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侯霁桐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期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重大变革、整个利益格局在逐步调动中、社会的各个阶层阶级有了明显变动、人们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变化,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时期,又是矛盾激增的时期,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课题。
我国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之处是对其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创新,根据国情和政治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质的社会管理模式。
文章从分析社会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基本理论基础入手,研究重点倾向于我国社会管理的现阶段情况,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管理的特点和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让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治理;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地特征。
发展是振兴中华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更重要的社会表现在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
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原来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现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和改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综合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新要突出对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飞跃,把政府管制的思想变换为治理,以善治为最终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大环境越来越复杂,现代社会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创新社会管理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重要之本,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社会和政府转变的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也是加快民生改善的紧急使命,创新社会管理更是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唯一途径,有助于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管理
(一)加大政府的对社会基础建设的公共财政支出,快速改善公共财政体制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支出比例一直不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公共财政的保障。
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想要到达社会主义高度发达时期,一定要解决社会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力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待遇,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二)建立健全的法制,依法治理
从改革开放走到现在,我国政府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我国社会关系日益深化,迫使公共管理方面出台相关法律和文件。
对民众来说,法律是衡量政府实行行政尺度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不够完善或有政治偏向,政府与老百姓的矛盾就会一触即发。
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不越权行政是建立服务性的政府的保障。
(三)建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后社会的应对能力
近几年我国的非典、地震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曾多次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多程度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灾后社会的稳定。
可见,应急预案体系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员是政府的形象代表,其素质的高低,影响政府行政能力的水平和社会的公信度,而服务型政府需要思想高尚、精明能干的政府人员。
要在公务员考试制度应适当增加思想道德测评,从选拔注重思想;定期组织队伍的技能培训和基层锻炼机会,从实践中升华公务员的价值观;建立严密的监察机构,对贪污腐败、思想不端正、不为人民着想的一律严惩。
二、实现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
党、政府、社会、公众在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中都担任着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因而四个主体都有独特之处。
(一)党委领导
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四个主体中,党永远是保持最高地位和最高领导权。
很多时候党的决策都是通过政府来执行的,所以党要加强的是针对于政府的领导,把握住对社会重大矛盾治理的认真态度,在完善社会管理法制的过程中传达党的意志品质,安排政府一切的行政工作,时时刻刻履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政府负责
政府,要时刻为社会着想,担负起责任。
创新社会管理主旨中政府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自身的公共治理理念需要向全社会传播,告知民众和社会组织,政府不是一刀切,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让政府看清了自己行政能力的真正范围,抓起主要管理的问题,不要越位行使权力,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社会协同
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渐渐成长。
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都是社会协同的根基。
要想创新社会管理就要不断提高各个组织的素质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不但需要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划,还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这样加强了政府通过社会各个组织机构来完成自身的任务。
(四)公众参与
群众亲身经历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管理活动,这就是公众参与。
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是对社会管理创新最好的评价标准,创新社会管理的治理对象包括社会公众,这使得老百姓也拥有公共治理的责任和义务。
很多实例都反映了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例如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参与政策的制定、通过信访反映民生问题等等。
治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主观意志作用于现实社会,完善和改进的一类过程。
管物也好管人也罢,都是为了增加人们的社会幸福感。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基于现阶段经济发展为参照物,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基本理论基础为研究前提;通过全方位的剖析我国社会管理的成因,让社会基础的各方面矛盾得以认识;明确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问题的所在之处,使的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了解当下社会管理所发展的过程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建立了党、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再结合之前提到的公共治理理论,使整个社会自下而上的建立一种社会契约,在这种契约之上的社会管理创新是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侯霁桐(1989- ),男,满族,辽宁辽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在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