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楚显示出来外,同时还能针对管腔的具体面积对其狭窄范围与程度加以评价,以CT 值为基础对硬化斑块的具体特点以及围歼斑块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传,从而初步测定斑块是否趋于稳定状态,这能更好的协助医务工作者掌握疾病的具体情况,且解决预后治疗问题,血管狭窄情况的有效判断还能为相关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提供参照意见。

除此之外,颈动脉CT 头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具备并发症小、风险性小、无危险以及创伤小的优点,病患在实施检查时接受到的放射线剂量远远低于DSA 检查,并且,其检查所用的费用也比DSA 检查低,对于病变的筛查是比较实用的。

DUS 检查技术 可以有效、全方位的将血管内膜变化情况显示出来,而血管内部的软小斑块可清楚显像,对于血管血流流速也能精准测量(包含平均速度、最小速度以及最大速度等),以此来针对病患的病情做出更加实际的治疗判断。

DUS 检测技术十分的便捷,其检查费用低、无痛苦、创伤等特点,但是它对于颅内段血管与血管变异情况的显像较差,其检测结果也易受不同操作者熟练度的影响而展示出不同的诊断结果。

本研究中,通过病患头颈部CTA 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
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DUS 和DSA 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CTA 检查发现入选病患中共存在100支血管狭窄性病变,其中DSA 检测出83支病变血管,超声检测出91支病变血管,DSA 与CTA 检查发现轻度狭窄与未见狭窄率对比差异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全,曾祥军,李金龙,滕娟,李佳捐,宋华章,张晏华.头颈部联合CT 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09):925-928.
[2]张敬华,程钢,杨燕英.头颈部MSCTA 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与DUS 和DSA 的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4):115-116.
[3]张敬华,程钢,杨燕英.头颈部MSCTA 和DSA 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4):72-74.
[4]赵玉芝.头颈部CTA、DUS 和DSA 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140+172.
1 引言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也被称为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主要特征为关节软骨出现变形、受损、骨质增生等,为典型慢性关节病。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概率也在逐渐增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入,间接提高了该病患者所占比例[1]。

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的准确诊断直接关系到预后质量,X 线及CT 对该病的诊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磁共振成像有效弥补了上述检查手段的不足,对患者关节及相关组织能够更加全面的观察掌握,准确分级以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

现将笔者所在影像科近年来收治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本院影像科自2016年5月始收治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180例相关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

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76例、104例;年龄在62~74岁,平均(66.31±2.14)岁。

有114例患者病变位于右膝关节,66例患者病变位于左膝关节。

入院时均存在以下临床症状:下肢乏力、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僵硬以及跛行等,经查询确认以往并无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史,近期无出现外伤情况。

2.2 检查方法
本文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所用仪器为Philips ingenia3.0T 磁共振扫描仪,线圈用8通道相控阵膝关节专用设备。

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让膝关节停留在线圈当中,外翻度数在10°~15°间,用沙袋放置于患者膝关节两侧以保持固定,在患者髌骨下缘位置作为扫描中心线的定点,扫描方位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横轴位。

T1WI 矢状位设置;将TR 设置为595ms,TE 设置为20ms;T2WI 矢状位序列设置;将TR 设置为2407ms,TE 设置为100ms;PD-SPAIR 轴位设置:将TR 为2572ms,TE 设置为28ms;磁共振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张新誉
(苏州科技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用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本院影像科自2016年5月始收治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180例相关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检查,对所得影像资料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该诊断方式对此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所有患者在磁共振检查下均提示存在关节软骨损伤情况,同时存在骨质增生变化、程度不一的关节腔积液;有136例患者为关节软骨下骨质受损;有68例患者存在骨髓水肿;有144例患者存在半月板受损或者退变情况;有36例患者存在韧带受损;有10例患者发现有关节腔游离体存在。

结论: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用超导磁共振成像方式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清楚地掌握相关结构情况,是对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受损状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有积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5-0131-02
13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5期
PD-SPAIR冠状位设置:将TR设置为2829ms,TE设置为30ms;层厚和间隔参数分别为3.5mm、3mm;FOV设置为160mm[2-3]。

2.3 观察标准
2.3.1关节软骨影像分级及表现 病理无异常或者为1级软骨轻度软化情况判定为0级;关节软骨内信号欠均匀,但关节表面光滑,为1级;关节表面软骨轻度凹陷,但小于软骨厚度50%,为2级;关节表面缺损,达到厚度50%以上,但未见完全剥脱,为3级;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伴或不伴有软骨下骨信号异常,为4级。

2.3.2半月板病理分级及表现 半月板无异常且信号正常,为0级;半月板可发现存在点状或者小球状的高信号影,关节边缘、关节面无受到侵袭,为1级;半月板可发现有线状或者条状的高信号影,侵袭范围达到关节囊边缘,为2级;半月板可发现有线状或者条状的高信号影并对关节面有侵袭表现,为3级。

3 结果
所有患者在磁共振检查下均提示存在关节软骨损伤情况,其中2级情况患者72例,3级情况患者108例,同时存在骨质增生变化、程度不一的关节腔积液;有136例患者为关节软骨下骨质受损;有68例患者存在骨髓水肿;有144例患者存在半月板受损或者退变情况,具体如下:30例患者为1级,88例为2级,26例为3级;有36例患者存在韧带受损,其中20例为交叉韧带受损,16例为侧副韧带受损;有10例患者发现有关节腔游离体存在,其中4例为软骨游离体,6例为骨性游离体。

4 讨论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在女性患者群体中发病概率相对较高,病理核心表现为骨质增生、关节软骨发生退变磨损、硬化囊变及出现骨赘等,有患者存在韧带、半月板受损的并发症。

当前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方式有多种,其中将关节镜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虽然准确性高但其有创性导致难以在临床推广普及,患者对该检查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

MRI具有无创无辐射的优点,同时清晰度和分辨率较高,可进行多参数成像并在多种方位下进行扫描,多种优势结合使其成为目前对膝关节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本文所得数据中可知,磁共振扫描下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病灶位置情况,病灶形态等,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检查诊断达到定性定量的标准。

本院MRI所用扫描方式为3.0T超导手段,可以清晰的展现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软骨变化,同时提示软骨下骨质水肿、纤维肉芽组织增生的情况,另外对半月板受损情况也可做出分级,相对于以往低磁场MRI检查手段,更加具备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用超导磁共振成像方式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清除的掌握相关结构情况,是对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受损状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有积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志利,徐丹凤,赵树军,等.3.0T超导磁共振成像对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8):1503-1505.
[2] Lu W,Yang J,Chen S,et al.Abnormal Patella Height Based on Insall-Salvati Ratio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atellar Cartilage Lesions:An Extremity-Dedicated 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lysis of 1703 Chinese Case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urgery Sjs Official Organ for the Finnish Surgical Society & the Scandinavian Surgical Society, 2016,105(3):197.
[3]喻强,赵婷.MRI和X线摄影检查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9):1793-1794.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发可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及时的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的关键所在,但是对患者实施治疗前需要作出相对准确的诊断,才能为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故应该实施对应的研究。

目前超声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按照超声的检查途径可分为经腹部和经阴道和检查,故本次我们
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诊
断子宫腺肌病的价值分析
杨 兰,唐小娟,郑 玲,易 思
(南充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 南充 637100)
【摘要】目的:探究子宫腺肌病诊断时,应用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的价值。

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和观察组(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后,分别总结其诊断价值。

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且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可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经腹部超声;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5-013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