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第五节 AAS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燃气与助燃气比例的选择
火焰类型选定以后,须调节燃气与助燃
气比例,才可得到所需特点的火焰。
合适的燃助比应通过实验确定,固定助
燃气流量,改变燃气流量,由所测吸光 度值与燃气流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 燃助比。
(3)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燃烧器高度是控制光源光束通过火焰区 域的。由于在火焰区内,自由原子的空间分布 是不均匀的,而且随火焰条件及元素的性质而 改变。因此必须调节燃烧器高度,使测量光束 从自由原子浓度最大的区域通过,可以得到较 高的灵敏度。各元素在火焰中都有合适的测量 位置,这可以通过调节燃烧器的高度来获得最 大的吸收信号。
2. 石墨炉原子化法
石墨炉原子化法要合理选择干燥、灰化、原子 化及净化等阶段的温度与时间。 (1) 干燥多在105~125℃的条件下进行。 (2) 灰化要选择能除掉试样中基体与其他组分而被测 元素不损失的情况下,尽可能高的温度。 (3) 原子化温度则选择可达到原子吸收最大吸光度值 的最低温度。 (4) 除残净化或称清除阶段,温度应高于原子化温度, 时间仅为3~5s,以便消除试样的残留物产生的记忆 效应。
加入法。
二、灵敏度和检测限
(一) 灵敏度
定义:分析标准函数x 表示: S
= f (c)的一次导数,
dx dc
S是标准曲线的斜率,S值越大,测量的灵敏度越高
习惯上采用特征浓度或特征质量表征灵敏度
1. 特征浓度
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 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 量浓度称为元素的特征浓度。
410.38,405.39 303.94,325.61 209.26,208.88 766.49,769.90
元素 Ru Sb Sc Se Si Sm Sn
/nm
349.89,372.80
217.58,206.83 391.18,402.04 196.09,703.99 251.61,250.69
第五节
分 析 方 法
一、定量分析方法
(一) 标准曲线法
标准曲线法是原子吸收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火焰原子化法来说,标准曲线法的精密
度约为0.52%。最佳分析范围的吸光度为0.15
0.6之间,浓度范围可根据待测元素的灵敏度
来估计。
(二) 标准加入法
当配制与试样组成一致的标
准样品遇到困难时,可采用标准
(五) 进样量
进样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测量过程:
(1) 过小,信号太弱。
(2) 过大,在火焰原子化法中,对火焰会产生 冷却效应;在石墨炉原子化法中,会使除残 产生困难。
(3)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验测定吸光度值与 进样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进样量。
Cr、Ag和Mg自由原子在不同火焰区域的分布曲线
镁氧化物的稳定 一般,火焰的 性中等,火焰高度 氧化性随火焰高度 升高,在内核区对 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镁原子化有利,吸 铬氧化物的稳定性 银氧化物不稳 收值升高;然后在 高,从底部开始随 定,火焰高度升高, 反应区,自由镁原 火焰高度的升高形 温度也升高,对银 子又因生成氧化物 成氧化物的趋势越 化合物原子化有利, 而减少,吸收值降 大,自由原子浓度 因此吸收值增大。 低,在火焰的中部 减小,因此吸收值 Cr、Ag和Mg自由原子在不同火焰区域的分布曲线 吸收值有一极大值。 也相应减小。
三、测量条件的选择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测量条
件的选择对测定的准确度、灵敏度
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选择、
优化测量条件,才能获得满意的分 析结果。
(一) 分析线的选择
选择原则:通常选择元素的共振线作分析线。
(1) 在分析被测元素浓度较高试样时,可选用灵敏度 较低的非共振线作分析线,避免自吸影响。 (2) As、Hg、Se等元素共振吸收线在200nm以下, 火焰组分及空气有明显的吸收,可选择非共振线作 分析线或选择其他火焰进行测定。 Pb、Sb、Te、Zn等元素的共振线在220nm以下, 也存在背景吸收,应该校正背景或选择其它分析。
(3) 实际中要通过实验进行选择。
(三) 灯电流的选择
选择原则:在保证空心阴极灯有稳
定辐射和足够的入射光强条件下, 尽量使用最低灯电流。
空心阴极管的发射特性取决于工作
电流。
灯电流的影响及选择
(1) 灯电流过小,放电不稳定,光输出的强度小;
(2) 灯电流过大,发射谱线变宽,导致灵敏度下降, 灯寿命缩短。 (3) 一般商品空心阴极灯都标有允许使用的最大电 流与可使用的电流范围,通常选用最大电流的 1/2~2/3为工作电流。 (4) 实际工作中,最合适的工作电流应通过实验确 定。空心阴极灯一般须要预热10~30min。
① 在原子吸收光谱中, 吸光度在0.150.6范围内测量的准确度最高。 则根据 S = ρs×0.0044/A A=0.15 ρs =34.1 S A=0.6 ρs =136.4 S 则最低浓度测量范围为:0.005×34.1=0.171 g/mL 最高浓度测量范围为:0.005×136.4=0.682 g/mL 最适合浓度范围为 0.1710.682 g/mL ② 试样重量范围 最低 0.171×50/10-6×0.01% = 0.086 g 最高 0.682×50/10-6×0.01% = 0.341 g 一般称取0.10.35 g为宜
553.55,455.40
234.86
move1
().13,418.73
429.67,520.06
224.61,520.69
Bi
Ca
223.06,222.83
422.67,239.86
Lu
Mg
670.78,323.26
335.96,328.17
Sr
Ta
460.73,407.77
271.47,277.59
表3-10: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常用的分析线
元素 Ag Al As Au B Ba Be /nm
328.07,338.29
309.27,308.22 193.64,197.20 242.80,267.60 249.68,249.77
元素 Hg Ho In Ir K La Li
/nm
253.65
0.04 0.005 0.00001 0.05 0.00002 0.001
灵敏度的应用:估计最适合的浓度测量范围
例:已知Mg的灵敏度S = 0.005g/mL/1%,球 墨铸铁中Mg的含量约为0.01%。
问:① 其最适合浓度测量范围是多少? ② 制备试液50mL,应称取多少克试样?
解:
度或质量。 则 s
A = Kc
3 = KD
原子吸收法相对检出限:
D
ρS 3 A
( g mL )
1
D
m 3 A
(g) (g)
原子吸收法绝对检出限:
或D
ρ SV 3 A
m: 被测物质的质量(g)
S : 为试液的质量浓度g.mL-1或g.mL-1
单位:g.mL-1或 g.mL-1/1%
1%吸收相当于吸光度为0.0044,即
A lg I0 I lg 100 99 0 . 0044
元素的特征浓度的计算
cc
S 0 . 0044 A
( g mL
1
/ 1 %)
S: 为试液的质量浓度g.mL-1
S: V:
为试液的质量浓度g.mL-1
A为试液的吸光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试液进样体积(mL)
mc:
越小,元素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适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二) 检出限
检出限:指仪器能以适当的置信度检出元 素的最低浓度或最低质量。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定义为: 检出限(D):表示被测元素能产生的信号为 空白值的标准偏差3倍(3) 时元素的质量浓
(二) 光谱通带的选择
选择原则:以排除光谱干扰和具有一定
透光强度为原则。 光谱通带主要通过狭缝来调节,因
为狭缝宽度影响光谱通带宽度与检测器
接受辐射的能量。
光谱通带的选择
(1) 谱线简单的元素,可选用较大的狭缝宽度,这样光 谱通带就大,可提高信噪比和测量精度,降低检测限。
比如:碱金属、碱土金属 (2) 谱线复杂的元素,要选择较小的狭缝宽度,这样光 谱通带较小,可提高仪器分辨率,改善线性范围,提高 灵敏度。 比如:过渡元素与稀土元素等
A: 为试液的吸光度 Cc: 越小,元素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适用于火焰原子吸收法
2. 特征质量
特征质量: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 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称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单位:g 或 g/1% 计算公式: S V 0 . 0044 mc ( g / 1 %) A
V: 为试液进样体积(mL) : 至少十次连续测量空白值的标准偏差
表3-12:一些元素几种原子光谱分析法检出限的比较
元 素
原子吸收火焰 原子吸收石墨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化法 炉原子化法 D.L./(ug.cm-3 ) D.L./(ug.cm-3 ) D.L./ pg ICP D.L./(ug.cm-3 )
(四) 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1.火焰原子化法
火焰的选择和调节是影响原子化效率的 主要因素。 火焰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1) 火焰类型的选择
对于低温、中温火焰,适合的元素可使 用乙炔-空气火焰;
在火焰中易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及难熔 氧化物的元素,宜使用乙炔-氧化亚氮高温火 焰; 分析线在220nm以下的元素,可选用氢 气-空气火焰。
Ag Al As
Au B Ba Bi Ca Cd
0.001 0.03 0.03
0.02 2.5 0.02 0.05 0.001 0.001
0.1 1 8
1 200 6 4 0.4 0.08
0.00001 0.0006 0.1
0.003 0.008 0.003 0.00008 0.000001
0.004 0.0002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