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期末重点。。。。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园林史:是一门综合科目,既是科学又是文化艺术。

内容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园林建筑、
园林植物、园林山石、园林水体等。

2.曲水流觞:
3.行宫御苑:建在都城远效、近效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的地方。

4.离宫御苑:建于远离京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5.君子比德思想:将大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

6.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

7.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
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8.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9.文人园林:士流园林经进一步发展以赏心悦目为重点,形成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
和表现隐逸的风格。

广义上不仅指文人经营或拥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10.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
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11.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多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

12.园林的四个发展阶段:
○1狩猎社会的园林:自然从属型社会
特点:认识水平不高,以宗教信仰园林空间(处于萌芽状态)为主。

○2农业社会的园林:自然顺应型社会
特点:世界各地园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园林的三个共同特点:园林为统治者、贵族、宗教者等少数人所有与享用;园林空间为封闭的,内向型;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多忽视生态与环境效益。

○3工业社会的园林:自然征服型社会
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0世纪,自然征服型(工业)社会的后果导致了地球环境极具恶化,主要表现在地球温暖化、酸雨性以及野生生物的灭绝等。

对于城市环境来讲,主要带来了三大问题,它们分别是:城市人口爆发性的增加;人类生态系的突出;人工环境领域的扩大。

可以说人类在创造便利与富裕生活社会的同时,正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园林出现了公园、都市绿化系统、田园都市等。

○4现代社会的园林
将朝人类与自然处于共生关系的自然共生型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将成为评价园林绿地的标准。

1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2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3按园林所处地域分布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4按园林的艺术风格分:规则是园林、自然是园林、混合是园林
1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发展表现为极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
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至消亡的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生成期(商、周、秦、汉,即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即公元220年-589年)
全盛期(隋、唐,即公元589-960年)
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即公元960-1736年)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即公元1736-1911年)
1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如果出简答就答横线上的,出论述就写全部的吧)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君子比德思想:将大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

(如果这个要考论述题,应该是问这三个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下面的答案要点,可以看看,大致知道意思就行。

不用背。


○1“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而丰富于春秋战国。

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法则。

孟子则总其成,将大道与人性合而为一。

他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要求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是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西方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2君子比德思想
“君子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借喻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

比喻、拟人、象征方法的运用,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这就是说,大自然山川花木鸟兽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给予山水花木鸟兽等以人格化的魅力。

把泽及万民的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自然山水,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

园林重视筑山和理水,繁育花木、鸟兽,把它们与人的道德情操逐渐结合起来。

○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流行于秦汉时期燕、齐一带。

方士们宣扬神仙不仅是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飘忽于太空,栖息于高山,而且还虚构出种种神仙境界。

神仙思想乃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融揉混杂的产物。

它刺激了早期园林艺术、浮雕、图画、造型艺术的发展。

16.全盛期的私家园林
○1背景: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交通,同时文士隐逸之风盛行。

○2各地的私家园林发展状况:
长安:私家园林集中荟萃
洛阳:私园之多不亚于长安
江南:扬州私园兴建不在少数,多以主人姓氏作为园名。

成都:杜甫浣花溪草堂
唐代风景名胜区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便是一例。

○3全盛期私家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局部的细致处理。

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

通过山水景物诱发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初见端倪。

“中隐”思想与士流园林的发展。

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境地,促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

17.文人园林产生的背景:
○1唐代文人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水平
○2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并把对人身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慨注入造园艺术中
○3代表人物有中唐的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元稹、李德裕、牛僧儒等
○4因此,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被附上了文人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

18.文人园林的特征与意义
特征:○1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
○2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3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
意义:文人参与造园,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结合。

19.唐代的别墅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且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园林
(简答题答上面,论述题答下面)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且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拥有对象:两京的贵戚、官僚;一般的文人官僚
特点:贵戚、官僚的别墅格调华丽;
一般文人官僚的别墅朴素无华、富于村野意味的情调。

长安:作为首都,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

贵族、官僚多集中在东郊一带,如公主府;一般文人官僚的别墅多集中在南郊。

洛阳:南郊一带风景优美,引水方便,别墅园林比较密集,同长安园林一样,多由达官显贵建造。

如李德裕的平泉庄。

一些经济、文化繁华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的近郊和远郊也有别墅园林的建置,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浣花溪草堂)。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李泌的衡山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白居易著有《草堂记》)
庐山草堂的总体布局:草堂建园基址选择在香炉峰的北面,遗爱寺的南面一块地段上,草堂处在山谷中,四周是自然景观。

草堂的建筑和陈设极为简朴。

堂前有一块平地,平地当中建一个平台,台的南面有方形水池。

整个草堂素雅的陈设刚好符合白居易贬官的身份和隐士的心态。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园林
此种庄园别墅多为文人官僚所经营,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
对唐代“田园诗”的长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王维的辋川别业总体以天然风景取胜
卢鸿一的松山别业
辋川别业与松山别业都蕴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0.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疏朗(园内景物数量不求其多,
园林整体性强)、雅致(栽植竹梅菊等具有象征的植物;单块特置园林用石;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景题“诗化”)、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21.《园说》分为十篇立论: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
借景。

其中相地、掇山、借景三篇最为重要,是全书的精华,关于园林方面的立论。

而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这六篇,都是就园林建筑方面立论的。

计成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构思。

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它既是我国园林艺术创造要达到的境界,也是我国古代造园原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22.园林成熟后期有代表性的大内御苑有:西苑、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紫禁城四大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御花园。

23.圆明三园景观特点:
○1以水景为主,因水而成趣。

水面大、中、小有机结合。

三园都由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作为园林骨架。

○2建筑,总计一百二十余处,其中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形式多样。

○3叠山理水,与建筑形成有机穿插嵌合。

以求多样变化的形式。

○4植物,以植物为主题而命名的景点不少于150处,约占全部景点的六分之一。

○5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

例,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不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造。

在圆明园内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

分别是安澜园,小有天园,如园,狮子林。

24.乾隆修建清漪园的原因:
○1基址离乾隆居住的圆明园很近,又介于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

三者形成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

○2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3圆明、畅春、静宜诸园大抵都是因就于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规划难免或多或少的受到以往既定格局的限制。

而翁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

25.对比江南、北方、岭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这三大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1江南私家园林
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用的石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完全叠石而成。

植物:以落叶树为主
建筑: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园内有各种各样的空间。

○2北方私家园林
叠山:假山的规模比较小,但叠山技法深受江南影响,风格却显示出幽燕沉雄气度植物:观赏树种比江南少
建筑: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内空间划分比较少
○3岭南私家园林
叠山:带用“塑石”的技法。

植物:院内观赏植物品种繁多(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宜人,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
建筑:比重大,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

26.兰亭园艮岳拙政园留园画图,并写出各个园子的特点。

(四选二,必考题)
○1兰亭园
特点:自然造景,建筑布局较为规整,历史文化景观。

1.大门
2.鹅池亭
3.鹅池
4.流觞曲水
5.流觞
6.兰亭碑亭
7.御碑亭
8.王右军祠
○2艮岳全貌与布局: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山体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水体,水面为主山万岁山,是先筑土、后加石料堆叠而成的大型土石山;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

造园艺术的成就: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筑山:模拟凤凰山,更重要的在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

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

理水:形成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参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

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培,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

建筑: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就园林总体而言从属于自然景观。

总结: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

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

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

理水:形成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参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

全貌与布局: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
○3拙政园
特点:
布局上,拙政园建园初期布局浑然一体,后来一分为三:东部开阔疏朗,尚有田园风光;中部为园林重点,远香堂为园林中心,建筑与环境和谐;西部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曲径通幽;
风格上(1)以散文艺术手法构园,景观跌宕起伏,高潮不断;
(2)园林空间大小相间,收放有致;
(3)全园水体丰富多样,建筑环绕水体,风景各异,宛若江浙民居;
(4)采用长廊串景、隔景;
(5)植物丛植、孤植为主,多为乡土品种;钓台处处布设,尽显灌园育蔬及垂钓生活情趣。

(6)景题丰富,意境高远,多出自文征明手笔;
○4留园
景观布局:园林紧邻于宅邸之后,分为西、中、东三区。

其间由曲桥相连。

三区各有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以建筑取胜,东区和中区是全园的精华。

特点:1.丰富的石景。

2.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27.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
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

28.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特点:
○1园林的形式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

宫殿位于放射状道路的焦点上,宫苑中延伸数千米的中轴线,强烈地表现出惟我独尊、皇权浩荡的思想。

○2构图中,府邸总是中心,起着统率的作用,通常建在地形的最高处。

花园在规模、尺度和形式上都服从于建筑。

○3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专制政体中的等级制度。

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加以重点装
饰,形成全园的视觉中心。

最美的花坛、雕像、泉池等都集中布置在中轴上。

○4园林环境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

追求空间的无限性,表现广袤旷远,具有外向性等,是园林规模与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

○5法国式园林又是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来建造的,需要很大的场地,并要求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整体上平缓而舒展,有利于中轴两侧形成对称的效果。

○6在水景创作方面,采用法国平原上常见的湖泊、河流形式,以形成镜面似的水景效果,主要展现静态水景,除了形色各异的喷泉外,动水较少,只在缓坡上做一些跌水景观。

○7植物种植,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能明显体现出季节变化。

常见的树种有椴树、欧洲七叶树、山毛榉、鹅耳枥等,一般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

○8府邸近旁的刺绣花坛是法国园林的独创之一。

创造出以花卉为主的大型刺绣花坛,以追求鲜艳、明快、富丽的效果。

○9在园内道路上,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品装饰设在路边或交叉口。

29.波斯伊斯兰园林的特点:
○1特殊的引水灌溉系统形成园林的一个特点,类似新疆的坎儿井
○2各种水景:盘式涌泉,几乎是一滴滴跌落在小水池之间,以狭长的明渠连接,坡度很小,偶有小水花
○3从布局方面来看:伊斯兰园林因面积较小而显得比较封闭,典型的布局方式便是以十字形抬高的园路,将庭院分割成四块。

○4装饰方面:彩色陶瓷马赛克的运用非常广泛
30.西班牙伊斯兰园林的特点:
○1借鉴罗马庄园中结构、材料及做法,如把庄园建在山坡上,将斜坡辟成一系列的台地,围译稿墙,形成封闭的空间。

○2布置交叉或平行的运河、水渠等,以水体来分割园林空间,运河中还有喷泉
○3笔直道路尽头常常设置亭或其他建筑,有时在墙上开有装饰性的漏窗
○4道路常用有色的小石子或马赛克铺装,组成漂亮的装饰图形
○5园中也常用黄杨、月桂、桃金娘等修剪成绿篱,用以分割园林形式的几个局部。

31.意大利园林特征—布局
○1意大利庄园布局一般采取中轴对称、均衡稳定、主次分明、变化统一、比例协调、尺度适宜的构图方式,反映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2台地园的平面一般是严整对称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园的横轴上,或在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庭园轴线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有时分主次轴,甚至也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或平行、或呈放射状
○3台地园的设计将立面与平面结合考虑,一般愈接近城市,坡度愈缓,台层少,高差小;距离城市愈远,坡度愈大,台层多,高差较大
○4庄园内的主体建筑—府邸
设在庄园最高处---控制全园,显示权贵
设在中间台地上---出入方便,给人亲切感
设在庄园最底层---面积较大,地形较平缓的庄园
32.中世纪西欧园林的特征
○1实用性为主,装饰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
○2迷园是这一时期比较流行的园林局部○3用低矮绿篱组成图案的花坛---开放型结园。

如果在
空隙中种植花卉,则叫作封闭型结园。

○4建造猎园
33.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与中式园林的区别。

○1中国风景式园林:源于自然,表现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概括,把人的情感与自然美景结合体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2英国风景式园林: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是自然风光的再现,但却少有诗情画意和高于自然的意境;追求广阔和自然风景构图,较少表现风景的象征性,而注重从自然要素直接产生的情感。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