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羲之《丧乱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书谱》中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
二王之妙。

”[1]1可以说,王羲之在书法领域上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
超越的一座高峰。

纵观其作品,笔法自然多变、轻盈飘逸,既有古
朴之感,又有沉淀与创新。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丧乱帖》(图1)
不同于他其他帖的细腻精致,相反,散露的笔锋、果决的气势在此
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代背景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百姓深受折磨。

“八王之乱”,
北方士族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衣冠南渡”。

王羲之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战乱
之时跟随家人南迁。

一日王羲之接到友人书信,惊闻山东的祖坟被
毁,内心悲愤交加,苦闷难言,提笔回信: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
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这就是书法史上的行草名帖《丧乱帖》。

目前存世的《丧乱
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以双钩线描写成。

通过该摹本,我们可
见王羲之《丧乱帖》字法风格随情感而变,一气呵
成,既具有太史公抑扬顿挫之美,又兼备雄强与惨
淡之美,完整地表现了由行入草的过程,书法、文
辞和心境被巧妙融合。

二、用情之深沉
书法是文人雅士抒发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常
常寓情绪于字里行间。

这种情绪的起伏变化在书法
作品中,可以表现为用字大小节奏的变化、用墨枯
湿浓淡的变化、用线粗细的变化等多个方面,也可
以表现为文本本身的表达以诉说情感。

王羲之用书
法表达情感,就像音乐家用音符演奏表达快乐与悲
伤,像画家用色彩渲染表达情绪的波澜。

王羲之在惊闻祖坟遭到破坏后,震惊、痛
苦之余写下《丧乱帖》。

在《丧乱帖》首行,
“羲”“顿”“丧”等字,在这种悲恸的情绪之
下,用笔沉重,不可能如往日书信般平和安静。


二行,叙事略显放松,写到“离”字之时再也压抑
不住激愤之情。

第三行,“慕摧绝”三字用笔略加
收敛,这种收敛是有意无意之间的意识,是王羲之
在长期修炼后形成的用笔习惯,他将“变化意识”
与“布局意识”贯穿全帖始终。

第四行中“当奈何”三字,字体由行书向草书转换,积压已
久的情绪在此刻再次爆发。

第五行轴线偏移,这种极为明显的摇摆
轴线在情绪稳定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

第六行“深荼毒”、第七行
“不知”几字,笔意连带,将后几行书写速度提升,节奏感增强。

写到最后“顿首,顿首”,情绪再难掩饰,两个字组一带而过,结
束痛苦的书写。

通篇品读下来,可见王羲之在一笔一画间用情之深沉,他将
情感与技术高度统一,精妙绝伦。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
后》中曾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
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2]王羲之这种书写的意识、变化的意境完
全融入了笔尖,可谓人书合一。

三、用笔之精妙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

通篇来看,字体厚实,但又不失方笔棱角。

部分用笔笔尖出锋明
显,豪气外露。

笔画有方有圆,有粗有细,厚重老练而不失灵
动。

直笔劲健直挺,弯笔画呈现弧线形。

正如《书论》中所言: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浅析王羲之《丧乱帖》
文_池月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王羲之作品《丧乱帖》笔法多变,笔锋轻盈,横折用笔、结构、章法无一不散发着灵动之美。

作品中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用字的大小,以及以欹求正、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都映射出作者情绪跌宕起伏的变化。

本文分别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用情和用笔分析、章法结构等方面阐述王羲之的雄强风骨和人书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王羲之;《丧乱帖》;线条;纯真;风骨
图1 东晋 王羲之 丧乱帖(唐摹本)
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79
2023/06 No.256
点画瑕玷也。

”[3]
纵观整幅作品,厚重的用笔形成块面,如星星点点状分散在作品各处,并非统一方位。

“丧”“极”“离”“肝”“痛”“毒”“临”“顿”等字,以及与其上下呼应的偏旁部首,让整幅作品看上去更加灵动跳宕,劲弩筋结,展现了书写与生命的律动感。

四、结构之空灵
《丧乱帖》与《频有哀祸帖》《二谢帖》为同一帖,分属三部。

其中八行的《丧乱帖》在其占主体部分,行文流畅,线质厚实,飘逸感足,笔锋微露,轻重对比明显。

同时,敦厚的字分散在整面手札中,节奏感更加明显、强烈,视觉冲击力相比于其他两帖更为凸显。

《丧乱帖》文开篇稳重,行气并非酣畅淋漓,而是有所压抑、有所克制。

通体从章法上来看,斜势突出,尤其是后几行摆动更为明显。

每行的欹侧态势由重心不同、倾斜角度不同的单字组成,多行的欹侧态势便形成了整篇的章法。

《丧乱帖》可谓极尽各字之真态。

正如《书谱》中所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1]80
从结字结构上看,也不乏用心。

“羲”字左紧右放、左低右高、左实右虚,巧妙利用了视觉对比,作为文章开头首字,既不失厚重也不乏轻盈之态。

“羲之”两字左侧对齐,但实际看来,前三字左侧都是几乎平齐。

“之”与“羲”左下部分呼应,对比前字,明显轻快许多。

较为典型的左右结构“顿”“乱”二字,后者较前者左右部分留白开阔,且后者有左上重、右下轻之势,将重心基本移至左侧。

上下结构中,大多主笔存在于下半部分,在避让主笔的同时,最上部分常以留白呼应。

譬如“荼”“墓”“慕”“羲”等字,开头两点倾斜相望。

如对字的外边缘线定点连接,可见字上部的开张度仅次于该字的主笔。

此外,该帖上下结构的字普遍上紧下松、上疏下密。

仔细观之,字与字之间绝不是平均分布,哪怕密不透风,也会有微微喘气的空隙;哪怕疏可走马,也会有部分头角展露,打破完整留白。

左右结构中,大多保留中部留白的完整性,且左右一重一轻,节奏感强。

如“酷”“摧”“绝”“何”“深”“复”等字皆是如此。

第四行“痛贯心肝”,这组字多为半包围结构(这里暂且将“贯”的上半部分按半包围来看)。

通常半包围结构与全包围结构之间的连带关系是极为纤弱的,也很难添加连带。

作者利用重心中轴线的摆动,做了一个巧妙的处理:“痛”整体由上至下右倾斜,重心偏左;“贯”整体由右至左摆动,上半部分形成向右倒的视觉差,并与前字连带。

一左一右产生拉扯感,互相有了呼应感。

“心”并未与前字产生实连,但字势向右环抱,托住了“贯”右下侧错位之感,形成字组的平衡之态。

从字势来看,首行每字的欹侧角度略有差异。

若将每字重心中轴线连接延长,大部分字的中轴延长线无法前后呼应连接,首行文字行气并非如后文那般连贯。

仔细观之,首行有一两字欹侧角度几乎相同,但下字比上字角度更大,在整行中形成动荡感。

虽然这种起伏变化在首行略显突兀,但这样的字组效果在整张作品中是异常活泼生动的。

从行距来看,前两行行距间较宽,上松下紧,形成欹侧之状。

“先”“墓”二字与右侧“羲”“之”对照呼应,一静一动,节奏巧妙。

“先”字左下部分预留出极大的空间,字形上大下小。

王书在处理许多独体字时通常也采用这种方法。

如《圣教序》中“大”“太”等字,将最后一笔预留的空间避让给左侧部分,形成
空间上的反差。

“离”字节奏颇为跳跃,疏密变化明显,两侧呈倒三角式向内环抱,同时,左侧上半部分字内空间让出,形成上疏下密之感。

帖中“号”“荼”“乱”等字亦与之同理。

从节奏来看,首行重落笔,后一行轻盈书写,形成对比。

第二行由重至轻,同前行形成反差对比。

由此往复,形成了隔行同重、隔行同轻的“隔山打牛”之法。

整体视觉效果上节奏感强,呼吸感明显,有效避免同重同轻、左右扎堆出的现象。

另外,每行开头首字起落呼吸,层次丰富。

“惟”字略高出1/3,形成落差;“痛”略低半字,留出气口;“奔”重新拉开错落。

从第四行开始加速,结字多用草法,可见作者内心之悲愤、啜泣难止之态。

最后几行墨色逐渐变淡、行笔速度急速加快、字距加宽,形成视觉落差感。

而每一行所形成的气口,都可被其周围左右之字的排序错落留住。

例如“肝”“痛”之间所留气口,可被“修复”所挡;“临”“纸”所留气口,可被“衣”“毒’所挡;及最后一行,字形缩窄拉长,被最左侧透气的气口拦下,将整幅字之气聚集在中间,达到收聚凝练之用。

从字法选择来看,字法的选择与结字的空间运动形式相互依存。

在下笔书写时,通常前几行展现出的是作者深思熟虑的过程,并非大展身手之时,其落笔较重,略显生涩。

字法选择上大多由行书甚至是行楷入笔。

而后几行,几乎都用的是草法。

书至此时作者的内心情绪已经达高点,文章的书写节奏也随之达到高潮。

第二行“先”字开头笔画的位置,看上去像是刻意避而不及旁边的“羲”字,特别是在作者逐渐调整与第一行之间的留白时,这种感受更加明显。

相比于周围的字,“先”字周围的留白显得格外通透,并不会因为四周有诸多繁杂之字而感到拥挤。

就“羲之”“先墓”四字来看,“先”“之”两字在对角线遥相呼应,似乎是成了这一小部分的气口。

书写至倒数三四行时,文中出现大留白,字法选择上出现大草。

如“深奈何”至“临”,视觉感受上是速度明显提升,粗细对比明显,视觉冲击力强。

但快收笔题款时,行笔速度又趋于减缓。

结束之时,又逐渐呼应开头,视觉感受上是速度明显减缓,横式减弱,纵式鲜明,留住了纸内、字间气口,将整幅作品稳重收尾。

由此观之,每一幅作品并非从头至尾采用统一样式的一气呵成,而是能让人看到其中的呼吸、断句。

其用笔的劲挺、结体的纵长、线条的轻重缓急,让画笔飘曳在空际之间,这不是在形式层面上刻意玩弄各种技巧所能达到的,确实是王羲之的过人之处。

结语
纵观《丧乱帖》,其用情之深沉,用笔之精妙,结构之空灵,影响之深远,在很多后世书家的作品中都能见到这件行草名帖的缩影。

通过上文对王羲之代表作《丧乱帖》的研究分析,可以让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过庭,姜夔. 书谱;续书谱[M]. 陈硕,评注.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M]//王羲之书论全集.房弘毅,书写;卜希,释译. 北京:中国书店,2007:75.
[3]王羲之. 书论[M]//王羲之书论全集. 
房弘毅,书写;卜希,释译. 北京:中国书店,2007:115.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