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师大五年级上册(2023年6月修订)8危急时刻-生死攸关的烛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绝妙、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揣摩,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母子三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语句,体会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同学们,在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齐读课题)。
继续关注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迅速浏览、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与德国侵略者做斗争,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的故事)
二、体会人物品质
1.伯纳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至7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读:朗读课文3-7自然段,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划:用波浪线画出母子三人是怎么做的;用横线画出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用双横线勾画出描写他们心理活动的句子。
思:从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中,你体会到了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将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标上点,用词语批注你的体会。
议: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自学完后和同桌交流,并作补充。
3、组织交流。
A、先看看伯瑙德夫人的心理活动?
(1)伯纳德夫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哪一句?出示“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情报就会泄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宣告结束。
”
伯瑙德夫人心情怎样?(焦急)
为什么焦急?(情况危急。
蜡烛中藏有情报,只要蜡烛燃下去,情报就会泄露,全家人的生命也
将受到威胁。
)
(2)她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脸色苍白反映出亚克和杰奎琳怎样的心情(焦急和恐惧)
(3)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伯瑙德夫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从“急忙”体会到他很机智,迅速采取行动制止蜡烛燃烧。
从“轻轻吹”这个动作,体会到镇定,动作不慌不忙。
为什么要轻吹?内心虽然紧张,但外表很轻松,不容易引起敌人怀疑。
为什么她不直接把蜡烛吹熄,而要对德国军官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
(话语热情周到,站在德军的角度,避免德军的怀疑,迷惑了敌人,巧妙地熄灭蜡烛,体现了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从伯瑙德夫人的动作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她面对危急情况时的机智沉着。
同时,她也在用行动为儿女做榜样,不能向敌人屈服,要想办法保住情报。
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人物的品质。
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
引读:“烛光摇曳着……”
蜡烛为什么是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里面藏着绝密情报,每燃烧一秒钟,情报泄露的危险就增加一分。
)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当时危急恐惧的气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5)伯瑙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出示相关句子。
你感受到伯瑙德夫人的心情怎样?(很紧张)
饿狼般的眼睛让你感受到了德军怎样?
德军知道蜡烛的秘密吗?(其实德军并不知道蜡烛里的秘密,但因为蜡烛越来越短,伯瑙德夫人心里越来越紧张,因此以为德军已经怀疑蜡烛里有秘密)
“不堪设想”如何理解?(不能想象的意思)
但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后果会是怎样?(指名说)
(军事情报的暴露,这个情报中转站将被废除,情报里的斗争计划将被泄露,将直接导致一场战斗的失败,到时候,牺牲的将不仅仅是伯瑙德夫人一家,情报里涉及的地下工作人员将被捕、被屠杀。
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为了祖国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人们,那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都将付出他们的生命。
)这烛光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这烛光预示着毁灭,这烛光预示着死亡,难怪作者称它为“生死攸关的烛光”齐读这几句话,体会当时那令人窒息的气氛。
这么可怕的后果即将发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
真令人担心哪!此时,儿子雅克年仅12岁,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他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想?(我必须站出来,保护情报)
B、交流雅克的表现。
(1)谁来汇报雅克怎样做呢?(指名读)出示句子: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
从雅克的做法你体会到什么?
(2)指名汇报。
(从语言中看出他马上想出计策,借搬柴之机要取走蜡烛)看出他机智
从慢慢站、端、从这些动作中看出他的勇敢、镇定自若。
当中尉夺走烛台时,雅克又是怎么想的?出示“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必须在场。
”
“厄运”是什么意思(不幸的命运)?从他的心理活动你感受到他有怎样的品质?(勇敢坚强)
他又是怎么做的?
“最后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蜡烛熄灭,情报暴露,一家三口被抓。
)
当他默默坐待最后时刻时他会想什么?(就算死,我也要和敌人斗争到底,我要和妈妈妹妹在一起)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品质?“从容”体会到他的镇定,从“默默地静待”体会到在死亡面前,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和害怕,这样的品质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视死如归)
(3)指导朗读。
师:是啊,雅克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正和你们同龄,面对着三个凶恶的德国军官他没有被吓破胆,而是表现得如此从容机智。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够这样视死如归,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定的意志。
此刻他的品质一定深深打动了你,你的心里一定对他充满了(敬佩)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把句子再读。
(齐读)
C、交流杰奎琳的表现
(1)过渡:然而雅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中尉又夺走了蜡烛,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
(2)她怎么做的?她娇声对德国人说:……(谁说)(出示句子)为什么她会想到这个办法?(受到了哥哥的启发)体会到她怎样的品质?(勇敢、机智)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打动了德国军官,唤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思念。
练读
,是呀,谁都不忍心拒绝这样一个可爱乖巧的孩子这合情合理的小小要求。
“高兴地说”情况已经万分紧急了,小女孩依然保持着镇定,她先表示配合,又委婉地拒绝,既不伤少校的
面子,又不引起敌人的怀疑,表现出她的勇敢机智。
“镇定地端起蜡烛,道过晚安”表现出小姑娘从容不迫没有丝毫慌乱,十分沉着。
她镇定自若地一步步走上楼梯,危险也一步步远离母子三人和这个情报站。
(3)分角色朗读第7自然段。
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怎样?(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会怎样?(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说明杰奎琳的挺身而出非常及时,也照应了题目“生死攸关的烛光”让我们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去感受这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杰奎琳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小结,升华
师小结:
1、在这个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都有着怎样的品质?(临危不惧、镇定、机智、勇敢)
2、他们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战胜敌人,这都源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总结写法。
1、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得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2、除了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外,作者还注意了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续写
故事到这,应该是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却戛然停笔,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怎么做,怎么说,想一想,继续往下写,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