词语:昔日
谁知道昔日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过去,往日,以前)第五小节中有一个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找找看。
(未来)
(2)老师把这首诗分成了三部分,你发现了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昔日现在未来)
图片
看诗题,诗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追寻),昔日追寻,现在追寻,未来也追寻(画连接线),诗人想要追寻什么呢,这正是本课略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略读提示,指名读红色部分)略读提示中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读蓝色部分)
图片
(3)四人小组讨论: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结合资料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抓典型事物,了解“延安精神”
(1)指名汇报,相机点拨
师:先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诗人追寻的是什么?(板书:延安精神),追问:“说一说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
学生交流南泥湾开荒的资料后,师问:不向困难低头,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战胜困难,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吗?(出示毛主席题词)毛泽东主席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八个字,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业精神,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志气。
图片
学生交流枣园、杨家岭的资料,师问: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中有一个张思德的故事,毛主席在枣园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提出了什么
口号?——读:为人民服务。
同学们,这个口号太了不起了。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军队是为皇帝服务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也是为有权有钱的人服务的,而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是为谁服务的?(人民)所以人民才追寻它。
图片
(2)同学们,你们很会学习,抓住南泥湾、枣园、杨家岭这些事物,就读懂了诗人是在追寻什么?——延安精神。
其实,用典型事物代表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正是诗歌常用的写法,这一点和我们读的故事书是不同的。
有一个美国作家叫埃德加·斯诺,他在陕甘宁根据地走访了四个月,写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也叫《西行漫记》。
这本书33万字,用大量的故事、见闻表达自己对延安精神的感受。
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呢,也写延安精神,却只有6个小节,249字。
所以有人说,诗歌总是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心灵世界。
图片
除了你们交流的这些事物,这个词又代表着什么呢?猜猜看——温热的土炕。
出示资料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军队和人民心连心,温热的土炕,温暖的情谊)
那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代表着什么?(民族的脊梁,不向任何欺压我们的势力弯腰低头,挺直腰杆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引读三四节,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两个小节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忘不了不能丢)
是的,作者祁念曾多次到过延安,他正是目睹了延安巨大的变化,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希望我们不要忘,不能丢延安精神,要永远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这首诗写于1991年,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有了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看(配合图文指名读)——
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
高速铁路联通大江南北,
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万米海底,
“神舟号”载人飞船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
图片
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延安精神我们都——生:忘不了,也——生:不能丢。
这才是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主旨
(1)人常说“诗言情”,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又用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延安精神的赞美之情呢?我们来读开头两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问:在作者眼中,延安精神是什么?(美好的春光)
(2)在作者的眼中,延安精神还是什么,赶快在诗中找一找、画一画。
交流后引读:在作者眼中,延安精神是——雨露和太阳;是——顶天立地的脊梁;是——灵魂;是——信念,是——温暖,是——光明,是——金色的理想,是——明媚的春光,是——火红的太阳。
图片
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忘不了,也——不能丢。
(4)让我们根据提示,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吧。
(师):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师):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齐):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师):追寻你,(女):延河叮咚的流水,(师):追寻你,(女):枣园梨花的清香,(师):追寻你,(男):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师):追寻你,(男):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女):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男):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女):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男):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师):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齐):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师):延安,我把你追寻,
(男):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齐):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五、总结延伸,深化主题
同学们,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整整100周年了,在这一百年中,带领我们的祖国走出危难,走向繁荣富强的不止有延安精神,还有很多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西迁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追寻。
也正是这些精神,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到追寻的行列中。
我们来看建党以来党员人数的变化。
播放视频。
学生谈感受。
未来,我们的党和国家会更加强大,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记住,这些精神我们——忘不了,也——不能丢!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