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
1.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老子所持的态度是()
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
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
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必修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法家主张顺应时势进行改革。

儒家孔子提出“礼”的主张,回复到周代的政治制度。


家主张兼爱、非功,反对不义战争。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
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
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
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3.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
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意思:非攻,反
对战争、利益是相互的、节约、节葬等,由此分析可知属于墨家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而A属
于王阳明心学,故排除,B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思想,C是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故排除ABC,所以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的思想主张
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
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
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9分)
(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6分)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礼法并用;认识并利用规律。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
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思想的精华。

(2)不同的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遇。

主要原因:西汉吸收秦亡教训;大统一的需要。

南宋
理学兴起和发展。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主张建立良好秩序的思想有借鉴意义。

荀子道德对官僚政治的作用,对现在民主法治有借鉴意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隆一而治,二而乱...孰
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
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西汉和南宋的政治统治、社会背
景即可说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这种价值取向将会
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
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5.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
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君臣”“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故AB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长盛不衰,故C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故D项排除。

6.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
重罪。

这说明秦代
A.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父子道德伦理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故B正确。

父子道德伦理观念不属于法家思想,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故C排除。

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不符合父子伦理观念,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7.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
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
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
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8.周山在《中国学术思潮史》中介绍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他“对社会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国家人民之利;他的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

根据以上介绍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荀子B.孟子
C.韩非子D.墨子
【答案】D
【解析】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故B项错误;韩非子
属法家代表,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墨子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故D项正确。

点睛:“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仁爱”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仁爱
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
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则不同,它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他人之父与己之父,他
人之母与己之母,他人之兄与己之兄都是有差别、有亲疏之分的,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
之间的关系。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
明顾炎武
A.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可知顾炎武
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

材料反对不结合
实际而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这并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

材料中并未对佛学
进行批评,排除C。

材料多次强调“清谈”,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但并非痛恨孔孟学说本身,排除D。

10.《荀子·富国篇》中提到:“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礼法并用缓和阶级矛盾
B.礼乐并用维护儒家思想
C.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等级
D.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士以上阶层需要“礼”来约束,而普通百姓则需要“法“来维持,体现“礼法并用”来
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A中缓和说法错误;B中儒家思想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