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安庆市慧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安庆市慧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
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
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
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
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
为关键。
简单地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
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广泛的运用,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选自《国际先导报》2013年7 月5日,有删节)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B. “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的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商业资本价值。
C. “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D. “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C. “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D. 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①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
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
...、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
子少题致仕
..,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②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②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4、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B.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C.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大臣担任,宋以后改由宦官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有时朝廷还会根据各文臣武将的生前事迹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是为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概,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
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
考中进士后,因才干突出,得到皇帝的赏赐。
B.赵概在洪州任上,解除了章江的水患,果断地处理了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的属官郑陶、饶奭,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
C.赵概对朝廷忠耿尽职,即使退居在家,一改一些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的做法,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连一向对他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
(5分)
⑵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杜甫晚年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8.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9.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王安石逸事林语堂
①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去。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
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②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③胖太太大感意外。
她说:“我不相信。
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
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④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
⑤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⑥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
⑦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
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⑧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丝,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⑨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
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
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
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⑩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⑾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
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
⑿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
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
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
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
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
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
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
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
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他对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2)王安石的“怪”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简要概述。
(6分)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
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6分)
(4) 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即然。
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
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根基。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新征程的困难与挑战,我们怀揣中国梦,一路前行。
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往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与几十名特种兵,将执行登舰检查、对抗海盗火力、保护过往船舶与人员安全等任务。
B.季羡林的晚年,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富于思考,写下了如《病榻杂记》这样的佳作,这正是“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D.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适应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
,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①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②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③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④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⑤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⑥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A.①③②⑥⑤④B.⑤①③②⑥④ C.①④⑤③②⑥ D.⑤④①③②⑥
15.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①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____②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③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④____。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⑤____。
16.2015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6分)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3分)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
(不超过40字)(3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 B.B 答非所问。
表述的是“所有数据的汇拢”(即“大数据”)取代“传统的随机抽样”
后的意义,并未涉及“危险”或“灾难”。
2.D D.无中生有。
“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的原因是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
而非“收集者不负责任”。
3.c. c项曲解文意。
根据第六段内容,原文所说的“在稻草堆中找一根针”是从“大数据”中筛选人们所需要信息的比喻,意思是,从大量信息中找到人们需要的极小比重的信息,而选项表述为对使用者的要求。
4.(3分)D(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
5.(3分)B.(“唐时由大臣担任,宋以后改由宦官担任”错,应为“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⒍(3分)B(“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是升任直集贤院后的事,而非洪州任上。
)
7.⑴(5分)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
(“定语后置”1分,“徇”1分,"因"1分,大意2分)
⑵(5分)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谕”1分,“黜”1分,“宾语前置”1分,大意2分)
附古文翻译: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
中进士,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在殿中奏事,(因才干突出)仁宗当面奖赐他金银锦帛。
赵概从京城到洪州任职,洪州西南靠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
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前任郡守都不能制住他们。
洪州的归顺士兵,都是以前的强盗。
饶奭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的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士兵有怨言,(如果)不给更换好米,士兵将要生变。
”赵概没有搭理。
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以来)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
升任直集贤院。
(赵概)因举荐渑池县令张诰之失而被免职,很长时间后才被重新起用。
朝廷召赵概编修起居注。
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使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
赵概知道后,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被任命为章阁待制,欧阳修于是任知制诰。
一年多,赵概才取代欧阳修。
苏舜钦等人聚众宴饮被罢逐,赵概说:“参加宴饮的都是馆、阁的名士,(如果)全都把他们罢免,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生怨恨,这非国家之福。
”(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
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
任职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任御史中丞。
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没能任宿卫一职。
赵概被提拔为枢密使、参知政事。
几次借年老要求辞职。
熙宁初年,赵概任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任吏部尚书,这以前,由左丞升任吏部尚书,从来没有(先例)。
(后来赵概)以太子少师这一身份(或:职务)辞官回家,退居十五年,曾收集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
神宗赐诏说:“因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
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
”元丰六年去世,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
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
(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欧阳修对待赵概一向冷淡,(但)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认为他无罪,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
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
8.这两句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的情景,(2分)勾勒出一幅寂静清冷的乡村日暮图(1分)。
渲染傍晚冷清的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2分)
9.(1)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园)的怀念之情(1分),凄清的月夜流寓他乡的诗人发出了“江山非故园”的感慨,表达了对远离的故园的无比怀念与愁绪。
(2分)
(2)抒发了暮年济世渺茫(或孤老寄居他乡)的悲凉之感。
(1分)尾联用“何须”来自我安慰,孤灯照白发,哪怕灯芯结花却也冲淡不了晚年流离的凄苦悲凉之感。
(2分)
10(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可到万世而为君《(3)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1答案:
(1).B.C
(2). 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