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吴忠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据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这一举措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干脆限制B.扩大了诸侯国的区域
C.推动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沟通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东厢房B.西厢房C.南房 D.北房
3.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所立《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对于“书同文字”的相识正确的是
A.将文字由隶书、籀文统一为小篆B.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D.不利于各地文化的快速发展
4.汉武帝逝世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尚书台(内朝)的工作,在废除昌邑王刘贺的皇位过程中,霍光是核心决策者,但领衔上奏太后时,却把丞相张敞放在第一位。

这反映出当时
A.丞相照旧独揽大权B.尚书台是最高行政机构
C.霍光推卸叛君责任D.尚书台的职权显著增大
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谋而合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缘由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都把才德详细化,难以操作 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果
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

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

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这一变更
A.强化了中心政府的统治B.促使官僚政治起先形成
C.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
7.如何评断前朝是中国历代开创之君必需面对的问题,这对确立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重建皇权至关重要。

康熙对明朝政治得失的评断与当时士人的反思相比较,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后者却欲重返“三代(夏商周)之治”。

这反映出
A.康熙重视总结前朝的阅历教训 B.明朝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C.清朝时康熙与士人冲突突出 D.康熙强调加强君主专制
8.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9.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合理的是
A.汉代治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B.魏晋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魏晋到隋四川经济发展滞后D.唐朝长江流域得以较快开发
10.白居易曾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

”材料表明
A.两税法变更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D.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两汉时期北方102人南方27人
唐代北方5人南方25人
11.下表为两汉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及唐代书院的地理分布表,由此可以得出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结果 B.两汉时期更重视私学教化
C.经济文化变动具有一样性 D.古代私学教化呈衰落趋势
12.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干脆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深厚的政治财政色调,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材料中的“它”
A.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 D.产品全部供政府运用
13.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素纱襌衣图三水排图四五铢钱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超群工艺
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超群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浇灌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14.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聚永无缺”。

依据史实推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头可能是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5.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夫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6.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觉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

绮的组织结构在汉代普遍存在,其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特别相像,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

这说明
A.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 B.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亲密沟通
C.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 D.经济沟通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17.“城市”一词是近代才运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

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

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别 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严格 D.经济功能在不断减弱
18.宋代消防机制健全。

宋初城市管理照旧沿用里坊制(后被街巷制取代),每坊巷460米左右设一巡捕屋,有巡捕五人,负责夜间治安和消防工作,并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值班,各种消防器具齐全。

一旦有民宅失火……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

最能反映上述史实中因果关系的是
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管理功能的增加
B.市坊制被打破导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C.国家消防机制导致宋初中心集权加强
D.军事化管理导致市民自救实力减弱
1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宝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20.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闭关锁国”政策的精确含义是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严格限制与英国的交往
21.韩非主见“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明显他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
A.希望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 B.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见
C.礼要符合“人主”(君主)的须要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22.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后来,“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行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行食。

”出现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
A.长期和平使社会消耗削减B.地方王国问题的解决
C.匈奴威逼问题的解决 D.汉初实行养精蓄锐政策
23.张汤是汉武帝时实行严刑峻法的重要人物。

司马迁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入《史记·酷吏列传》。

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其后”,将其独立列入《汉书·张汤传》。

这一变更反映出
A.东汉执政理念存在去法家化倾向 B.评价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C.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 D.东汉政治环境比西汉更加恶劣
2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敬重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
明在中国佛教
A.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了人类设立君主的原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以下主见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A.废除君主制度B.君臣共治天下
C.实行君主立宪D.提倡公允法治
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主见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27.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研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自是书籍刊印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材料认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
A.对学者藏书和诵读产生了消极影响
B.极大地拓展了古籍善本的传播途径
C.学者因书籍易得而不重视珍藏校对
D.免除了学者的传录之艰和诵读困苦
28.唐代张旭的书法字形变更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概不断,不易分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此书法属
A.草书 B.楷书 C.隶书 D.行书
29.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的两百个故事中,超过三分之一取材于商人,《喻世明言》中引用了“一品官,二品贾”的新谚语,《二刻拍案惊异》中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的记载。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选官制度僵化B.社会崇富氛围深厚
C.小说成为主流文化D.重义轻利思想盛行
30.元朝后期画家倪瓒创作了《秋林野兴图》,画中孤松挺立,树下一茅亭,亭内一高士,对河独坐,另有一童侍其侧,一派肃穆沉静,犹然是他自身的写照。

此后,他的画里面很少再有人物出现,经常以寒山、冷水、枯木、空亭作画,他在孤独里得到了顿悟。

这反映了
A. 汉族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内心倾向
B. 绘画忠实地再现事物全貌
C. 文人通过绘画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D. 艺术作品市场化趋势凸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 55 分)
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肯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肯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探讨》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特别坚韧。

小农经济这种坚韧的再朝气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提倡、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殊“照看”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
支撑。

正是高度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限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特别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2分)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坚韧的缘由。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缘由。

(6分)
32.(17分)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

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

在县城下面,有很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

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阔地区接着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

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很多闻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别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

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更。

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

城市和商业进一步旺盛,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

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

(6分)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化,一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的演进,二是从外界汲取接受。

文化发展,就似乎一条河流,自源头一路往下滚流,沿途条条小水流前来汇合,然后成为滔滔滚滚的大江。

提取材料的信息,从儒家思想演化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学问加以论证。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

张岱年教授曾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探讨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除利害’的最高宗旨。

”墨子独创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如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洁,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

墨子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

在墨子看来,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见“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

如出行造车方面,只要能“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即可。

他的造物思想不是针对某个详细器物或者事务,而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协作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

特殊重要的是,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

——摘编自王凯、唐亚华《工匠精神的境界——从鲁班、墨子、庄子谈起》(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

(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墨子工匠精神的影响。

(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31.(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2分,没有增速较缓只得1分)
缘由:新航路开拓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难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2分)而小农经济下的农夫具有生产主动性,当简洁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2分)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2分)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夫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每点2分,总分6分)
32.(1)表现:出现很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中心南移。

(每点2分,总分6分)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更;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每点2分,答3点即得6分)
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每点2分,答3点即得5分)
33.示例: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论证: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之后,以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继承儒家思想的仁、礼、德政、义利观等内容,既注意自身修养又强调社会责任,使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儒家学者也不断吸取其他派别的思想,包括法家的法治思想、阴阳五行家及黄老之学的天人感应、神权、君权、顺应天命等思想。

同时儒家也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如佛教的思辨思想,不断构建儒学体系。

综上所述,儒学在横向和纵向发展中不断完善,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4.(1)内涵:体现“兼爱”,心系万民的思想;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对技
术精益求精;注意技术好用性,关注技术传承;主见节用,反对奢侈。

(每点1分,答4点即得4分)
(2)影响:推动手工业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探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每点2分,总分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