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第三种人”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 年至1932 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

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

"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

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2、中国诗歌会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 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4、民族主义文学
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

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

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

"民族主义文学"
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

鲁迅、
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5、“与抗战无关论”
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重庆《中央日报》主编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编者的话》里说:“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

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

郁达夫
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战国策”派别
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 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

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

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7、新歌剧
"五四"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

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

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

8、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 年11 月上海沦陷至1941 年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9、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10、《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重要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小说,共分为两部,分别出版与1945年和1948年。

小说以“一·二八”事变至“苏德战争”共10年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苏州首富、大财主蒋捷三一家的分崩离析,着重描写了财主的儿女们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归宿,力图挖掘并表现出财主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战争年代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11、《雅舍小品》P355
收录了梁实秋1940—1947年创作的34篇散文。

“雅舍”是作者抗战时期在
四川躲避战火时的居室名称。

散文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随缘淡性的名士之风。

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

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文字圆熟、幽默,趣味性强。

12、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一、茅盾
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122
2、《蚀》三部曲的主题意蕴。

(1)《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中篇。

茅盾创造了一个个独特而又着内在联系的人物,从苦闷到热情,从热情到动摇,从动摇到幻灭,这是《蚀》中每一个主要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2)在时代的阴影的笼罩下,他们难以挣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种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

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他们都失败了,笼罩着作品的是阴暗、压抑甚至让人感到窒息的极端悲观的气氛
3、分析吴荪甫和赵伯韬的形象。

126-127
(1)吴荪甫的性格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野心勃勃,精明果断,有手腕,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俨然“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另一方面,由于生不逢时,遭遇一系列的困境,这个自命不凡、倔强好胜的男人又表现出软弱来
(2)茅盾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时,突出了其性格的阶级性内涵,这就是其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要发展民族工业,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有着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之妥协,共同仇视、镇压革命运动
(3)吴荪甫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

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试图艺术地表现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这一认识,从而反驳“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点
(1)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是上海滩上为所欲为,兴风作浪,成为公债市场上的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魔王;作者还揭示出他骄奢淫逸的性格
(2)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想让人看到193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业的侵吞与摧残以及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事实,同时也表明吴荪甫的惨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4、《子夜》的艺术特色。

127
(1)《子夜》从几条线索(公司、公债市场、工厂、农村、家庭)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