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
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
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
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此病的皮疹表现就像人接触了植物荨麻(Nettle),所导致的皮肤损害相似,故称其为荨麻疹。
此病特征是:全身泛发性风团型皮肤损害,皮疹来去迅速,消退不留痕迹,自觉痒甚,可伴有全身症状和内脏损害,如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常缠绵多年不愈;发病原因:某些食物、药物、感染、花粉及其他吸入物(屋尘、动物皮屑等),以及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全身性疾病、遗传素质等也可成为荨麻诊发病的原因。
发病机理:人体内有很多刺激性物质可引起荨麻疹,我们可将这些刺激性物质统称为介质,其中组织胺便是引起本病发生的最主要介质。
该介质常常在第一型变态反应过程中所产生,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抗体lge 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这时若机体再受致敏物质的刺激,则在该细胞表面上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结果组织胺这种介质可从肥大细胞中释出并作用于皮肤血管而发生风团样损害。
介质除组织胺以外,还有5-羟色胺、乙酰胆碱、激肽、缓慢过敏物质(SRS-A)、前列腺素、纤维蛋白溶解素、补体等等,这些刺激性物质作用于机体都可导致风团型损害的形成。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或机体内存在致病因子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
荨麻疹常见病因有:①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
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
②药物,有许多可引起该病。
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
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③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
④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⑤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
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常规治疗】
抗组织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
抗组织胺药有各种副作用,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作业的工人、驾驶员等职业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抗组织胺药物的种类很多,结合病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安泰乐(羟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组织胺作用,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肾上腺素、氨茶碱能增加肥大细胞内CAMP而抑制组织胺的释放,能迅速促使急性荨麻疹或巨大荨麻疹的风团或水肿消退,尤其氨茶碱和抗组织胺药合用或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对并发哮喘或腹痛的病人尤其适用;
6-氨基乙酸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和巨大荨麻疹,阿托品或普鲁苯辛及氯丙嗪可用于胆碱能性荨麻疹。
钙剂可用于急性荨麻疹,利血平、安洛血等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
类固醇激素应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及血清性荨麻疹,对压力性荨麻疹及补体激活的荨麻疹可用少剂量。
荨麻疹并发过敏性休克更须及时应用。
【病因学】
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其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
常见的可以归纳为:
1.药物许多药物常是引起本病、青霉素、痢特灵、磺胺药类药物。
血清、疫苗等可由变态反应引起,吗啡、可待因、阿托品等药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按等引起;
2.食物以含有特殊蛋白质的鱼、虾、蟹、鸡蛋、牛奶等常见致病因素;
3.感染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与寄生虫。
虫咬症如螨、跳蚤、臭虫、肠道寄生虫、包囊虫等;
4.吸入物各种花粉、尘土等;
5.物理及化学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和机械性刺激或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而发。
6.遗传因素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
7.精神因素及内分泌的改变精神紧张、月经、绝经、妊娠等;
8.内科疾病淋巴瘤、癌肿、甲亢、风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SLE、高血脂等。
荨麻疹中药方-气虚血热
【荨麻疹症状】皮肤瘙痒起疹,时隐时发,小如麻点,大如豆粒,为扁平硬节,高出皮肤,一旦搔破,则连结成片,舌暗苔白,脉弦。
【荨麻疹治法】益气滋阴,祛风泻火
【荨麻疹方药】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炒枳壳15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炒白芍10克,牛蒡子10克,玉竹10克,荆芥3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以五剂为一个疗程。
初愈后复发,可照原方再服,忌辛辣刺激之品。
【荨麻疹按语】以黄芪益气固表,表固则邪不易入。
《本草正义》:“故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
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当归、生地、白芍、玉竹滋阴养血,使营阴内守;防风、桑叶、牛蒡子、荆芥疏散风邪,透热于外;以白藓皮、地肤子清热除湿;配枳壳理气除湿止痒;更以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荨麻疹中药方-湿困脾土
【荨麻疹症状】发疹时四肢不温,脘闷纳呆,神倦身困重,口腻,腹胀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荨麻疹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荨麻疹方药】多皮饮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干姜皮6克,大腹皮9克,白藓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川槿皮9克【用法】水煎,一日两服,忌辛辣油腻腥滋腻之品。
【荨麻疹按语】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肠胃之积滞;干姜皮取其幸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藓皮、川槿皮驱风止痒;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泻肺而清皮毛。
治疗荨麻疹的偏方
1.荨麻疹偏方-芝麻根治荨麻疹
【药方】芝麻根一把
【用法】洗净后加水煎,趁热烫洗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2.荨麻疹偏方-韭菜治荨麻疹
【药方】韭菜一把
【用法】将韭菜放在火上烤热。
涂擦患处,每日数次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3.荨麻疹偏方-艾叶酒治荨麻疹
【药方】白酒100克,生艾叶10克
【用法】上药共煎至50克左右,顿服。
每天一次,连服3天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4.荨麻疹偏方-十全大补汤加味治荨麻疹
【药方】黄芪、地肤子各30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各12克,熟地黄15克,川穹、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天一剂,早晚两次服用。
服用5剂症状减轻者,为药证相符,可继续服用,反之,则为本方所不及。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由于荨麻疹的原因各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容易治愈,有的很难治疗。
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去除病因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如果是感染引起者,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
2.避免诱发因素如寒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减少运动、出汗及情绪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减少接触的机会等。
3.抗组胺类药物是治疗各型荨麻疹最常用的药物。
大多数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后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少数患者较为顽固。
对顽固难治性荨麻疹可以增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按组胺和抗其它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10mg/d)、氮卓斯汀(4mg/d)、地氯雷他定(5mg/d)等;单独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有人报道,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增加H1拮抗剂的作用。
H2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
如果采用两种以上的抗组胺药都是H1受体拮抗剂,则应选用两者在结构上不同的药物,或一种作用强的抗组胺药物与一种作用较弱的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或一种有思睡、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与一种没有思睡作用的抗组胺药如咪唑司丁、西替利嗪等联合应用。
安他乐(安太乐)具有较强的抗组胺、抗胆碱和镇静作用,止痒效果也很好。
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
剂量因人而异.且个体差别颇大,成人始量为每次25mg,3~4次/d;
并可逐步调整到每次:50~100mg,3~4次/d。
若单独使用无效时,可考虑与其它药物合并使用。
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忧郁剂,主要用于治疗忧郁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本药也具有很强的抗H1和H2受体作用。
有文献报道作为H1拮抗剂,多塞平比苯海拉明的作用强700倍以上,比安他乐强50倍。
作为H2拮抗剂比西咪替丁强6倍,剂量为每次25mg,3次/d。
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副作用较小。
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
4.选用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从而减少组胺释放的药物。
(1)硫酸间羟异丁肾上腺素(Terbutalin sulfas):为β2-肾上腺受体促进剂,在体内能增加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剂量为每次2.5~5mg,3次/d,亦可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25~0.5mg。
(2)酮替酚(Ketotifen);每次最大剂量为1mg,3次/d。
通过增加体内cAMP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
其抑制作用较色甘酸钠强而快,并可口服。
(3)色甘酸钠(Cromoglycate):能阻断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成人每次20mg,3次/d吸入。
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并增强疗效。
(3)曲尼司特(Tranilast)100 mg,3次/d。
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5.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使用。
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炎症介质和溶酶体酶的释放;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
对荨麻疹的疗效很好,特别适用于急性寻麻疹、血清病型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
某些严重类型伴有明显全身症状的荨麻疹,如高热、皮疹广泛、腹绞痛、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心脏损害、中枢神经症状、喉部及呼吸道阻塞症状等,更应使用糖皮质激素。
由于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停药后易反跳,因此,轻型患者用一般抗组胺药物能控制者,不一定都使用此类药物。
常用药物和剂量如下:①泼尼松40~80mg/d,分3~4次口服;②曲安西龙:每日12~16mg,口服。
③地塞米松6~9mg /d,分3~4次口服;④得宝松1ml,肌肉注射,每月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制剂。
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考的松200~400mg、地塞米松5~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40~120mg 静脉滴注。
6.免疫抑制剂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喋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
7.非特异性抗过敏疗法及其它疗法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1次/d,静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每次用量0.25~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10%硫代硫酸钠10ml,1次/d,静注,自血疗法或组织疗法;组胺球蛋白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抗血纤溶芳酸0.25~
0.5g/次,3次/d,口服;0.25~0.5g/次,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6-氨基己酸,每次2g,每日3次,口服;4~6g/次加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利血平0.25mg/d,3次/d,口服,氨茶碱0.1~0.2g,3次/d,口服;转移因子1u臂内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6~10次,对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卡介菌多糖核酸1mg,肌注,隔日1次。
上述药物单独使用效果一般不理想,通常与抗组胺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效果,减少复发机会。
8.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荨麻疹因感染引起者,应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1)对寒冷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物中以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羟嗪、咪唑司丁疗效较好;可联合应用维生素E 100~200mg,3次/d、桂利嗪25mg,3次/d及H2受体拮抗剂。
阿扎他啶(Azatadine),1mg,3次/d通过抗组胺、抗胆碱、抗5-羟色胺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
还需①保护自己,避免骤冷影响;②抗组胺药物中,选用赛庚啶、多塞平、酮替芬;③通过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和冷水进行脱过敏。
(2)对日光性荨麻疹,除采用抗组胺药物羟嗪、扑尔敏外,还可:①服用氯喹125~250mg/d、羟氯喹100~200mg/d,沙利度胺25~50mg/d,②试服高氯环嗪(Homochlorcy-clinzine)30mg/d,③反复照射日光或人工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照射剂量,通过此法进行脱过敏;④涂用遮光剂;⑤避免服光敏药物与食物。
(3)对胆碱能性荨麻疹,①首选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如玻丽玛朗5mg,2次/d或10mg,睡前服用;也可应用山莨菪碱10mg,2~3次/d;②还原型谷光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具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③要适当限制强烈的运动,④通过逐渐增加水温和运动量,有可能增加耐受而达到脱敏目的,⑤有人报道使用特非拉丁和甲磺酸波尔啶(抗胆碱药物)联合应用效果很好。
9.中医分型及治疗中医对荨麻疹的分型和治则看法颇不一致,但大约可归纳下列几型。
(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
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宜泄热、利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方用清温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9.单方验方
(1)荆芥12g、防风9g、蝉脱9g、乌梅9g、五味子9g、丹参9g,每日1剂,煎水冲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参、土茯苓各15g,风热患者加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薄荷、蝉脱等。
风热夹湿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茯苓皮。
久病血虚者加四物汤或当归、黄芪等,每日1剂,煎水口服。
(3)苍耳子15g、刺猬皮9g、桑叶9g、白藓皮9g、丹皮9g、地肤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剂。
(4)茯苓皮20g、陈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姜6g煎水口服。
并按风热、风寒、胃肠湿热3型加减。
(5)麻黄9g、蝉衣9g、川连4g、生甘草3g、当归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10g、尤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10.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曲池、血海、大椎、合谷、足三里,配穴可根据部位、经络,辨证进行取穴。
(2)耳针:取脾、肺、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区穴。
(3)水针:取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肺俞等穴位,药物可选用普鲁卡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每穴0.5~lml,每周2~3次。
11.外用药物下列药物有收敛止痒作用:①复方芦甘石洗剂外涂皮疹处,②柳酚酊外涂皮疹处,⑧三黄洗剂外涂皮疹处,④地肤子、白芷、防风、川椒、透骨草各15g煎水后外洗。
是有好多方法不过我也都用过了..都不能制本!放好心态..减少药量...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