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课堂笔记
本课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指打猎的伙伴。
二、古今异义:
古义:郊外。
今义:城市郊区。
三、一词多义:
1. 走:跑(奔向鸟林)跳跃(着地都走了)
2. 止:停止(心里无止境的恐惧也止住了)动作的停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而不知黄土山上有伏兵,狼欲止而不能,故止,而前不敢前,故止。
)。
四、重点词语:止增笑耳
五、词类活用: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愚蠢)
六、成语:画蛇添足
课堂笔记及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 便要还家:邀请。
2. 出门看火伴:打猎的伙伴。
3. 狼不敢前:上前。
4. 一狼径去:离开。
5. 主人硬烟他杀:杀掉。
6.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7. 投以骨:骨头。
8. 一狼得骨止:停下。
9. 复投之:又。
10. 驱之别院:驱逐。
11. 君还而恶之乎:为什么。
二、翻译句子: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另一匹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 投以骨。
把骨头扔过去。
4.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住了脚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它。
5. 驱之别院。
把它们赶到别的屋子里去。
6. 君还,而恶之乎?你回来反而责怪它吗?
7. 神情与往常截然异同上文中的“甚异之”的“异”含义一样。
完全不同(或大不一样)。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屠户神情变化的词语是“惧”“狼不敢前”“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8. 止增笑耳。
只给人们增添了笑料罢了!(注意“耳”的意思)结合文意,“笑”可理解为可笑,也可理解为嘲笑。
文中写到屠户“自言屠人持屠刀,翁女恶之”时神情是“瞪目直视”“变色离席”,这是对屠户的嘲笑;而当屠户杀死两只恶狼后“望其项领”时则是“顾盼自雄”,这里也含有屠户的笑。
所以说文中“笑”的意思既可理解为可笑,也可理解为屠户的笑。
(意思对即可)在文中的含
义是嘲笑;当“笑”理解为嘲笑时,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被嘲笑过呢?(没有)那当你成功或取得成绩时别人对你投来羡慕目光时你会怎么想呢?(得意洋洋)所以说不当亡羊者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当你看到别人的成功时也决不能忘记自己努力争取的成绩呀!(言之有理即可)在文中是指可笑。
(意思对即可)当人们听说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从中看出狼是十分愚蠢的动物)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示人们办事要量力而行,绝不能为贪图利益而冒无谓的风险。
)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敢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而不是采用旁人讽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意思对即可)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本文内容自创几个问题并作答好吗?(答案合理即可)
三、填空题:本课所讲故事出自《聊斋志异》,作者__________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有______篇。
(注意《狼三则》选自《聊斋志异》第四卷,也就是第3单元。
)蒲松龄清300多《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者通过描绘神狐鬼怪故事从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面貌?同学们试着写写看!(封建社会黑暗、腐朽)这种写法叫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