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作家03 张炜
一、人物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共党员。

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擅长长篇写作、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

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在农村参加工副业劳动。

1978年考入鲁东大学(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

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历任栖霞县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二、主要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张炜的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三、荣誉时刻
1.《声音》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2.《一潭清水》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3.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

4.《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

5.《刺猬歌》于2007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亚洲地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颁奖词:表彰你在现代小说、诗歌及评论上的杰出成就。

你六百多万字的深刻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包括美国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树立了楷模。

你的理想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渗透在你的全部作品中,使之成为敏锐的创作的典范。

我们表彰你思想上的广泛性,尽管你的创作保留着中华民族品格的印痕。

6.2011年3月,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名单揭晓,张炜获得2010年度杰出作家提名。

7.2011年5月7日,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广州颁奖,荣获2010年度杰出作家。

8.2011年8月20日,凭借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四、社会评价
1.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

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

2.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

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3.在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4.张炜斥责文坛炒作成风——“我们的文学越来越朝着下作肤浅的路上走去。

在这个过程中,出版商和批评家们形成了共谋。

文学好像被一个强大的现代妖怪所挟持,无法突围。


5.《午夜来獾》是著名作家张炜香港、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新演讲录,全书收了他关于人与动物,以及多种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深刻的思考,鲜活的语感与沉思的诗意并存锐利的洞察与理性的清澈俱在。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如果你没读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6.史诗般的《你在高原》就像一面巨型浮雕矗立在那儿,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密、无尽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都悉数囊括其中。

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量。

在这部使人怦怦心跳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中,常常让我们遭遇始料不及的审美惊艳。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张炜就享誉中国文坛。

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古船》和《九月寓言》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创作数量和稳定的创作质量。

《你在高原》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说创作领域长期探索的结晶,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7. 张炜是一位执著于简朴生活与纯粹文字的作家,拒绝喧嚣与浮华。

这部最新散文集散发着率真质朴的品格性情,平和博远、闪烁灼见。

对故土的至深挚爱,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成为张炜写作的特质,体验困惑忧患,感受天地生命,指引着他朝着精神呼唤的方向。

就作家写作而言,有人用技巧,有人用语言;有人用生活,有人用经验;有人用智慧,有人用聪明。

只有很少数的作家是用生命写作,张炜是这很少数作家中的一个。

8. 在敏感而多思的张炜眼中,文明与时尚的背后正在不断地盛开着使人忽视的恶之花,物欲与技术主
义则不断地让人对这个世界丧失了诗性的理解,科学与技术似乎没有与人的道德精神一同强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描花的日子
张炜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

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

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

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

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

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

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

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

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

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

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

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

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

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

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

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

父亲说:“好。


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

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

”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

我真佩服外祖母。

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

我画猫。

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

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

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

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

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

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

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

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

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

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

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

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 说说文章以“描花的日子”为题的作用。

【答案】概括了主要事件或写出一家人在家描花的事情;“描花”寓意美好或“描花的日子”象征美好的生活或表现一家人的温馨和谐或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通过分析可知,文章以“描花的日子”为题的作用是:概括了主要事件或写出一家人在家描花的事情;“描花”寓意美好或“描花的日子”象征美好的生活或表现一家人的温馨和谐或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本文主要写冬天一家人在家描花的事情,写了哪些合作描花的事?这样重点写合作描花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外祖母和母亲合作画出一朵朵梅花;外祖母和父亲合作画出了兰花;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我为描花研磨或父亲为描花创设安心暖和的环境,文章反复强调合作描花,突出了家庭气氛的温馨和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重点情节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理解情节在文中作用,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再分析这个情节本身的作用,如可能是交代了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然后分析和前后文的作用,如是不是和后文形成照应或者铺垫等。

如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知,写的事情有:外祖母和母亲合作画出一朵朵梅花;外祖母和父亲合作画出了兰花;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目的是:我为描花研磨或父亲为描花创设安心暖和的环境,文章反复强调合作描花,突出了家庭气氛的温馨和谐。

(3) 文章最后一段写“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如何理解其含义?
【答案】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既指猫在纸上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外祖母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画成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又指家人只有相互包容和理解,才能构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生活才能如梅花一般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句子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
想等。

结合文本和语境可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既指猫在纸上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外祖母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画成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又指家人只有相互包容和理解,才能构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生活才能如梅花一般美好。

(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及其作用。

【甲】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

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张炜《描花的日子》
【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甲】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外祖母和母亲利用猫爪印画梅花画得像,写出“我”
对外祖母和母亲的佩服。

【乙】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生病后,依旧对“我”充满关心,鼓励“我”好好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伟大、慈爱与坚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的特点及其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展示所处的社会环境;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等),结合具体语境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如【甲】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外祖母和母亲利用猫爪印画梅花画得像,写出“我”对外祖母和母亲的佩服。

【乙】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生病后,依旧对“我”充满关心,鼓励“我”好好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伟大、慈爱与坚强。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零容忍”与“零发生”
张炜
①美国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写过一本书叫《态度决定一切》,畅销世界,认为一个人采取何种态
度,会决定其未来发展乃至最终成败。

其实,对于一方治理者来说,也需懂得这一点。

②最近几个事件的舆情走向,就充分说明了相关部门“态度”的重要性。

哈尔滨“天价鱼”几经反
转,终被认定为“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涉事饭店营业执照被吊销并处罚款,当地形
象在几度反转中受到损害。

三亚在被曝光“天价厕所”事件后,有关部门查处坚决,认定该厕所为违章建筑,迅速予以拆除,有效遏制了负面影响的发酵。

③同一时间段,相似两件事,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效果,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态度:一个试图遮掩问题,一个直面并解决问题。

以掩盖问题的方式片面追求问题“零发生”,甚至为此弄虚作假,到头来只会使问题越拖越大、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纸包不住火,问题是摁不下去、也捂不住的。

事情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任何道德风险都可能被成倍放大,成为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的形象污点。

④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绝对的“零发生”根本不可能。

对待问题我们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零容忍,力求少发生。

不追求问题“零发生”,而是对发生问题零容忍,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发生一起解决一起,进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防患未然。

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问题的发生,甚至使问题趋近于“零发生”。

这就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辩证法。

⑤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无论发达与否都有发生。

美国曾发生“毒菠菜事件”,席卷全国26个州;欧洲在2013年爆发“马肉冒充牛肉”丑闻,英法德等国无一幸免;日本也曾曝出某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冷冻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百万倍。

虽然食品安全问题让这些国家的监管部门颜面扫地,但靠着有过必改、违法必究的高压治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得以重建。

⑥这些年,正是得益于利剑高悬、严惩重处,我国食品抽检合格率已从十多年前的60%上升到现在的97%以上。

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等让人触目惊心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鲜有耳闻,执法“零容忍”的治理效果正在显现。

可以说,公正严明不是在表态中树起来的,质量合格也不能寄望于打包票,只有“零容忍”的执法态度,才是负面问题的灭火剂、公众信心的推进器。

⑦“零容忍”不仅体现在凌厉的监督执法中,也体现在法律的法治的滴水不漏上。

对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每一处不足、每一点瑕疵也要“零容忍”,从中吸取教训,找出弥补改进的方法,编织出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方能把丢掉的“分数”一点点找补回来。

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让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靠的就是法治的托底力量。

⑧“零容忍”如烧红的炉子,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警示性,人人都知道炉子会烫人,因而都不敢碰;二是权威性,只要有人碰,就一定会被烫伤;三是即时性,一旦触碰,立即会被烫伤,绝没有通融时间,绝不拖泥带水;四是公平性,无论碰的人是谁,都一样烫伤。

⑨中央一再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对待问题不求“零发生”、坚决“零容忍”,才是合乎事理和法治的正确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

(选自2016年3月2日《人民日报》)(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零容忍”与“零发生”,你的认识是______。

【答案】示例:对待问题我们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零容忍”,力求少发生。

(对待问题不求“零发生”、坚决“零容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文章中议论问题的看法,需要我们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一致,也就是需要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开头由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进而引出了作者的看法“对待问题我们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零容忍,力求少发生”;也可以认为本文结尾处总结出了观点,即:对待问题不求“零发生”、坚决“零容忍”,才是合乎事理和法治的正确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

(2)分析文章第⑥⑦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作者首先以①______(不超过25个字)为例,论证了②______(不超过15个字);然后又阐明③(不超过20个字),并指出其作用。

______
【答案】示例:①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显著效果
②“零容忍”执法的重要性
③“零容忍”体现在法治的滴水不漏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语段论证过程的把握,需要细读语段,明确论证层次,然后根据提示填写即可。

第六段首先指出正是得益于利剑高悬、严惩重处,我国食品抽检合格率较十多年前有大幅度上升,论证的是执法“零容忍”的治理效果正在显现,第七段阐明了⑦“零容忍”体现在法律的法治的滴水不漏上;据此填写,意思对即可,还需要注意字数限制。

(3)“警示性”是“零容忍”的四个特征之一,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示例:警示性指的是对违法违规事件零容忍,严肃处理,使其他从业人员受到警示,不敢再犯的一种社会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利剑高悬的示警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对违法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企业,严格查办,重金处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批捕,从而使其他经营食品加工的企业受到警示,不敢再触犯。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主观性理解,根据第八段”一是警示性,人人都知道炉子会烫人,因而都不敢碰“可知警示性就是没有人敢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如果有这种事情出现,就要严惩,给其他人以警示;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合理即可。

【点睛】这篇文章首先由《态度决定一切》的畅销说起,列举了哈尔滨“天价鱼”和三亚“天价厕所”的事例阐述了相关部门“态度”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讨论试图遮掩问题的危害,进而引出中心论点“对待问题我们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零容忍,力求少发生”,接着举了大量的食品安全的事例阐述了有过必改、违法必究的高压治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得以重建,然后举了我国对食品安全
问题“零容忍”的显著效果,论证了“零容忍”执法的重要性以及体现在法治的滴水不漏上,又进一步阐述了“零容忍”具备的几个特征,最后深化论点。

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作者首先提出了XX的观点;
(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XX事实论据或XX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论点;(3)论证部分,先引用XX的事例,或引用XX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4)最后总结,得出XX的结论。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

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

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

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

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

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

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

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

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1)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案】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提取,根据第二段“书是什么?”可以明确下文可以找到答案,用原文“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进行解答即可。

(2)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确代词指代的内容,“这些”是近代,所以去前文即可寻找答案,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分别是指“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人,和不能“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人;因此前一种人拥有“这些”就是指“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

(3)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划线句将两类文字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利用对比论证的作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即可。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

【答案】)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

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根据文章第三段“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就会亲近和亲切”,据此解答即可。

【点睛】这篇议论文首先由一种现象引出论题,接着论证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然后论证了“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最后号召人们呼唤向往真正的书。

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