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穴名称之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穴名称之迷
2014-11-02 09:21:52
白穴名称之迷
含有白字的穴位在针灸穴位中约有八九个,肺经的侠白,胃经的四白,脾经的隐白和太白,膀胱经的白环俞,胆经的浮白和阳白还有经外奇穴的二白。

这些白字的使用隐含了什么意义呢?
按照以往研究穴位名称的格式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1)与解剖部位有关;
2)与生理功能有关;
3)与治疗效果有关。

如果说白与解剖有关,有人在解释侠白时认为白属肺,此穴在挾肺的部位;可是在解释四白时却又解释成光明洁白;在解释隐白和太白时又利用五行来土生金;在解释白环俞时又认为指臀部或肛门;在解释浮白时认为与收敛有关;在解释阳白时又解释为光明。

如此杂乱的解释白字在穴名中的意义,恐怕连释名者也不会满意。

为此需要从新考虑白的字义字源。

细查,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白字。

其读音不同,字义也不同。

160页下面的白字是扁白,读白bai。

指白色。

74页上面的白字是瘦白,读自zi。

瘦白是自的简写形式。

自在
《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鼻。

如果用颜色来考虑白字,上面的解释已经是尽心尽力了。

如果用自的简写体即瘦白,鼻的概念来考虑穴位的命名,倒还很有研究意义。

因为1)鼻子是一个解剖部位;2)这些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很可能都到鼻子;3)这些穴位的治疗功能可能与鼻病有关。

下面是对这些穴位刺激所诱发的经络感传情况:
1)侠白
感传通过肺经上达鼻子。

2)四白
感传从四白穴以四条线,分别走向鼻子的上中下和上唇部。

3)隐白
感传沿脾经上行,经鼻子的后面到达鼻上部。

4)太白
感传沿脾经上行,经鼻子的后面到达鼻子上部,中部,下部和上唇部。

5)白环俞
感传沿膀胱经上行,经内眼角下行到达鼻子。

6)浮白
感传沿胆经上行,经阳白穴,外眼角和四白穴到达鼻子上部。

7)阳白
感传分成两路:一路经外眼角和四白穴到达鼻子上部;一路经内眼角下行到达鼻子中部。

8)二白
二白穴有二:桡侧腕屈肌桡侧的二白,经肺经到达鼻子的上部;桡侧腕屈肌尺侧的二白经心包经上行,经咽喉壁到达同侧鼻子的中部和对侧的鼻子的下部。

由此认为:
穴位中有白字穴名的穴位都与鼻子有联系,或者说这些穴位的经络感传重点都到达鼻子。

此白字应当是《说文解字》中74页上面的瘦白,读作自(zi),当鼻子解释。

不过现代的穴名注音均给注为白(bai)。

带有白字穴名的穴位由于感传到鼻的原因,在治疗上均可治疗鼻部的疾病。

穴位中的关与门
在针灸经穴中,有很多带有门或关的穴位名称。

具体如下:
1、带有门字的穴位名称有:
云门、滑肉门、箕门、冲门、神门、风门、殷门、魂门、肓门、金门、幽门、郗门、液门、耳门、京门、章门、期门、命门、哑门、
石门。

2、带有关字的穴位名称有:
下关、髀关、关元俞、膈关、石关、内关、外关、上关、膝阳关、膝关、腰阳关、关元。

3、带有关门二字的穴位名称有:关门。

这些关字或门字在穴位命名中使用的很频繁。

关和门各自似乎都有其特定的涵义,而且关和门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

这个特定的涵义和联系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这两个汉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

一、汉字关和门的字义
1、关字解
关字在金文中写成丱字,是指带有门闩的门。

后来特指边界的城门。

当然还有其他用途:如指墓门等。

2、门字解
门字是象形文字。

指各种建筑物中可以行走并能开闭自如的构件。

门字多用于居住房间或城市建筑物如城门。

关和门在与门相关的意义上是有差别的。

关属阳多在城市较远的边界要道上,有城墙也有城门;门属阴多用在城区或居民住房。

二、关字穴和门字穴的经络感传特点
在穴位经络感传研究中发现刺激关穴和门穴时有经络感传通往相关的脏腑或关窍。

有些是穴位经络感传唯一的重点部位;有些则是穴位经络感传几个重点之一,也有些因为感传较弱还不能称之为感传重点。

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1、云门----肺和气管
2、滑肉门----悬雍垂
3、箕门----脾或胰
4、冲门----脾或胰
5、神门----大脑的边缘叶
6、风门----咽喉
7、殷门----声带和扁桃体
8、魂门----肝
9、肓门----咽喉
10、金门----扁桃体
11、幽门----扁桃体
12、郄门----心包
13、液门----尿道括约肌
14、耳门----咽鼓管
15、京门----肝
16、章门----肝
17、期门----肝
18、命门----肾
19、哑门----声带、咽鼓管
20、石门----前列腺
1、下关----胃
2、髀关----胃
3、关元俞----膀胱
4、膈关----胆
5、石关----睾丸
6、内关----胃和
7、外关----外耳
8、上关----胃
9、膝阳关----胆
10、膝关----胆
11、腰阳关----大肠
12、关元----外生殖器
还有一个关门穴的情况,关门穴的感传重点通脾、胃和胰。

关门穴的感传重点兼具关通六腑和门通五脏的特征,故被命名为关门。

三、关穴和门穴名称的特征分析
从以上关穴和门穴经络感传现象来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关穴和门穴都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说明此类穴位的经络感传与人体的脏腑关窍有联系。

具体地说:关穴是指此类穴位的感传通六腑和外在的关窍;门是指此类穴位的感传通六脏和内在的关窍。

关和门穴不仅仅与脏腑有关也与内外关窍有关。

2、某关穴或某门穴就是指刺激该穴诱发的经络感传可以通达其中之一或两个脏腑关窍,而并非全体。

3、可以有关和门同时出现的情况。

4、关和门所指的脏腑关窍可以是穴位经络感传的重点(或之一),也可以不是经络感传的重点。

5、还有其它穴位的名称与脏腑关窍有关。

如中府的府指六腑之一等。

6、关和门的使用体现了一个表里或阴阳或内外的观念。

7、关穴和门穴的命名是同一个流派的作品。

照海新解
近来研究肾经的经穴穴名,当研究到照海穴时便没了主意。

因为,
照在《说文》中说是:“明也,从火”。

海在《说文》中说是:“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这两个字连起来到底是什么意识呢?难道是说阳光照耀在了大海上吗?可这与穴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针灸穴名释义》中解释道:"照,指光明照射。

海指广大深远。

言肾之真阳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

“不过这种解释并不能说明照海穴名的具体意义,因为肾经的所有穴位都可以说是真阳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

但是肾经经穴的穴名却并不都叫照海。

看来还要另辟蹊径,解释照海穴穴名。

我考虑是否”海“是指人体某一个穴名,如气海、小海、少海、血海。

而照海穴的经络感传可能与其中之一有感传联系?于是指压照海穴,仔细品味这几个穴位的反应。

结果这四个海穴全有反应,具体感传线如下:
1、气海穴
刺激照海穴后,感传沿肾经前线行走。

在气海穴旁分支转到气海穴。

气感范围约在一寸直径的圆圈内。

2、血海穴
刺激照海穴后,感传经筑宾穴转入脾经,到血海穴后形成一个约一寸直径的气团。

3、少海穴
刺激照海穴后,感传沿肾经前线传道。

经肓俞穴沿带脉转到肾俞穴,再沿膀胱经上行到心俞穴,沿心经到达少海穴形成一个一寸直径的气团。

4、小海穴
刺激照海穴后,感传眼肾经前线传道。

经肓俞穴沿带脉转到肾俞穴,再沿膀胱经上行到心俞穴,沿小肠经到达小海穴形成一个一寸直径的气团。

为了验证这个感觉的可靠性我还作了刺激以上四个海穴的感传,结果都有可以通达肾经的串经现象。

也许《礼记。

经解》中说的:”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真的与此有关联?
如果再参考一下照海穴的主治疾病,似呼还真的与以上经脉穴位有关。

根据以上情况,可否这样解释照海穴名称:刺激照海穴后,有经络感传通往血海、气海、少海和小海四穴,感传在此四穴处形成热气
团,犹如被阳光所照耀,故称照海。

名符其实的中都穴
中都穴
1)传统位置
中都穴位于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的中点或胫骨后缘处。

2)经络感传
刺激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中点处,经络感传较弱,通足厥阴肝经;刺激胫骨后缘处,经络感传较强,尤其是不但可以通达同侧肝脏还可以通达对侧肝脏。

此点还可以通达脾经,不过下移一点只通肝经,上移一点肝经的感传减弱,脾经的感传增强。

3)纵横向指压刺激
在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中央远端和近端3cm范围内,每隔3mm处给与一个指压刺激,结果只有在内踝上七寸处有敏感;在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远端和近端3cm范围内,每隔3mm处给与一个指压刺激,结果在内踝上七寸处5mm范围内有敏感。

4)穴名小议
中都穴的中字指体内运行;都指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对侧的肝脏。

中都指刺激该穴后的经络感传不但可以到达同侧肝经和肝脏,还可到达对侧的肝脏。

5)定穴理由
(1)在经络线上;(2)局部指压敏感;(3)感传到达对侧肝脏。

6)穴位小议
中都穴位于内踝上七寸,胫骨后缘处,因为只有刺激此处诱发的经络感传才可以到达对侧的肝脏与都字相符。

此处是肝经和脾经交汇之处,可以治疗肝脾两经之病。

由于中都穴具有感传到达两侧肝脏的特点,故可用于治疗肝脏的疾病。

质疑足三里
足三里是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很多民众都知道这个穴位。

在一般的穴名解释中都认为足三里的里字就是指寸,也就是说此穴在膝眼下三寸处。

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一对比就会发现问。

原来在穴位名称中还有两个有里的,叫作手三里和手五里。

它们的位置分别在曲池下两寸和曲池上三寸。

如果按照足三里的逻辑来解释手三里和手五里就会出现不通。

因此,对里字的解释要重新考虑。

《说文》说:“里,居也。

从田从土”。

没有耕种的土地为土,已经耕种的土地为田。

以土和田来对比,其差别就是田有水渠或人行走的田埂。

古代的井田就是这个意思。

里字上田下土具有对比的意思,突出的是在土地上所划出的线。

《汉典》中有一段说: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如果引用到穴位上来说应当指经络。

考虑穴位的串经现象,可以认为:‘足三里的本意是说:此穴有三条足经的串经;手三里的本意是说:此穴有三条手经的串经;手五里的本意是说:此穴有五条串
经’。

穴位感传的试验发现足三里的感传的确通往足三阴经;手三里的感传的确通往手三阴经;手五里的感传的确通往与五脏相关的阴经。

如此看来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只不过是个偶然现象,它与穴名的本意无关。

另外如果里字当长度讲,也不应当是寸。

如果一里地的长度相当于一寸那也差太多了!
足三里是常用的强壮穴位,如果在健胃的基础上再增强肝脾肾的功效,方可算是名副其实了。

手五里是禁针穴,理由是反复的针刺会使五脏衰竭。

手五里感传的实验验证了《内经》观点。

看来里字在针灸穴位中并不是指寸,而是指串经的阴经经络。

包括杨上善都认为“一寸为一里也”。

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足三里的里字是“寸”的同义语,主要的根据是《素问.小针解》里的一段话:“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这句话可以有两个理解方式:
1)所说的三里穴,位于膝下三寸的位置;
2)为什么叫三里呢?原来它在膝下三寸的位置。

现代人倾向于第二种解法,引申一下里字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寸的同义字了。

在《素问.小针解》里不仅解释了足三里,还解释了巨虚穴和下廉穴的位置所在,没有看出有对穴名的释义倾向。

《素问.小针解》里的这一段话:“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是针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的进一步解释。

阴有阳疾者应当指足阴经有病连及足阳明经脉,这时可取能串经到足三阴经,本身在阳明经上的足三里治疗。

《灵枢经》中关于里字的概念有四:
1)表里的概念
见《九针十二原》"别其表里"和《寿夭刚柔》“不表不里”.
2)穴位名称
足三里又称"下陵三里".
手五里又称"尺之五里".
3)里外
"下颊里"<经脉>.
"入于腹里" <经别>.
"挟乳里“《经筋》。

”股里也“《五色》。

4)经络
”经络为里“《脉度》。

”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从以上几点来看里在穴位命名时,应当特指阴经经脉。

手五里指有五条通往阴经的串经,手三里指有三条通往阴经的串经;足五里指有五条通往阴经的串经,足三里指有三条通往阴经的串经。

在《本输》中有“下陵,膝下三寸,(月行)骨外,三里也”。

显然这个三里不是指三寸而言。

穴位谷字的秘密
在针灸穴位中有十个穴位的名称有谷字(率谷,合谷,阳谷,阴谷,前谷,然谷,陷谷,漏谷,通谷)。

《说文》解释谷字是“泉出通川爲谷”,现代解释为:“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

在穴位上指人体表面上高突旁的穴位(如然谷穴在内踝前,足舟骨粗隆的前下方)。

可是也有些穴位并不在高突的部位旁边,如率谷,腹通谷等。

看来对谷字的认识还要从新探讨。

中国的文字形成于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谷字在《说文》中有两个字。

一个是人人口相叠;一个是八人口相叠。

前者被列入部首属于最基本的汉字之一。

因此,此字的产生应当与象形和会意有关。

前一个谷字在篆文中是两个人字和一个口字相叠而成,口字的写法中有一边出头,有中间出头,也有两边出头的。

《说文》解释为:“口上呵也,谷或如此臄,或从肉从豦”。

豦被解释为“一曰虎两足举”。

看来谷字与足有关。

再来看谷字的象形和会意过程:一个手的图画,被砍去四指后,被反向丢弃在一边,剩下的就是手掌了。

再来看掌字上面的当字与谷字的篆字写法极为相像,很可能就是谷的笔误。

前一个谷字与足字并列成为《说文》的部首说明二者关系密切。

谷字口上四点,足字口下四点。

难怪《说文》说:“一曰虎两足举”。

再来看与谷字相关的字吧!
欲:人张嘴出气想吃动物的蹄。

裕:脚上穿丝绸鞋,表示富有。

俗:人的脚,表示地位低下。

谻:指足相踦貌。

看一看与谷相关的成语吧!
进退维谷:维指丝布,用丝带将四足捆上。

结果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

白驹空谷:白马把四足(或两足)抬起来,草上飞。

谷字当掌使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它应当是指动物的手足掌,后来专指前掌,后掌使用了足字。

在此观念上看穴位的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解释:
率谷:刺激此穴位后经络感传通往手足掌。

合谷:刺激此穴位后经络感传通往手足掌。

阳谷:刺激此穴位后经络感传通往手足掌的阳侧。

阴谷:刺激此穴后后经络感传通往手足掌的阴侧。

前谷:穴位的解剖部位在手掌前面。

然谷:刺激此穴的感觉犹如足被烧烤。

陷谷:穴位位于足背高处的凹陷处。

漏谷:刺激此穴后感传象刻壶滴漏那样通往足掌。

通谷:感传通往手足的掌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