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只有一个儿子3 沪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一个儿子》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学习目标]
1. 在阅读中认识生字“歇、拎、啦、甸、哦”;懂得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会写“歇、痛、甸、折、拎”。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理解文章含义。
3. 初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 懂得关心、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关心、尊敬长辈;懂得故事含义,发挥合理想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出示并齐读课题
2.过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听完以后,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提出。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只有一个儿子》
2.质疑。
3.过渡: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要读准音,
记住形,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歇(义:休息);拎(动作演示);甸(音:叠词时读第一声);啦哦(语气词)
3 指导书写:歇(媒体演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儿子的呢?我们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1-―6小节,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三个妈妈谈论自己儿子时不同的心情。
2.小组分角色读――评议――集体读
3.小结,过渡:一个妈妈为自己儿子的聪明伶俐又有力气而感到自豪;另一个(出示)妈妈也在为自己儿子有一副美妙的嗓音而骄傲。
只有第三个妈妈平平淡淡地介绍了自己的儿子。
4.此句)
5.这桶水究竟有多重呢?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七节,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哪句话写出了
这桶水很重。
正在妈妈们最累的时候,迎面跑来三个孩子,看到妈妈这么吃力地拎着水,他们是怎么表现的呢?轻声朗读课文8――13小节
6.引读:现在请你用课文里的语句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7.边师生小结,边媒体出示
8.当三个妈妈问跟在他们身后的老爷爷:“看见了吧,这就是我们的儿子,怎么样?”时,
老爷爷是怎么说的呢?
9.出示末节,师读前半部分:“哦?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在哪里啊?”老爷爷说的话是什
么意思?
10.到底有没有看到这三个孩子?那明明是三个孩子,为什么他说只有一个呢?再读课文。
11.老爷爷会对这三个妈妈说些什么?(回屏)看看他们的表现,想想怎么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
老爷爷对第一、第二个妈妈说:“”然后,他
又笑着对第三个妈妈说:“
12.总结全文
五.课外拓展,创作表演(课后交流)
妈妈们回到家里,会对自己的儿子怎么说?怎么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同桌任意选择一对母子来演一演?
附板书:
只有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伶俐、有力气只顾翻跟头不像儿子
第二个儿子嗓子好、会唱歌只顾唱歌不像儿子
第三个儿子没什么特别接过了水桶真正的儿子
《只有一个儿子》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
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
1、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本课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
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
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学生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进行了升华。
4、“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
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