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〇、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1
第二节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3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
忠诚:指从业人员忠实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当非典来临时,医生、护士都不应逃跑;军人也不可临阵脱逃.履行职责时做到一切为了完成任务,不能带有私心或“以权谋私”。

审慎:指选择最佳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

重视过程和结果,仔细思考手段的利弊得失,尽可能地选择好的手段。

理性、客观,十分严谨地去权衡如何做效果才最好,尽可能地减少工作所带来的可能的危险和损失。

做事要有计划、有根据,不能有投机或侥幸的心理。

决策要有充分的研究,应准备好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以供择优选择;
勤勉:指从业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集中精力投入地做好事情,不分心,不偷懒,不三心二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细节决定成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开展工作;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

第三节职业化与职业道德
1、职业化(专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

简单地说,职业化就是一种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并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
2、职业化的核心层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中间层是职业化技能,最外层是职业行为规范。

第四节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第五节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节敬业
第七节诚信
1、从业人员讲求信用包括:择业信用、岗位责任信用、离职信用
第八节公道10
1、从业人员践行公私分明的具体要求是要有:法律意识、慎微意识、大局意识.
第九节纪律
1、从业人员践行纪律的要求是: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法规。

第十节节约
1、从业人员践行节约的具体要求是:爱护公物、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第十一节合作
1、合作的特征包括:社会性、互利性、平等性
2、从业人员践行合作的具体要求是:求同存异、互助协作、公平竞争.
第十二节奉献
1、的特征:非功利性、普遍性、可为性
1、从业人员践行奉献的具体要求是:尽职尽责、尊重集体、为人民服务。

3奉献对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意义在于:具有奉献精神,能把职业当事业来做;对工作积极主动,总会有成才的机遇;能使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

一、《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四节思维、语言和想象
第五节意识与注意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八节能力和人格(气质、性格)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一、定义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类: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知、情、意)。

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性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P295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P296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也是从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方面来分类描述的,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等)
3、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速记:观察实验、调查个案)
三、人的心理的本质
人的心理(从功能上讲)是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讲)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有思维功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也叫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观性、能动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

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思辨、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

19纪中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影响推动下产生,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和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

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认为查明了刺激和反应(S-R)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的刺激和平时的所说刺激意义有所
不同,光线对眼睛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刺激。

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都叫刺激。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速记:维可可)
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 Wertheimer)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

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反对分解心理现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学.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压抑的本能。

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观点):潜意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适应观点: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二战以后,当代心理学理论出现整合趋势。

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两大传统学派有明显分歧,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1、神经系统
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并转化成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现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

轴突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神经系统的灰色部位是树突和细胞体集中的地方,白色部位是轴突经过的地方.神经元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三种,也叫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2、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运动和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

从解剖上看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是到达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支配控制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分布在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

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与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3、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间脑、小脑、端脑(大脑)组成.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延髓)、桥脑、中脑。

从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产生对侧传导和支配状况.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脑干上的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速记:延髓是脑与脊髓相连的部分,所以叫延髓。

经过一座桥脑,到达中脑。

整个组成脑干。

)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其它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活动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

小脑的功能包括:保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即大脑.被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外层为大脑皮层(大脑皮质、大脑灰质),内部是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沟和裂为界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279题错了)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结构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

对大多数人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概念、逻辑、数学)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音乐、美术、情绪表达和识别等)占优势。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

斯佩里通过割裂脑的实验(切断胼胝体,即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
的不对称性。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患者左半球额叶损伤,右半球完好,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虽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也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和阅读,但自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二、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不考)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

三、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学说的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馈是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与生俱来不学就会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条件反射需要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

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如看见酸梅流口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条件反射。

如马戏团的动物、大白学会走迷宫、大白在斯金纳箱里按压杠杆等(共同特点是都有操作或经过训练)。

2、几个基本规律
抑制:条件反射有时会受到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条件反射正在进行的时候突然出现的强烈刺激导致的抑制叫外抑制;刺激过强或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抑制叫超限抑制;不再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导致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如废寝忘食时感觉不到饥饿),同时性主导和相继性诱导。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刺激形成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固定顺序。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一、感觉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温觉、冷觉、触觉、痛觉、压觉、振动觉.速记:温冷触痛压振动);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

速记:饥饱渴憋性便痛累和恶心。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越高。

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反比关系,感觉阈限低则感受性高,能感觉到很微弱的刺激。

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有下限和上限,下限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
4、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

d。

(共4个名称,说的是一个概念)差别阈限越小,说明差别感受性越高.
5、韦伯定律: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即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为ΔI/I=K。

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韦伯常数。

6、费希纳定律: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或者说刺激的物理强度按对数级增加时,所引起的心理强度按算术级增加.用公式表示为S=K.lgR。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常数。

因此,我们不能拿刺激的物理单位来代表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单位。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入芝兰之室,手放冷或热水、光适应、暗适应等)
对光适应:从暗处到亮处,开始光很强,后来不再刺眼。

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降低即视觉感受阈限提高的过程。

光适应一两分钟即可完成。

(柿子红质分解快合成慢)
对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见,后来慢慢看见,视觉感受性提高即视觉感受阈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需要的时间长,一般30分钟左右。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带上红色的眼镜,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如灯灭了,眼睛里还有灯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余音萦绕。

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的后像性质和刺激物性质相同;负后像的后像性质与刺激物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黑背景上的灰显得更亮,而白背景上的灰显得暗,所以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暗;彩色对比时产生补色,如红花还要绿叶配.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发生感觉对比。

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如看到红色感觉温暖;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在闪动;冰箱用白色等.
四、各种感觉
共九大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和痛觉;
1、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器官:视觉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和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特性:彩色的特性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色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彩色中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混合: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

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在色光混合中,混合后变灰的两种颜色叫互补色。

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或不能分辨颜色.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

红绿色盲者看不见红和绿,把光谱上的红绿看成不同明度的灰。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觉察不到,不经科学鉴定他自己不见得知道自己有色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他们对明度敏感,在儿童期就自然地完成了通过明度来说出颜色.色觉异常大部分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是:外祖父->妈妈—>男孩;外祖父+色盲爸爸—>女孩。

(速记:根在姥爷身上,姥爷可通过妈妈传给外孙,还可通过色盲爸爸传给外孙女。

色盲爸爸当姥爷后,他的外孙又会是色盲。

)女性色盲仅占男性的1/10。

2、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也叫声波。

人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感受性(最敏感)和耐受性比较高.老年人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年龄增长,丧失范围逐渐从高频向低频方向发展.听觉掩蔽是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是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职业性耳聋或永久性听力丧失.
器官: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组成。

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它将空气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颞上回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愈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人们不愿听的,并对造成消极影响的声音均可视为心理上的噪音.
3、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4、味觉:最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

适宜刺激是能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感受器是舌面、上鄂上面的味蕾。

5、皮肤感觉: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速记:温冷触痛压振动)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6、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7、运动觉:又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其感受器分成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8、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等感觉(速记:饥饱渴憋性便累痛和恶心)。

内脏感觉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所以又叫“黑暗”感觉。

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痛时会觉得肩胛
骨疼。

当各种内脏器官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异常或病变时才会有感觉.
9、痛觉: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痛觉没有适宜刺激。

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虽痛苦但对有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所以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难于适应。

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主要与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意志特点有关。

五、知觉概述
1、定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与感觉的区别是:感觉是单一感官活动的结果,反映物体个别属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认识物体的整体,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适应越完善和全面。

联系:知觉和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整体性是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选择性,如花瓶人脸的两可图形。

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明度、运动均有,如一个人离我无论远近我都觉得他高矮没有变化、石灰在暗处也觉得比明处的煤块亮、桔黄色的灯照射的白纸看起来还是白色等。

理解性,“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六、知觉种类:四大知觉:空间、时间、运动、错觉(时空运错)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又叫远近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方位知觉判断可以以自身或双耳为参照,利用双耳最容易判断的方位是左右。

距离知觉判断依据有三个:一是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二是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铁轨交叉)、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三是双眼线索:两眼瞳距大约为65毫米,看同一物体时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立体电影、立体摄影即利用了双眼视差原理。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借助计时器、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一年四季、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感觉器官、要估计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多少、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会引起人的行为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给人提供判断时间的信息,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包括真动;似动(动景、Φ现象),如电影、霓虹灯的动感、建筑物轮廓装饰灯的效果等;诱导运动,如月亮从云彩中钻出来;自主运动,如紧盯屏幕上的光点。

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都是视觉的错觉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337题答案错误)
4、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只要具备了相应条件,错觉一定会产生,主观努力无法克服,所有的人都是一致的,没有例外.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可能用某些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

错觉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线条方向、面积大小等。

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两个大小不同但质量相同的盒子,拿起后会觉得大的轻)、视听错觉(老师讲课的声音从扩音器传出,但仍被认为是从讲台传出)。

错觉有时会带来消极影响,如飞行员的倒飞错觉。

七、记忆及记忆过程
1、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过去的经验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等。

2、种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速记:情景+语义+形象+动作+情绪;可以联想话剧排演现场:在特定情景(布景)和语义(台词)下,人物形象(演员)的动作和情绪).语义记忆指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按意识到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影响,叫内隐记忆,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按能否陈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可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提取。

程序性记忆需要多次识记,利用时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主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按时间方式:瞬时记忆(1”)、短时记忆(1ˊ)、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容量7±2,也称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一致)。

在短时记忆里,对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声音,即听觉记忆,对非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形象。

长时记忆种类和数量的容量都是无限的。

3、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再认。

知识经验的学习和取得过程叫识记;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包括回忆(再现)和再认.回忆也叫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其的检验,并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不能回忆但重现时有熟悉感并确认接触过的过程叫再认,如学生回答选择题。

4、遗忘、规律、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