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二形象鉴赏(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案二形象鉴赏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
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答:
剖析1。
“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需要答出“窗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象征意义)。
2.文章二至五段侧重写向窗外看到的不同的现实生活图景,且二至五段
的结尾反复强调“铁纱窗"“玻璃窗"“窗子以外”等;再结合尾段“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隐隐约约”等信息。
可知,作者笔下的“窗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窗子指向具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实实在在的窗子,无形的窗子指向人的不同的精神世界,即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技法透视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设问方式
1.(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2017·北京高考)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3.(2017·天津高考)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4.(2017·山东高考)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5.请概括×××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解题思路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四入手"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散文中。
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
在阅读时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
2.从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概括。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品质等方面加以概括。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分析概括。
4.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推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物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四考虑”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4.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概括它在线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针对练习
(2017·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这些桥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
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铁路桥的特点是质朴和雄健。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体现了藏羚羊旺盛的生命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答案A
解析“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铁路的位置,铁路桥的数量、长度,重点描写了列车通过铁路桥的声响,在结构上没有总领全篇;“雄壮的基调”只限于第一段,而非全文.
2.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解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
从内容上看,画线句是在前文记叙桥隧工人爱护动物事例的基础上的描写,描绘了动物的安闲的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是工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的结果。
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生动优美具有诗意,描绘出了自然与桥梁的优美画面。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时,一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赋予桥的内涵;二是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整合桥的寓意。
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无水的桥,建这些桥是为了让动物通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关键句,如第二段中的“桥是沟通的纽带”,第七段中的“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可以得出桥的基本寓意——交通之桥;第五段中的“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可以得出桥的深层寓意——和谐之桥;第六段中的“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可以得出桥的深层寓意——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微点突破二分析形象作用
(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
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
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
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
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
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
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
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
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
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
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
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答:
部析 1.审题:“艺术效果”实则考查物象的作用,这就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结构、内容主旨、情感。
2.从结构上看:题目是“牛铃叮当”,明显地呼应题目,同时,牛铃出现在文章的多个段落中,明显地起到了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从内容主旨上看:小时候牛铃叮当,水牛是农家的命根子,农人很爱护它,水牛能发挥出巨大作用,而如今,“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身上的铃铛刻有记号,只是作为一个标识,为了点滴的利益,人们争得不可开交,淳朴、诗意的乡村不见了,虽然“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用“牛铃”来形成背景旋律,写出世间的变化,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4.从情感上看:“牛铃”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借“牛铃”来表达对农耕时代的情感,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
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技法透视
物象有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之分,其作用分析方向为三个角度:结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作用、意象作用。
如要分析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应全面考虑.
设问方式
1.(2013·浙江高考)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文章开头描写农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作者着重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5.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解题思路
分析主要物象作用“二角度”
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分析次要物象作用“三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的思考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易水不寒
卢世龙
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
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