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种子的萌发》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学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分析:
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在农业生产活动的实践中知道有的种子能萌发、有的却不能,那么什么样的种子能萌发、什么样的不能萌发呢?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呢?这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最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总结和归纳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学习过探究过程后,学生对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已有清晰概念,这时应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过程,并注意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但这一实验的设计中已不再是一个变量,而是多个变量,因此引导学生简化实验、分组完成对不同变量的探究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为2课时。
第1课时,课上,通过课前实验小组对种子萌发条件和种子发芽率测定实验的现象及结果的描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在课上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讨论问题的给出和对实验要求的讲解,布置学生课下分小组完成,实验期间教师要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要求每组负责的学生,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备下节课组间交流汇报。
并注意记录本组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出现什么问题、组员是否都参与到实验中等。
第2课时,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实验结果,总结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分析探究对照实验的作用。
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种子萌发的过程。
让学生们通过情境体会选种、播种等环节对被子植物一生的重要性,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启发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但种子萌发不需要光。
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理解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首先在课前一周布置一组学生培养菜豆种子萌发幼苗的实验和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要求其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能描述给同学。
课上由本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
准备几种残破的种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充足的空气
2.一定的水分
3.适宜的温度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活的、完整的胚
三、种子萌发过程:
胚根发育形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课后反思:
第1课时,组织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按照要求制定“只探究一个变量”的实验方案。
第2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实验结果,可使学生通过分析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可使学生不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在真正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结论的真实性对农业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而买种子的挑选环节包括发芽率的测定,让每位同学深刻体会农业生产中选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