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往事依依》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二、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三、解题
依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四、字词积累
漪(yī)淼(miǎo)徜徉(chángyáng)
骚(sāo)郁(yù)慷慨(kāngkǎi)
凝(níng)镌(juān)谆谆(zhūn)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五、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划分文本层次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
2、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⑵读《千家诗》;
⑶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⑷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
3、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六、文本研读
1、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3、文章中直接表达“依依”之情的语句是什么?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4、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读来却耐人寻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提示: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手法、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①第一段:“年华似流水”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年华比喻成流水,展现出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不舍,时光流逝,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向往。

②第二段:“凝视”与“徜徉”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我带来生活的乐趣;“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的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水的广阔,描绘出了一副美丽的图画。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读书带给我的益处;“编织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看不上眼”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千家诗》的魅力。

③第四段:引用的春夏秋冬的诗词,很美,“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

”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文章的美感。

④文章第5段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读诗的状态最能打动我的心,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着”的动作描写很深刻,激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代课的国
文老师教现代文时,自己进入角色,写到了他情满双眸,注满情思的眼睛,让同学们受到了震撼与感染。

这样写也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童年生活可以写的往事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
(提示:作者回忆的几件事都与什么有关?)
都与读书(画)有关。

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给了她广阔的天地,给与作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才使得于老师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让作者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堂小结】
本文于漪老师回忆了她初中时代的几件往事,回顾了自己对文学的用心,抒写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热爱文学。

【拓展延伸】
读了于漪老师读书学习的往事,请谈一谈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得到了哪些的启发?
学习语文要有兴趣、有热情、有情怀;要有计划,认认真真多读好书。

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一些好书,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大家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明天的辉煌!
【作业布置】
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所介绍的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的缕缕情思。

请你试着写一段与读书有关的往事,表达自己的情思。

300字左右。

示例: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儿。

到了别人家里,我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墙壁上的报纸。

那些报纸,是大人贴在墙上做装饰用的,不至于到处露着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我的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这份文件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往事依依》的教案,主要围绕于漪老师回忆自己少年时代与文学结缘的几件往事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并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

以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提炼:
教学目标:
朗读与概述:朗读课文,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语言品味: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文学意义: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文章深层含义。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形成系统认知。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出对《往事依依》的学习。

作者简介:介绍于漪老师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增进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解题与字词积累:解释题目“依依”的含义,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划分文本层次,完成表格,概述作者回忆的往事及感受。

文本研读:深入分析文章,探讨引用诗句的次序、国文老师的影响、直接表达“依依”之情的语句等。

赏析与讨论:从语言、描绘、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文章,讨论作者如何做到平淡中见深意。

拓展延伸: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启发。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主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段与读书有关的往事,表达自己的情思。

关键细节:
往事概述:作者回忆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这些往事都与读书紧密相关。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优美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情感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师影响:两位国文老师通过入情入理的讲课,激发了作者对诗词和新文学的兴趣,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启示:
文学作品是心灵的滋养品,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文学的魅力。

作业示例:
示例内容展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痴迷和享受,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往事依依》这篇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语言特色,同时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