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吴远
[内容提要]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分辨鉴别媒介信息,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媒介素养媒介批评
在人类充满了期待的21世纪,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角之一。

因为“媒介是文明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

[1]学者认为:“在21世纪,传播的用途变得更大了!不论我们是不是在职业场合,是和家人、朋友或我们所爱的人在一起,与学校、公司的同事在一起,还是与陌生人在一起,能否有效地传播都对我们所维系着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研究未来社会的变化时,“尼葛洛庞蒂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宣称,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比特’的时代,正以‘信息DNA’重建世界,媒介革命的横空出世带来的生存新定义,无限宽带创造的人类新空间,产业大变革建立的地球新秩序,虚拟现实的人性化界面,以及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等等,足以让人类豪迈地迈入‘乐观的年代’,安享曼妙绝伦的‘数字伊甸园’。

”[3]对媒介和媒介在未来将会创造的奇迹人们的期望不可谓不高。

然而媒介又将更加实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班尼特说:“谈到21世纪,人们认为这将是技术融合的时代,文字、图像、声音集成在某些设备上,可翻译,可储存,可编辑,可编程,而这些设备也模糊了电视、电脑和电话之间的区别。

”[4]信息的生活和物质的生活将通过技术和设备有机的结合起来,人类将进入一种崭新的生活状态。

大学是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生产地、存储地、使用地,又是当代知识人才、信息人才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

在大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关注媒介的良好习惯和积极性。

应该说,他们也是我国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

但是,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媒介素养的培养方面还有艰巨的任务。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无论你是否有意,媒介在你身边的活动,以及你自身参与的媒介活动,都会随时发生。

梅洛维茨形象地说:“甚至在孩子们不被允许独立穿过马路之前,电视就陪着他们穿过了地球。

”[5]媒介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媒介素养的状况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文化发展的水平相关。

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尽管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却是相同的。

即:媒介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媒介观察世界的方法;
媒介素养是一种手段,一种利用媒介认识世界的手段;
媒介素养是一种技巧,一种掌握媒介、使用媒介的技巧;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一种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念,一种批判、驾驭媒介的观念。

简单的说,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

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需要的主要后备劳动力,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

20世纪后半段以来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获取渠道都不同于以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新渠道是通过大众媒介的学习,现在更有了全球联网的互联网媒体成为获取知识、学术研究、交换信息的全新手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观念上已经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专家指出的:“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

”[6]这种有较高信息素养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对媒介的使用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技术手段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但在实际上,大学生如何面对媒介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美国学者指出:“大学的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虽然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他但是却无所不在——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

而且今天的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于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辞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

”[7]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在大众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长大的。

每一个学生在接触正规教育的同时都已经从媒体上得到了许多的信息。

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使学生们重要的活动。

社会学家提供的数字表明,在美国“平均每个孩子毕业前在教室度过11000个小时——大约比在电视机前过的时间少4000个小时。

”[8]如果再考虑到看电视以外的其它媒介行为,学生们对媒介的依赖是十分明确的。

加之我国大学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城市独生子女成为大学里最大的学生群体,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媒介的拥有(特别是个体性较强的媒体的拥有,如电脑、手机、MP3等)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用具,除了看电视因为许多学校的控制而没有在宿舍配备电视机有些困难,其他媒介的接触都十分方便。

目前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网冲浪和电子游戏又成为许多学生十分热衷的媒介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类型的人。

当我们的孩子到十二岁时他会更多地接触传媒而忽视他们的父母。

”[9]这是一个外国人担忧的话语,但放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似乎也很贴切。

请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研一女生的普通夜晚:
小芸在北师大文学院读研一。

6月末的一天,吃完晚饭,不到7点,小芸坐在电脑前下载刘若英的歌。

8点来钟,开始与远在青海的家人视频聊天,这是一天当中她最开心的时刻。

自从安装了视频设备,她节省了好多长途话费!比自己早三年大学毕业的姐姐,小孩已经一岁了。

小外侄还不太会讲话,手舞足蹈,憨头憨脑,呜呜哇哇的样子,可爱极了……
9点,继续在电脑上看韩剧《天堂的阶梯》,不一会儿,就哭得一塌糊涂。

10点半,猛然想到,有一门选修课的作业还没写,老师让6月30日以前交,马上就到最后期限了!于是火速上网,键入关键词,查书查论文。

老师课堂上提到的那些拉美文学名著,小芸大部分都没看过。

没想到相关的书名这么多,可是原文却比较少。

网上有的原著也以节选居多,要是作翔实的文本分析肯定还要再去图书馆借书,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只能在网上匆匆浏览一下,蒙混过关了!
[10]
作为在电子媒介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通过以
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接受信息的习惯。

相对于他们的父辈的“文字的一代”,他们是“影像的一代”,或者是“音像的一代”,很快他们中又将成长起来“网络的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喜欢传统模式的阅读,不习惯典型的学习方式,而是过分沉溺于图像媒体、网络媒体、游戏媒体和手机媒体。

他们的阅读能力下降,阅读速度慢。

媒体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2004年以来,国内的网络媒体接触比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增长势头,四年中接触率增长高达11.9%;而传统媒体接触率总体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报纸和电视媒体的接触率下降较为缓慢,而杂志和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下降非常明显,分别为7.6%和5.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去年年底公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五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

我国国民2003年图书阅读率为51.7%,其中城镇居民为69.6%,农村居民为45.3%,以识字者总体样本计算,分别比1998年下降了8.7%、7.8%和9.6%。

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

高校在校生一直被视为一个最主要的阅读群体,但同样他们的纸质媒体阅读目前也在大幅度下降。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到网上下载文章与书来读。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11]相对于阅读长大的一代而言,在电视机前面和电脑屏幕前面长大的一代无论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

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中,年纪越高的上网越多,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12]在以电子媒介为主的现代媒介发达以来,对电子媒介的依赖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的主要生活内容。

王岳川认为:“对青少年而言,因为文字的阅读要经过思想的领悟,而网络图像的阅读则带来肉身的快感,于是快感将战胜领悟,青少年将在快感中忘掉思想和文化而沉浸在图像的娱悦中。

”[13]造成这种情况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例如社会上盛行消费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等。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说法,这是“工业技术的控制”的结果,“它表现为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操纵和控制,形成对人的本能的一种‘补充的心理压力’,就是说,它从生产、消费、政治、人际关系、文化艺术领域,以至从人们的私生活、闲暇时间的支配方面,对人进行全面的‘工业—心理学’的操纵与控制,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使个人同社会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相妥协。

”[14]作为一代
年轻的社会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的媒介环境和面对的对感官颇有吸引力的媒介技术,他们显然是无法进行理性的抗拒的。

具体来说,虽然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很长,但他们的媒介行为与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媒介行为的要求相去甚远。

许纪霖认为:“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

我们这些印刷文化的过来人,对这一新崛起的网络文化,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而最认真的对待方式,就是理解它,熟悉它。

两种文化需要沟通和互动,两代文化人也需要对话和交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获得某种微妙的平衡。

”[15]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绝对不能简单的规定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媒介接触行为和规范,应该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引导。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并不影响学习,而且青少年网民比非网民与家长交流更多,拥有更多的朋友,社会参与愿望更强烈。

这项调查的主持者卜卫研究员称,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大部分上网的青少年来说,上网利大于弊。

此外,调查还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越长,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参与愿望越强烈,他们表示“对社会了解更多了”,“更愿意发表自己对社会或对学校的看法”,“更愿意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也“更愿意参加社会活动”。

[16]可见,媒介接触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的活动,问题在于怎样引导。

大学生目前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多数情况下,仍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表现在许多学生热衷的只是媒介上的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无论是来自海外或港台的电视剧,还是各种搞笑类的脱口秀节目他们都乐此不疲的观看,甚至上瘾。

2、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知道通过媒介怎样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很多人在接触媒介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有的人在网上停留一天也没有信息方面的收获。

3、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不强,对污染性信息的抵抗能力不强。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自觉意识。

目前的媒介环境中,信息内容极为混杂,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同时被呈现在手中面前,连许多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难免穷于应付,对
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学生来说就更难保证不被迷惑。

在我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渠道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一般不会有什么过于糟糕的信息流动,但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外的各种渠道现在却十分发达,令人防不胜防。

例如黄色网站、赌博网站、以暴力游戏为主的网站,还有各种非法出版物的地下销售渠道等,都在不停的向学生受众提供各种不良信息。

4、临时抱佛脚、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接触媒体,有的人只是在需要完成作业或完成毕业论文时匆匆接触媒体,应付差事。

5、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较差,不具有知识产权意识。

整篇的从网上下载论文冒充自己的成果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有的学生专门在网上从事论文出售活动,据说生意还不错。

6、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不了解和掌握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

特别是网络媒介普及以后很多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受骗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基本方法
其实无论是在哪个学校还是学什么专业,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一些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

在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知识获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媒介的影响因素。

在许多的学科中已经将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列入了学习的内容。

但专业学习之外,每个人仍然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仍需要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媒介,以科学的态度是用媒介,从媒介中获得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媒介得到健康的娱乐,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1、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定媒介素养培养计划。

据有关的教育专家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国学者对于21世纪的学生提出了6个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和培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

(4)信息创新的能力。

(5)信息利用的能力。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我们认为还应当包括(1)信息情感意识­……(2)信息道德意识。

”[17]这里虽然讲的是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同媒介素养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但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制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特别是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媒介的接触上也是以实用性的内容和方式居多,进入大学以后一旦面对完全放开的信息环境和完全自主的媒介接触权,极容易陷入信息海洋中不能自拔。

制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醒的媒介行为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朝向积极的信息方向。

2、掌握媒介接触的技巧。

在接触媒介时最难于把握的是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西,用波兹曼的话说就是“隐喻”,“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18]在现代媒介的活动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无一例外的都带有我们所没有注意的“隐喻”,发现这些隐喻是媒介接触的最高技巧。

3、掌握接触不同媒介的具体内容。

媒介的多样化、多元化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接触媒介的复杂、多样也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特点。

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在学校内外接触媒介的行为是自主、自由的,特别是网络普及以后,所接触媒介更加多样。

但这些媒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大学生目前的信息需求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在媒介活动中应有明确的意识,即在媒介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4、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波兹曼认为:“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19]在1939年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以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们试图找出为什么有人相信广播而有人不相信的原因,“在会见了135个人之后……推断出高水平的批评性思维能力是问题的关键……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人们对广播的理解不同。

”[20]所以说,在面对媒介时,人们完全有能力实施自我的保护。

[1]聂庆璞《媒介嬗变中的文明演进》,见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2][美]特里.k.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有效传播》(第七版)中译本,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3]欧阳友权《互联网的哲学追问与人文诉求》,见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4][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像》中译本,杨晓红、王家全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5][美]约书亚 .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译本,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32页。

[6]张立彬《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1日第六版。

[7][美]詹宁斯.布赖恩特、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中译本,陆剑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版,第1页。

[8][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译本,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页。

[9] [美] [美]詹宁斯.布赖恩特、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中译本,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版,第3页。

[10]来源:河南报业网时间: 2005-11-28
[11]/cms/2004/daxuesheng/news/gjzx/t20051128_40915.htm。

[12]转引自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13]王岳川《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4]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18页。

[15] /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6517
[16]《中国青年报》,2003年09月22日。

[17]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及其启示》,载《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3期(总第40期)。

[1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译本,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19]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之死》中译本,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20][美]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第四版)中译本,赵劲松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309页。

软件092
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