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医用化学》是护理等专业学生开设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扼要地介绍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为学习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打下基础。
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和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的俗名,能根据要求正确书写名称和结构式。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理解渗透现象、渗透压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能理解简单的结构理论,并初步认识简单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掌握各类典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和主要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会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能运用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提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理解与医药有关的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
了解合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基础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及学科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基本具备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医药、护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
通过学习医用化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学生能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等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大纲是根据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专业设置而编写的。
可供与医学有关的各专业(少学时的医学本科)等使用。
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内容用实线标示,重点内容用虚线标示,一般内容不作标示。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
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理论课/实验课为5:1
四教材:《医用化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席晓岚,1版,2009年。
《医用基础化学实验》,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胡庆红,1版,第5次印刷,2015年。
Ⅱ正文
第一章溶液
一教学目的
掌握溶液、渗透现象、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等的概念,掌握几种常用的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表示方法及计算;熟悉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三者间的换算关系及溶液的稀释。
(二)掌握渗透现象、渗透压、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了解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医用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在医学中的意义;《医用化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溶液的概念,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等。
(三)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一教学目的
熟悉酸碱质子理论,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Ka、Kb、水的离子积Kw的含义,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在水溶液中溶液pH 值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酸碱质子理论。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Ka、Kb、水的离子积Kw的含义。
(二)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在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溶液pH 值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水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计算。
第三章缓冲溶液
一教学目的
熟析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配制,了解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配制。
三教学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二)缓冲溶液:组成和作用,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四章胶体和高分子溶液(学生自学)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学生自学)
第六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教学目的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熟悉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第七章分子结构
一教学目的
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
型,sp ,sp2,sp3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熟悉sp ,sp2,sp3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二)了解氢键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和分子间力的概念三教学内容
(一)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和分子间力的概念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自学)
第九章滴定分析法(学生自学)
第十章可见分光光度法(学生自学)
第十一章链烃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教学目的
简要概述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有机物分子结构式的表示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理论(如σ键、π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及键参数)、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二)掌握有机物结构式的写法、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合物分类。
(三)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结构式的写法、反应类型和分类。
第二节烷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烷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烷烃的结构特征、系统命名法和
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烷烃的结构、命名(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常见烷基名称、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及卤代反应。
(二)掌握碳原子类型(伯、仲、叔、季碳原子),了解自由基卤代反应机理、烷烃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过度态、中间体等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烷烃的结构:单键的概念、同系列和通式、碳原子类型和同分异构现象。
(二)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三)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医药学有关的烷烃类化合物。
第三节烯烃和炔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烯烃和炔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征、系统命名法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构造异构、系统命名法和主要化学性质(亲电加成、Markownikoff 规则、与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和末端炔氢的酸性)。
(二)理解亲电加成反应机制、烯烃的顺反异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形成和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三)了解烯烃α-氢的卤代反应、聚集二烯烃的结构、有机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共轭加成及其反应机制。
三教学内容
(一)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双键、三键的概念,同分异构。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
(三)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第十二章环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环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烃的结构特征、系统命名法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脂环烃的分类、单环烷烃(烯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环烷烃稳定性的比较、单环烷烃(烯烃)的化学性质。
(学生自学)
(二)理解环烷烃、十氢化萘的结构和单环烷烃顺反异构。
(三)掌握芳香烃的分类、苯的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名;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卤代、硝化、磺化、側链自由基取代和氧化。
(四)理解苯的结构,了解烷基苯环上取代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环戊烷并氢化菲骨架、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
三教学内容
(一)脂环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自学)
(二)芳香烃:苯的结构、性质和苯的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第十三章立体异构(自学)
第十四章醇酚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醇、酚、醚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主要化学性质:醇与活泼金属Na的反应、氧化(脱氢)反应、卤代反应、脱水反应和酯化反应。
了解醇的物理性质:氢键、沸点、水溶性等,了解连二醇结构的醇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和一些在医药上常见的醇。
(二)掌握酚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弱酸性、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和与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了解酚的氧化、酯化性质及一些与医药有关的酚。
(三)了解醚的结构、分类,硫醇、硫醚的命名,掌握简单醚的命名,理解醚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盐的生成,理解硫醇的酸性和作为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在医药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二)酚的结构、命名、性质。
(三)醚、硫醇、硫醚的结构、命名、主要性质。
第十五章醛酮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醛、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醛、酮的结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共同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卤仿反应、还原反应,醛的特殊性质(与几种试剂的特征反应)。
(二)了解α-活泼氢的反应、一些与医药有关的醛和酮的结构、命名。
三教学内容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第十六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包括常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俗名)、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包括取代基对羧基酸性的影响)、酯化反应、二元酸的受热反应。
(二)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和一些与医药有关的重要的醇酸、酮酸。
理解酰基的概念,酯、酰卤、酸酐的结构、命名。
三教学内容
(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二)羧酸衍生物: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
第十七章胺和酰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含氮化合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胺的结构、分类、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胺的分类、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碱性及碱性强弱次序、酰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
(二)掌握酰胺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中性和水解);尿素的结构式和化学性质(弱碱性、水解、缩二脲生成和缩二脲反应)。
了解酰胺、脲与亚硝酸反应,了解胆碱、乙酰胆碱、新洁尔灭和磺胺等与医药有关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三教学内容
(一)胺的分类、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酰胺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尿素的主要化学性质。
第十八章取代羧酸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取代羧酸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取代羧酸的结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取代羧酸、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取代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包括取代基对羧基酸性的影响)、氧化反应、脱羧反应。
(二)了解取代羧酸、氨基酸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和一些与医药有关的重要的醇酸、酮酸、氨基酸。
理解酰基的概念,酯、酰卤、酸酐的结构、命名。
三教学内容
(一)羟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二)酮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三)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
第十九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含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结构、分类、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一些常见杂环化合物如吡咯、吡啶的化学性质: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二)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和生物碱的物理、化学性质。
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几种生物碱。
三教学内容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生物碱的定义和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十章糖类
一教学目的
通过糖类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糖类的概念、分类及命名,理解葡萄糖的开链结构Fischer投影式、环状结构的哈沃斯式和单糖的构型(D-、L-型或α-、β-型核糖、葡萄糖、果糖)。
(二)掌握单糖主要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脱水反应(颜色反应)、成苷反应和成酯反应。
(三)了解重要的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的结构(结构单元、苷键类型)及其化学性质(有无还原性、水解等)。
(四)了解重要的多糖:淀粉(遇碘变蓝)、糖元、纤维素的结构单元、苷键类型及其化学性质(有无还原性,水解)。
三教学内容
(一)糖的概念、分类及命名,单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和主要性质。
(二)重要的二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
第二十一脂类(自学)
第二十二章蛋白质、核酸(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