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统专业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没有参与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教师仅从理论上,无法领会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的本质,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衔接前导课,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能依书执教,从理论到理论,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二、专业历史与发展
1、缘起:为适应社会需要和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 1992年10月北京大学率
先将“图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之后多所高校纷纷改名。到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改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后全国几乎没有图书
情报学系这个名称了。
2、发展历程: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查报告
一、专业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已形成许多独立学科,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它们从多角度、不同侧面研究和解决信息流的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专业基本个企业涵盖了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让学生对设计一个合适企业应用的系统有了很好的大局观和统筹观念。
应对建议: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学科的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信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使得在最后的工作岗位竞争中出现劣势,所以,个人建议在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让学生自身定位,结合自身特长,明确发展方向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一技之长,并能够全面学习,培养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
应对建议:建立信管专业实验室,安装各种开发工具以及SQL Server等数据库系统、财务系统、MIS/ERP/DS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多种软件,能安排专业课程的实验并满足学生自由上机所需,并大力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教学等。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培养信息管理高层次人才
21世纪知识信息管理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知识信息管理的基本功扎实,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和前瞻能力;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高层次知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魅力,能将具有不同人格和作风的“精英”吸引和团结在自己身旁,凝聚那些愿意追随自己的“追随者”。
录》,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
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
3、现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地方学校也开始大力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面向21世纪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通用型人才,并加强素质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新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重。相对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主要课程等也充分说明了专业的交叉特性和生命力,但其专业自身建设尚未成熟,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专业定位各有偏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等方面,而且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等问题。近年来,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业建设研讨会议、各种学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都从不同层面对该专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阶段,迫切需要进行广泛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把握并有效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切实推动信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院校背景看,国内各院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不够规范
有的高校认为,该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获管理学学士,应当多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但是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有的高校认为该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由于各学校对该专业的归属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其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因此明确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也是专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各有侧重,分别偏向计算机、经济管理、图书情报、财务会计等方向,知识结构不够协调,课程整合性不好,实践环节薄弱。
三、专业问题分析
在信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兴热门专业是其优势,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下是对信管专业的一些存在的问题阐述:
1、专业定位不够清晰
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觉得比较茫然,有的认为该专业是偏向计算机领域,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解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属手经济与管理领域,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解为管理专业。认识不统一,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因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应对建议: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看,现有的课程体系只是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积,而没有达到融合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教学中抓住本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参考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设置,前期的学习一基础为主,后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选择学习硬件或者是软件的方向进行学习,信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主攻计算机设计或者是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统专业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没有参与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教师仅从理论上,无法领会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的本质,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衔接前导课,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能依书执教,从理论到理论,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二、专业历史与发展
1、缘起:为适应社会需要和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 1992年10月北京大学率
先将“图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之后多所高校纷纷改名。到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改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后全国几乎没有图书
情报学系这个名称了。
2、发展历程: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查报告
一、专业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已形成许多独立学科,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它们从多角度、不同侧面研究和解决信息流的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专业基本个企业涵盖了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让学生对设计一个合适企业应用的系统有了很好的大局观和统筹观念。
应对建议: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学科的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信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使得在最后的工作岗位竞争中出现劣势,所以,个人建议在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让学生自身定位,结合自身特长,明确发展方向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一技之长,并能够全面学习,培养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
应对建议:建立信管专业实验室,安装各种开发工具以及SQL Server等数据库系统、财务系统、MIS/ERP/DS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多种软件,能安排专业课程的实验并满足学生自由上机所需,并大力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教学等。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培养信息管理高层次人才
21世纪知识信息管理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知识信息管理的基本功扎实,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和前瞻能力;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高层次知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魅力,能将具有不同人格和作风的“精英”吸引和团结在自己身旁,凝聚那些愿意追随自己的“追随者”。
录》,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
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
3、现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地方学校也开始大力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面向21世纪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通用型人才,并加强素质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新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重。相对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主要课程等也充分说明了专业的交叉特性和生命力,但其专业自身建设尚未成熟,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专业定位各有偏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等方面,而且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等问题。近年来,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业建设研讨会议、各种学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都从不同层面对该专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阶段,迫切需要进行广泛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把握并有效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切实推动信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院校背景看,国内各院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不够规范
有的高校认为,该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获管理学学士,应当多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但是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有的高校认为该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由于各学校对该专业的归属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其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因此明确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也是专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各有侧重,分别偏向计算机、经济管理、图书情报、财务会计等方向,知识结构不够协调,课程整合性不好,实践环节薄弱。
三、专业问题分析
在信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兴热门专业是其优势,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下是对信管专业的一些存在的问题阐述:
1、专业定位不够清晰
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觉得比较茫然,有的认为该专业是偏向计算机领域,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解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属手经济与管理领域,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解为管理专业。认识不统一,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因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应对建议: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看,现有的课程体系只是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积,而没有达到融合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教学中抓住本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参考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设置,前期的学习一基础为主,后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选择学习硬件或者是软件的方向进行学习,信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主攻计算机设计或者是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