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山西城镇的发展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商与山西城镇的发展变迁
摘要:城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像,而市又是与城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商人作
为市的主体,对城镇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晋商活动的高峰期,
晋商由南到北的商业活动,沟通了山西南北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山西商品经济的
发展,并带动了沿线一系列功能各异的新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这些新型城镇包
括交通型城镇,手工业、矿业型城镇,金融服务业型城镇,行政消费型城镇等,结合
当地的地理、物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前期
山西社会及经济结构。
关键词:晋商;山西城镇;区域经济
山西地处屏障北京、连接俄蒙、沟通陕甘的重要地理位置,军事供应及边境贸易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山西承担的重任。
明代蒙长城沿线的大量驻军所形成的庞大消费市场,加上明中期的“开中制”、“折色制”是促使山西商人兴起的最重要因素,为晋商在清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基础。
晋商进行的商业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南北经济的交往,带动了山西境内城镇的发展。
一、交通型城镇的崛起
《清世祖实录有载,早在顺治元年,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就进言:“……山东乃粮运
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
”作为“商贾之途”,省内许多重镇雄县皆居交通要道。
【1】
位于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的杀虎口坐落在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和林格尔、清水河)的交接处,既是中原和漠北的通通要冲,也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前沿阵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明清政府均在此驻扎重兵,严加管理。
明末清初,随着汉蒙民族关系的
进一步融合中原塞外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杀虎口逐渐由军事重镇发展成为边贸中心,特别是
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晋商经东西两口北上西向者日益增多。
每年晋商把数以万计的绸缎、布匹、茶叶、糖烟、瓷器等商品经杀虎口或运往新疆、兰州,或运往库伦、恰克图,甚至深
入俄国腹地。
返程时又将哈喇、呢子、毛毯、钟表、金砂、皮毛等运回内地。
随着商业贸易
的发展,杀虎口盛极一时,“商贾农工,趋附贸易,内地民人难以数计”,“汉夷贸易,蚁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骑”,【2】最盛时住户多达5000余户,人口突破5万,商贾云集,集市繁荣,店铺林立。
二、手工业、矿业弄城镇的兴起
位于晋南的运城是因晋商中的盐商而崛起的典型的矿业型城镇。
运城盐池东西全长30余公里,南北约5公里,盐池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
从明代开始,随着盐商的活跃和盐业活
动的增加,运城盐务愈加繁荣,其他商业亦随此兴盛。
《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载“前雍正年间,运盐征收岸税后,居民依盐务为生者,如畦丁、池脚、散车、缝袋、摇盐及办公员役,
几于两万余人,而外县来此经商者,亦无不获利”,城内“群商所处,诸路所通,百物所聚,
商旅辐辏,卖贩云集”。
城镇建设也随即展开,“明天顺二年,运使马显,将城改作西门,正
德六年,御史胡正,奏请增高城墙,嘉靖三年,加石于城东,四年其西,十三年其北,十五
年其南,从此以后,运城便成晋南之商务重镇”。
由于运城的兴起,使得附近的古城解州等县日渐衰落。
“清朝因运城盐客丛集,市民繁居,本邑渐形零落,仅成为县政中心,商肆居民不见增益,游观者或诮为荒堡”【3】,虽言辞有夸大之处,但运城因盐业而兴却是明清以来不
争的事实。
长治的荫城镇是北方铁货的集散中心,晋商多此购买铁货后运往边境出售。
荫城铁货分为
生铁、铁两大类,有上百个品种,镇内的铁货行、店有300多家。
全国的客商云集荫城,清
末时长住荫城的商有关东客(东北三省)、京客(北京、天津)、上府(太原、大同、内蒙古)、西
府客(陕西、甘肃、宁夏)、南客(河南、安徽、河北)、云南客(云南、贵州、四川),铁货日成
交额3 000多两白银,故有“万里荫,日进斗金”之说。
此外,荫城铁货还远销印度、不丹、
朝鲜等国,交易额年平均达1 000万两白银。
【4】
晋城是晋东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为晋豫交通咽喉,是晋商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地理位
置十分重要。
晋城的手工业十分发达,门类齐全,销路畅旺,尤以钢针、铁货、煤炭、皮金
几项为大宗。
道光年间,小规模手工生产的生铁炉有1 000多座,熟铁炉100多座,铸锅炉
400多座;大阳镇的铁针久负盛名,历久不衰。
同治九年(1870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游历山
西后曾言:“在欧洲的进口货尚未侵入之前,有几亿的人是从凤台县(今晋城市)取得铁的供应的。
……大阳(今晋城市大阳镇)的针供应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运销中亚一带。
”【5】
晋城的南村镇亦是铁货集散中心,所产之铁行销全国,每年交易额达1000多万两。
由此可知,铁业是晋城的主要产业,“往昔晋城工商业之繁盛,全赖铁货之畅销,为一般经济命脉所系,金融业之兴衰,尤与铁货互为消长,铁货业兴盛时,各业随之生色”【6】。
三、金融类城镇的发展
平遥、太谷、祁县原只是山西晋中的普通县城,清代山西票号兴起,这三个县城是山西票
号总号的所在地,因而成为当时著名的金融城市。
平遥县地处晋中盆地中心,京蜀大官道穿县城而过,北达燕京,南及秦陇,是南北交通的
必经之地,素有旱码头之称。
清康熙时形成实力强大的“平遥帮”,了中国汇兑业的新纪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县的票号发展到22家,设在全国各商埠、码头和主要城市的分号达400余处,年汇兑白银总额达4亿两。
票号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
时期,平遥一直是山西中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棉花、旱烟从平阳府输入,胡麻油多从晋
西北岢岚州一带运进,生产生活用品或来自京城,或来自南方各省,或来自上党地区。
商品
聚集平遥后,不仅销往本县和周边各县,还有不少商品销往省外,如曲沃旱烟还转销京城、
内外蒙古地区以及罗斯国,故有“拉不完的曲沃,填不满的平遥”之说【7】。
时人曾这样描述
当时平遥的繁盛:“廛肆纵横,街衢皆黑壤,有类京师。
”【8】太谷县在明初尚是“土瘠民贫,俗尚勤俭,慕学力田,淳厚不奢”的地方,明中叶以后太谷人勤于贸易,随着票号业的兴起,太谷逐渐成为与平遥并列的大商帮,其势力之大,“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关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票号业“每家资本多在百万以上”。
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在所著
的《宋氏三姐妹》一书中,称太谷为“中国传为统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因此,故
人也誉之为“金太谷”。
太谷不仅金融业发达,商业也异常繁盛,城内东街,铺面林立,商行
有器材行、绸缎庄、布匹庄、典当行、颜料庄、茶庄、雕漆庄、客栈,“商贾辐辏,甲于晋阳”,“城为方形,每面可三里,门为四,鼓楼位于城之中央,分东西南北四街,房屋栉比,
街市井然”【9】。
祁县金融业之发达及商业之繁盛亦不逊于平遥和太谷。
介休也是金融业发
达的城市,介休县人多“挟资走四方,山陬海皆有邑人,固繁庶之地也”【10】。
四、行政消费型城镇的发展
太原是山西的行政中心。
明朝初年,明政府为抵御蒙古势力南侵,延长城一线设置“九边镇”,太原因临边境首当其冲,常驻重兵。
边防重镇的设立、军队的驻扎和封建官僚机构的设置,使太原迅速成为人口聚集之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原城四关之内共有3万人,清
末已发展到5万人。
人口的增多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省城居民,商贾匠作外,多官役兵丁以及外方杂处侨寓,类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家家籴米,日日买粮”。
手工业亦迅速发展,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采煤、冶铁、印刷、酿酒等,各种服务性店铺林立,商业异常繁荣。
金
融业也颇为发达,虽然山西票号的总号均设在祁县、太谷、平遥三地,太原城仅有其分号,
但由于太谷、祁县隶属太原府,仅光绪年间,太原市共有票号大德通、日升昌、义成谦等分
号七八家。
大同原是一个风沙遍地、人烟稀落的边镇,“地滨穷荒,土脉沙瘠,而风气寒冰异常,穑事
岁仅一熟,稍遇旱荒,即一熟不可得,自谷荳稷黍之外,百物不产”【11】的城市。
“往岁虏
马充斥,四时戒严,费晌劳师极矣”。
【12】明初,汉蒙关系虽一度紧张,但自然地理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易无法中断。
蒙古人民不能长期忍受“鬓无釜”的艰难生活,蒙古以自己
的马匹、皮毛换取内地的铁锅、粮食,茶叶和布匹,以满足蒙古族的生活需要。
由于明代在
华北诸省的北部、长城一带众多的驻军,为满足这一带的军需、补充军马来源,明政府为也
不得不于边境上开市同蒙古进行贸易。
全国各地的物资以这一地带为目的地被不断输入,明
代仅大同镇就岁支粮食77000余石、盐引113000引、白银959000余两【13】,如此巨大的
消费量,必然会带动沿线城镇商贸的发展。
晋商或往边镇贩运粮草、铁器、茶叶以换盐引,或于边地雇人垦荒种地,把收获的粮食就
地纳仓以换盐引。
同时作为茶马互市的中心,边境贸易也颇为繁盛,大同地区出现了规模较
大的粮食市场以及棉布、棉花市场,各种皮毛制品及手工业产品云集茶马市场。
皮货业、榨
油业、熬胶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富商大贾多汇聚于此,商业因之繁荣,
“……大同地方,军民杂处,商贾辐辏,比之他处有同……”,“虽涉荒徼,商旅辐辏,以浮靡相
炫耀”【14】,“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到明朝中后期,大同已发展成为一个繁
华的商业城市。
《明实录》弘治十四年八月载:“……大同十一州、县军民,铁器耕具,皆仰商
人从潞州贩至……”。
又如宣府,原是荒僻之地,互市得到发展后,“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15】而大同城作为明蒙主要的贸易集散地,商
业规模应比宣府过之而无不及。
《明实录》景泰四年十二月有这样的记载:“……山西、河南、
正定、保定、临清等处军民客商往大同宣府输纳粮草军装及贩马、牛、布、绢、香、茶、器皿、果品……”。
《明实录》弘治十四年八月也载:“……大同十一州、县军民,铁器耕具,皆仰
商人从潞州贩至……”。
大同等地作为内地通往蒙古与俄国的商品贸易集散地,形成以“茶马互市”为特点的贸易市场,代表了明清以来山西北部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特点。
五、结语
明清之际晋商的兴起,推动了山西南北方向贸易持续快速的发展,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是山
西民间商运的一个重大的变革,大规模的贩运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交通运输对区域间经济
交流的桎梏,商品交流逐渐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而驿路沿线出现一系列功能各异的
新型城镇。
以新型城镇为中,结合当地的物产、地理特点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如以盐业经济为主的运城;以金融为主的平遥、太谷;以荼马互市为主的大同。
在这些
城镇中有的区域空间辐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这显示出山西的商业经济已经发展到
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过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还相对薄弱,区域地区内部的联系扔然
相当分散,经济结构也单一,虽有几个经济中心的存在,但不存在一个等级结构的分异,无
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61—283.
【2】黄鉴辉.杀虎口关的消长更替[J].文史研究,1992.
【3】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邑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3.
【4】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1840-194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45.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卷):178.
【6】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M].上海:华丰印刷刻字所,1937:165.
【7】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61.
【8】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3.
【9】(乾隆)管粤秀.太谷县志•序[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
【10】介休市志编纂委员会.介休市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302-284.
【11】明经世文编[M].卷452:梅国祯:再请罢栖视硫.
【12】王士琦.三云筹姐考•险隘考[M].卷3.
【13】引自张连文: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J].山西大学,2008,6.
【14】(崇祯)李维祯.山西通志[M].卷6.
【15】(万历)宣府镇志[M].卷20.
作者简介:
刘永军(1985-),男,山西吕梁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2008级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