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铜的探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除了有红色固体生成外,还有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依据可知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O2+4KI+4HCl=2I2+4KCl+2H2O,淀粉遇I2变蓝。
③H2、CO等气体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铜的探究
课型
实验课
课时
共(1)课时完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科学探究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考中的分也值越来越大。科学探究又是初三化学学习中综合性最强,最能考察学生学科素养的题目。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初中化学新课内容,有了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希望获得新的知识或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不同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些差异,但是所有同学都喜欢化学实验,喜欢化学探究。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勇于质疑,带着一颗好奇心,带着兴趣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更能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探究大门
课堂上要让学生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5.关注课堂延伸,重视学生学习的延续性
下课后孩子们停留在电教室,久久不愿离开,问了许多后续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探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的探究
K Ca Na Mg Al Zn Fe SnPbCu
一、产生气体的探究
Mg + CuSO4+H2O SO2O2H2
猜想:气体成分可能是SO2或O2或H2。
结论:产生的气体是H2。
二、黑色固体成分探究
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
结论:反应中有铜生成。
八、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6.今后教学中还要带领学生多多进行探究,搜集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二组:取黑色固体---用蒸馏水冲洗。
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成的铜是黑色的?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逐步的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信心。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知识的完整性。
活动五:更活泼金属K Ca Na 置换金属铜的效果探究。
教师活动5
K Ca Na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太剧烈,有一定的危险。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泡是什么?黑色固体是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与已有认知发生冲突,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活动三:探究活动一,探究生成气体的成分
教师活动3
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提出猜想。
猜想:气体的成分可能是①SO2②H2③O2。
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温馨提示:①不纯的氢气燃烧有爆鸣声。②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打磨过的镁条取7—8小段,硫酸铜溶液取约占小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因此给学生播放教师录的一段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5
认真观看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K Ca N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体会从硫酸铜废液中 回收金属铜,选择适当金属的原则。
课堂小结
1.从硫酸铜废液回收铜,选择金属时,要充分考虑金属的活动性。
2. 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3. 要有好奇心,要敢于挑战、学会探究。
活动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2
教师引导:老师提供了铁钉,锌粒,镁条这三种铜前金属,请每组同学做三种金属置换铜的对比试验。
指导学生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2
认真实验,记录现象。
发现问题:镁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又大量气泡和黑色固体生成,溶液变浑浊。
锌粒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少量气泡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铁钉的反应与猜想的一样:有红色固体生成。
学习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评价设计
项 目
写进行实验验证
对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
与同学的合作交流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伴眼里的我
教师的话
我眼中的老师
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本节课构思新颖,思路清晰,能打开学生探究大门。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落实了教学目标。
提出猜想: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讨论,决定用pH试纸验证猜想。
测出所用硫酸铜废液pH大约等于4,猜想正确。
活动意图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能力。提高设计实验、组装仪器小组合作的能力,深刻体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探究活动二,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
教师活动4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学生体会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发现问题 做出猜想 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2. 体现学生思维特征,充分锻炼学生思维。变“教学”为“导学”。
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
提问:反应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追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温馨提示】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引导学生,还用镁条做实验,并将全班同学分两大组,用不同方法做对比试验。
汇总学生实验现象:均出现了红色固体。
得出结论:试验中有铜生成。
知识提升:固体的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会由于颗粒排列不规律,颜色会改变,例如细铁粉为黑色。
实验验证:
(1)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中SO2(填“有”或“无”)。
(2)用下列所示实验检验氢气和氧气:
A中观察到,证明无O2; B中观察到,证明该气体是H2。
实验反思:(1)若没有浓H2SO4对实验结论的影响是。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或“中”)。
总结: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Fe Zn Mg 三种金属相比,铁的效果最好,那么更活泼的金属K Ca Na 置换金属铜的效果怎样呢?
学生活动4
思考,提出猜想:黑色固体是CuO。
思考、讨论。
提出方法:取黑色固体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看能否溶解。
分组做对比试验:第一组:取黑色固体---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滴加稀硫酸。
三、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试验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验事实分析、推理能力,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四、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回收硫酸铜废液中的金属铜。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活动1
同学们,这是咱们实验室的硫酸铜废液。
提出问题:怎样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呢?
引申问题:你认为反应中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1
倾听、思考
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前金属,都可以将金属铜置换出来。
思考、回答:会生成红色固体。
活动意图说明:硫酸铜是孩子们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种有颜色的溶液,其大海般的蓝色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所以本节课引入就会显得很自然。
教师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有明显的爆鸣声。
师生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追问:为什么会生成氢气呢?
学生活动3
思考、讨论?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气和二氧化硫应如何检验呢?
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实验,用现象最明显的镁条实验,收集气体,验证气体成分。
根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和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的现象,得出结论:生成气体不是SO2也不是O2。
九、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一)将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思维发展特征结合起来,围绕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展开教学。
(二)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上利用微信技术,及时上传分享学生实验成果,大大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猜想与假设:依据可知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O2+4KI+4HCl=2I2+4KCl+2H2O,淀粉遇I2变蓝。
③H2、CO等气体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铜的探究
课型
实验课
课时
共(1)课时完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科学探究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考中的分也值越来越大。科学探究又是初三化学学习中综合性最强,最能考察学生学科素养的题目。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初中化学新课内容,有了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希望获得新的知识或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不同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些差异,但是所有同学都喜欢化学实验,喜欢化学探究。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勇于质疑,带着一颗好奇心,带着兴趣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不仅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更能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探究大门
课堂上要让学生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5.关注课堂延伸,重视学生学习的延续性
下课后孩子们停留在电教室,久久不愿离开,问了许多后续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探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的探究
K Ca Na Mg Al Zn Fe SnPbCu
一、产生气体的探究
Mg + CuSO4+H2O SO2O2H2
猜想:气体成分可能是SO2或O2或H2。
结论:产生的气体是H2。
二、黑色固体成分探究
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
结论:反应中有铜生成。
八、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6.今后教学中还要带领学生多多进行探究,搜集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二组:取黑色固体---用蒸馏水冲洗。
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成的铜是黑色的?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逐步的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信心。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路和知识的完整性。
活动五:更活泼金属K Ca Na 置换金属铜的效果探究。
教师活动5
K Ca Na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太剧烈,有一定的危险。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泡是什么?黑色固体是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与已有认知发生冲突,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活动三:探究活动一,探究生成气体的成分
教师活动3
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提出猜想。
猜想:气体的成分可能是①SO2②H2③O2。
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温馨提示:①不纯的氢气燃烧有爆鸣声。②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打磨过的镁条取7—8小段,硫酸铜溶液取约占小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因此给学生播放教师录的一段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5
认真观看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K Ca N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体会从硫酸铜废液中 回收金属铜,选择适当金属的原则。
课堂小结
1.从硫酸铜废液回收铜,选择金属时,要充分考虑金属的活动性。
2. 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3. 要有好奇心,要敢于挑战、学会探究。
活动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2
教师引导:老师提供了铁钉,锌粒,镁条这三种铜前金属,请每组同学做三种金属置换铜的对比试验。
指导学生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2
认真实验,记录现象。
发现问题:镁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又大量气泡和黑色固体生成,溶液变浑浊。
锌粒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有少量气泡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铁钉的反应与猜想的一样:有红色固体生成。
学习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评价设计
项 目
写进行实验验证
对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
与同学的合作交流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伴眼里的我
教师的话
我眼中的老师
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本节课构思新颖,思路清晰,能打开学生探究大门。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落实了教学目标。
提出猜想: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讨论,决定用pH试纸验证猜想。
测出所用硫酸铜废液pH大约等于4,猜想正确。
活动意图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能力。提高设计实验、组装仪器小组合作的能力,深刻体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探究活动二,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
教师活动4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学生体会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发现问题 做出猜想 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2. 体现学生思维特征,充分锻炼学生思维。变“教学”为“导学”。
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
提问:反应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追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温馨提示】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引导学生,还用镁条做实验,并将全班同学分两大组,用不同方法做对比试验。
汇总学生实验现象:均出现了红色固体。
得出结论:试验中有铜生成。
知识提升:固体的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会由于颗粒排列不规律,颜色会改变,例如细铁粉为黑色。
实验验证:
(1)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中SO2(填“有”或“无”)。
(2)用下列所示实验检验氢气和氧气:
A中观察到,证明无O2; B中观察到,证明该气体是H2。
实验反思:(1)若没有浓H2SO4对实验结论的影响是。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或“中”)。
总结: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Fe Zn Mg 三种金属相比,铁的效果最好,那么更活泼的金属K Ca Na 置换金属铜的效果怎样呢?
学生活动4
思考,提出猜想:黑色固体是CuO。
思考、讨论。
提出方法:取黑色固体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看能否溶解。
分组做对比试验:第一组:取黑色固体---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滴加稀硫酸。
三、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试验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验事实分析、推理能力,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四、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回收硫酸铜废液中的金属铜。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活动1
同学们,这是咱们实验室的硫酸铜废液。
提出问题:怎样从硫酸铜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呢?
引申问题:你认为反应中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1
倾听、思考
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前金属,都可以将金属铜置换出来。
思考、回答:会生成红色固体。
活动意图说明:硫酸铜是孩子们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种有颜色的溶液,其大海般的蓝色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所以本节课引入就会显得很自然。
教师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有明显的爆鸣声。
师生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追问:为什么会生成氢气呢?
学生活动3
思考、讨论?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气和二氧化硫应如何检验呢?
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实验,用现象最明显的镁条实验,收集气体,验证气体成分。
根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和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的现象,得出结论:生成气体不是SO2也不是O2。
九、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一)将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思维发展特征结合起来,围绕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展开教学。
(二)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上利用微信技术,及时上传分享学生实验成果,大大提高学生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