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雅竹》的造型审美和文人雅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专题 PURPLE CLAY
论紫砂壶《雅竹》的造型
审美和文人雅趣
应卢风
【摘 要】无论是以竹入壶的惟妙惟肖,还是以竹饰壶的灵 动活泼,都把国人对于竹子的喜爱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完 美地彰显出来,让人观之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流连忘返, 充满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 竹》,之所以突出一个“雅”字,是因为在塑造形态的过程 中,我并没有着重强调竹的直冲云霄和挺拔屹立,而是用更 多的精力来表现出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造型审美和雅趣 意境,从而探寻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 【关键词】紫砂壶;雅竹;造型审美;文人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竹可谓是顶级流量“网红” 般的存在。从诗佛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我们就可 以看到以竹子代表的文人精神世界。“窗竹影摇书案 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唐代诗人杜荀鹤又把我们带到 了书房案前的竹影摇曳,在这些优美的意境之中,我们 能够感受到竹文化对于中国文人精神状态的塑造是无孔 不入的。再加上紫砂的故乡宜兴本来就地处江南,竹器 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紫砂艺人们用来表现自己的技艺手法 和艺术理念的合适载体。我的这件作品《雅竹》就是把 造型审美和文人雅趣结合起来,希望大家在喝茶品茗的 时候,放松精神,体会到那种“西窗下,风摇翠竹,疑 是故人来”的散淡和从容。
结语:紫砂竹器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熏陶过程之中,形 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观念。以物拟人、借景抒情不仅仅 在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其 他的艺术形式之中也完美地彰显出来。宜兴紫砂正是能 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把生活 的观察和艺术的才情倾注其中,让广大的爱壶之人找到 自己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寄托,推动了紫砂艺术的绵绵不 绝和欣欣向荣。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竹》采用了黄龙山原矿红泥 精制而成。对于黄龙山红泥,早期的紫砂作品中使用者 多,后来因为泥料珍贵而逐渐减少。此种泥料最为显著 的特点就是含铁量特别的高,新壶初用的时候,茶汤略 现砂气,经过使用之后,壶身呈现出来的朱红色令人爱 不释手,所以我采用这种泥料来呈现出紫砂壶的独特魅 力。此壶壶身呈现扁圆型,上面微微收拢,下面宽阔稳 重,壶体的竹节造型抽象而富有动感,贴塑的竹叶造型 摇曳多姿,充满了自然野趣。短短的流嘴如同小小的竹 笋一般惹人可爱,出水也非常的流畅有力。环形把手圈 握舒适,上面竹节分布疏密相间,嵌盖的设计和壶口严 丝合缝,没有丝毫的阻塞之感,转动把玩起来也非常的
【参考文献】 [1] 刘祥娟《紫砂“雅竹壶”的文化述考》 [2] 冯余妹《紫砂壶“十六竹”的美学内RT 83
《雅 竹》
此壶用黄龙山原矿红泥手工制作,壶体呈扁圆型, 上小下大,短流,嵌盖,环形把,造型稳健。嘴、把、 的子都是塑竹形。壶身上 也塑上竹叶,整个壶形,制作 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精品。
具有可玩性。特别是壶钮也是弯曲的竹节设计,手感可 以说得心应手。我在设计制作此壶的时候,并没有沿袭 传统竹器那般规整、繁复的工艺特征,而是采用了一种 散淡和从容的姿态来表现出竹器的雅韵之美。整器通过 竹子的元素来彰显出紫砂艺术的文化特征,从壶身随意 的充满了自然趣味的竹叶开始,到壶嘴、壶钮、壶把的 竹型设计,既做到胸有成竹,又在表现的过程中随心所 欲,让人在自然而然的观赏之中走进了紫砂艺术营造的 氛围和环境中来。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竹》,之所以 突出一个“雅”字,是因为在塑造形态的过程中,我并 没有着重强调竹的直冲云霄和挺拔屹立,而是用更多的 精力来表现出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造型审美和雅趣 意境,从而探寻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
在中国陶瓷的艺术史上,紫砂可谓是后起之秀,却 创造了奇迹的发展速度,在许多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濒 临消失的情况之下,紫砂艺术却蓬勃发展,展示了顽强 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紫砂 器自身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使得没有其他的品 类可以替代,另一方面就是宜兴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全 力呵护着紫砂技艺的不断传承和紫砂文化的宣传推广。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 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始终贯穿其中,为其注入了 内在的养分。在紫砂艺术之中,有一类专门以竹为题材 的紫砂门类,称之为“竹器”,江南宜兴随处可见竹子 的身影,竹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影响更是广泛而全面, 在历史上著名的紫砂匠人范大生的艺术生涯中,《竹鼓 壶》的塑造可谓是炉火纯青,后来的壶艺泰斗、布衣壶 宗顾景舟大师也曾经制作过这一题材,成为了年青一代 的紫砂匠人不断临摹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以竹入壶的惟 妙惟肖,还是以竹饰壶的灵动活泼,都把国人对于竹子 的喜爱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完美地彰显出来,让人观 之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流连忘返,充满了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的感觉。
论紫砂壶《雅竹》的造型
审美和文人雅趣
应卢风
【摘 要】无论是以竹入壶的惟妙惟肖,还是以竹饰壶的灵 动活泼,都把国人对于竹子的喜爱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完 美地彰显出来,让人观之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流连忘返, 充满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 竹》,之所以突出一个“雅”字,是因为在塑造形态的过程 中,我并没有着重强调竹的直冲云霄和挺拔屹立,而是用更 多的精力来表现出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造型审美和雅趣 意境,从而探寻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 【关键词】紫砂壶;雅竹;造型审美;文人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竹可谓是顶级流量“网红” 般的存在。从诗佛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我们就可 以看到以竹子代表的文人精神世界。“窗竹影摇书案 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唐代诗人杜荀鹤又把我们带到 了书房案前的竹影摇曳,在这些优美的意境之中,我们 能够感受到竹文化对于中国文人精神状态的塑造是无孔 不入的。再加上紫砂的故乡宜兴本来就地处江南,竹器 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紫砂艺人们用来表现自己的技艺手法 和艺术理念的合适载体。我的这件作品《雅竹》就是把 造型审美和文人雅趣结合起来,希望大家在喝茶品茗的 时候,放松精神,体会到那种“西窗下,风摇翠竹,疑 是故人来”的散淡和从容。
结语:紫砂竹器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熏陶过程之中,形 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观念。以物拟人、借景抒情不仅仅 在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其 他的艺术形式之中也完美地彰显出来。宜兴紫砂正是能 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把生活 的观察和艺术的才情倾注其中,让广大的爱壶之人找到 自己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寄托,推动了紫砂艺术的绵绵不 绝和欣欣向荣。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竹》采用了黄龙山原矿红泥 精制而成。对于黄龙山红泥,早期的紫砂作品中使用者 多,后来因为泥料珍贵而逐渐减少。此种泥料最为显著 的特点就是含铁量特别的高,新壶初用的时候,茶汤略 现砂气,经过使用之后,壶身呈现出来的朱红色令人爱 不释手,所以我采用这种泥料来呈现出紫砂壶的独特魅 力。此壶壶身呈现扁圆型,上面微微收拢,下面宽阔稳 重,壶体的竹节造型抽象而富有动感,贴塑的竹叶造型 摇曳多姿,充满了自然野趣。短短的流嘴如同小小的竹 笋一般惹人可爱,出水也非常的流畅有力。环形把手圈 握舒适,上面竹节分布疏密相间,嵌盖的设计和壶口严 丝合缝,没有丝毫的阻塞之感,转动把玩起来也非常的
【参考文献】 [1] 刘祥娟《紫砂“雅竹壶”的文化述考》 [2] 冯余妹《紫砂壶“十六竹”的美学内RT 83
《雅 竹》
此壶用黄龙山原矿红泥手工制作,壶体呈扁圆型, 上小下大,短流,嵌盖,环形把,造型稳健。嘴、把、 的子都是塑竹形。壶身上 也塑上竹叶,整个壶形,制作 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精品。
具有可玩性。特别是壶钮也是弯曲的竹节设计,手感可 以说得心应手。我在设计制作此壶的时候,并没有沿袭 传统竹器那般规整、繁复的工艺特征,而是采用了一种 散淡和从容的姿态来表现出竹器的雅韵之美。整器通过 竹子的元素来彰显出紫砂艺术的文化特征,从壶身随意 的充满了自然趣味的竹叶开始,到壶嘴、壶钮、壶把的 竹型设计,既做到胸有成竹,又在表现的过程中随心所 欲,让人在自然而然的观赏之中走进了紫砂艺术营造的 氛围和环境中来。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雅竹》,之所以 突出一个“雅”字,是因为在塑造形态的过程中,我并 没有着重强调竹的直冲云霄和挺拔屹立,而是用更多的 精力来表现出竹子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造型审美和雅趣 意境,从而探寻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
在中国陶瓷的艺术史上,紫砂可谓是后起之秀,却 创造了奇迹的发展速度,在许多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濒 临消失的情况之下,紫砂艺术却蓬勃发展,展示了顽强 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紫砂 器自身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使得没有其他的品 类可以替代,另一方面就是宜兴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全 力呵护着紫砂技艺的不断传承和紫砂文化的宣传推广。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 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始终贯穿其中,为其注入了 内在的养分。在紫砂艺术之中,有一类专门以竹为题材 的紫砂门类,称之为“竹器”,江南宜兴随处可见竹子 的身影,竹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影响更是广泛而全面, 在历史上著名的紫砂匠人范大生的艺术生涯中,《竹鼓 壶》的塑造可谓是炉火纯青,后来的壶艺泰斗、布衣壶 宗顾景舟大师也曾经制作过这一题材,成为了年青一代 的紫砂匠人不断临摹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以竹入壶的惟 妙惟肖,还是以竹饰壶的灵动活泼,都把国人对于竹子 的喜爱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完美地彰显出来,让人观 之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流连忘返,充满了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