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课件(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页,共14页。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 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 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 (zhànzhēng)胜利。
第九页,共14页。
读第三节,思考(sīkǎo):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要求(yāoqiú)用一两句话作答)
大败。
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轼:
鼓: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既克:已经(yǐ jing)战胜。既,副词
。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靡: 倒下。
肉食者击:鼓进军。鼓,动词,就是击鼓。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第四页,共14页。
读第一节,思考(sīkǎo):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zhè cì)战胜齐军的原 因何在。
2.面对庄公的疑惑,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第十页,共14页。
讲解: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 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 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 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 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 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zhōu dào),行动谨慎,观察仔细, 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第十一页,共14页。
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shén me)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wǒ men)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 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 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 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 ,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第六页,共14页。
读第二节,思考(sīkǎo):
1.第二段主要写什么(shén me)?(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 何(rúhé)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第七页,共14页。
讲解: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 (“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 须(bìxū)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 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 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将: 打算,准备。 请见: 请求拜见。 间:
参与(cānyù)。
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安: 有“养”的意思。
专: 独自专有。
牺牲: 指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孚: 为人所信服。
福: 动词,赐福,保佑。
第三页,共14页。
狱: 案件。
情: 实情(shíqíng)。
可以(kěyǐ):
可以凭借。
败绩: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shén me)?(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zhǔyào)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 ,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 看法。
2.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 么看法?
第五页,共14页。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 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 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 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chǔlǐ)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 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 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 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 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 佑。
第十二页,共14页。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 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zuòyòng)(“夫战,勇气也”),他慎重 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 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 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 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 第二(l(ùdnìzèhrà)n课) 时
第一页,共14页。
1 学习
(xuéxí)
2 目整体标(zhěngtǐ)感知
3 研读(yán dú)课文 4 5 课文小结
第二页,共14页。
研读(yán dú)课文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wén yì),并复述课文内容。
师: 军队。
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 称鲁国为“我”。
第十三页,14页。
课文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 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 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yìshù)成就 ,是《左传》中的名篇。
第十四页,共14页。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 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 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 (zhànzhēng)胜利。
第九页,共14页。
读第三节,思考(sīkǎo):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要求(yāoqiú)用一两句话作答)
大败。
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轼:
鼓: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既克:已经(yǐ jing)战胜。既,副词
。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靡: 倒下。
肉食者击:鼓进军。鼓,动词,就是击鼓。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第四页,共14页。
读第一节,思考(sīkǎo):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zhè cì)战胜齐军的原 因何在。
2.面对庄公的疑惑,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第十页,共14页。
讲解: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 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 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 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 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 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zhōu dào),行动谨慎,观察仔细, 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第十一页,共14页。
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shén me)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wǒ men)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 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 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 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 ,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第六页,共14页。
读第二节,思考(sīkǎo):
1.第二段主要写什么(shén me)?(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 何(rúhé)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第七页,共14页。
讲解: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 (“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 须(bìxū)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 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 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将: 打算,准备。 请见: 请求拜见。 间:
参与(cānyù)。
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安: 有“养”的意思。
专: 独自专有。
牺牲: 指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孚: 为人所信服。
福: 动词,赐福,保佑。
第三页,共14页。
狱: 案件。
情: 实情(shíqíng)。
可以(kěyǐ):
可以凭借。
败绩: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shén me)?(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zhǔyào)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 ,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 看法。
2.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 么看法?
第五页,共14页。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 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 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 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chǔlǐ)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 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 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 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 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 佑。
第十二页,共14页。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 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zuòyòng)(“夫战,勇气也”),他慎重 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 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 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 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 第二(l(ùdnìzèhrà)n课) 时
第一页,共14页。
1 学习
(xuéxí)
2 目整体标(zhěngtǐ)感知
3 研读(yán dú)课文 4 5 课文小结
第二页,共14页。
研读(yán dú)课文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wén yì),并复述课文内容。
师: 军队。
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 称鲁国为“我”。
第十三页,14页。
课文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 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 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yìshù)成就 ,是《左传》中的名篇。
第十四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