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法学院神师爆红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法学院神师爆红网络作者: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5年第03期
2015年1月17日,一道南开大学法学院的神题爆红网络。
这道题出现在南开大学法学院2014级DJM(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第二学期《民事诉讼法》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上,为试卷第一题。
题目给出了四位老师的照片,让学生辨认任课教师,并说明本题答对不得分,答错或不答扣41分,也就是会不及格。
这道试题被考生拍下来后发到了各种社交媒体上,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转发。
此神题走红后获得了南开大学官方微博的肯定:“期末考试换种玩法,这道题你会吗?”网友表示,出题老师很“机智”,“逃课学生没救了”“代点名的同学全哭了”。
但有的网友认为“认错老师照片不及格”会不会太严厉。
对此,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称,参与这场考试的考生,均为在职法律硕士,出题老师出于善意提醒的目的“娱乐了—把”,答错的学生并不会因此扣分。
多维解读南开神题其实很“世俗”
如果出这道题的目的是善意地提醒学生不要缺勤,那么可以说这道神题其实并不神,甚至是缺乏创意的。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似乎都很看重考勤这一关,各色点名神题或者神器纷纷粉墨登场。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确令人揪心,而研究生也没能幸免。
首先,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在职研究生群体。
应该说在职研究生的“功利性”很明显,迫于压力要镀金型的企业管理人员、劳动力市场上想跳槽的“观望族”、想通过研修班获取更多资源的职场成功人士、希望获得一技之长的实用派学员等都囊括其中。
在职研究生大多很“水”。
老师们往往应付了事,学生们也只是学个大概。
而在考试时,老师们往往又过于仁慈,大手一挥,通通放行,毕竟这些学员都是拿着真金白银来的。
然而对于在职研究生们,大学应尽早收起那些滥施的仁慈,在职人员不是不可以读硕士,但对其学术要求绝对不能“打折”。
对其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考核绝对不能“走过场”,也不能娱乐化。
同时还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杜绝花钱买块敲门砖的现象,从而确保培养出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
南开神题中的幽默警示
尽管出题老师的初衷只是善意提醒学生不要缺勤,不会因学生认错老师而扣分,但是该神题也反映了学生经常缺课、老师与学生见面少的尴尬现实。
学生不识老师真面目,老师又何尝认识自己的学生呢?师生不互动、不交流,学生如何完成研究生学业,戴上硕士帽、博士帽呢?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娱乐一把”所能解决的。
这些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人数飞速攀升,但是培养质量却令人担忧。
不仅在职研究生不认识老师,就是全日制研究生也很难潜心做学问、搞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老师与学生用“剪刀”与“糨糊”写论文的事屡见不鲜。
有些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
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硕士导师“一个茶壶三十个杯”,博士教育同样也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也不理想,研究生俨然成了一块注水肉,高校为了暂缓就业压力继续扩招研究生,为了经济利益给在职人员批发研究生文凭,显然不可取。
现在,大学的房子越盖越豪华,收费越来越高,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却不断下滑。
这或许比学生不识老师真面目的笑话更值得反思。
教育部放慢扩招步伐,督促高校与科研院校改良教育生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研究生教育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华丽转身,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