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
由于新闻传播学自身发展历史的原因,其学术积淀还非常有限,远不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丰富。
因此,应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考生无需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专业课。
而且从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新闻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建议2015年的考生(包括跨专业的考生)从2014年3、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
之前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史方面的典型著作,多了解时事,这些综合知识需要之前就有大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
考研专业课复习一般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
通常来讲,4月–7月是考生基础复习阶段,此阶段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考新闻学(含新闻学和全球财经报道)的考生还要进行新闻采编的练习,考传播学(含新媒体、媒介经营管理和影视传播)的考生应当看一些文科综合类的书籍。
在此期间,考生应该对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大致了解该学科涵盖的内容。
那么面对要看的参考书和要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好的方法非常必要。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参考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经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随着复习的深入,阶段性地对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做概括程度有差异的笔记,如在基础复习阶段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较为细致地做笔记到了强化复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做概括性笔记到了后冲刺阶段,可以将几个科目融合在一起做框架梳理类的笔记。
3.历年试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
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
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写作模板:A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A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A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A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A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找不到原理,怎么办?
第一种情况:指定了用辩证法作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抄材料即可)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认识方法。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抄材料即可)
第二种情况:指定了用认识论作答。
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抄材料即可)
第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抄材料即可)
第三,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抄材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