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汇编语文诗歌鉴赏(一)含解析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专题汇编语文诗歌鉴赏(一)含解析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
(唐)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
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
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
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
(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释】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
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3)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
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
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
李颀
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池上
朱槔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释】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
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颌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日荆州作[注]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吴融,晚唐诗人。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2)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居即事
B.早春喜雨
C.山居春雨
D.田园杂兴
(2)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豪放雄阔
B.质朴清雅
C.含蓄隽永
D.绮丽飘逸
(3)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B
(2)“堆”字有聚集的意思,写门外青山草木用一“堆”字,便使草木呈现出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景象,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长在那里,而是堆在那里,把草木繁茂的形象描绘到极致。
“擘”,动词
解析:(1)B
(2)“堆”字有聚集的意思,写门外青山草木用一“堆”字,便使草木呈现出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景象,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长在那里,而是堆在那里,把草木繁茂的形象描绘到极致。
“擘”,动词,掰开。
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
苍峡两壁分开而立,乃是静景,着一“擘”字,好像是山泉奋力掰开两壁才得以涌出,凸显出山泉雷霆万钧之势。
(3)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除第一首有一句景物描写外,其余写的都是诗人自身的活动,或思索,或寻觅,从而引发感悟。
第二首诗则是集中笔墨写山泉,更像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泉的形象来表现它的精神,进而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
【解析】【分析】(1)B项,“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分析错误,诗句“不道云从底处来”,明确地说出了诗人悟出的道理: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飞来这个根底,因之悟出个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
故选B。
(2)“门外青山翠紫堆”“堆”字有聚集的意思,写门外青山草木茂盛用一“堆”字,给人动态之感,便使草木呈现出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景象,把草木繁茂的形象描绘到极致。
“擘开苍峡吼奔雷”“擘”,动词,掰开。
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
形象地描绘水在出山之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澌流向前,勇猛地冲击阻挡它的山峡,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威势,腾吼激撞,从崇山峻岭中把苍崖巨峡擘开,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形成波澜浩瀚的壮观。
(3)这三首诗都可归为说理诗,但具体的说理方式不同,有借事说理,有借景说理。
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除第一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句景物描写外,其余写的都是诗人自身的活动,或思索,或寻觅,从而引发感悟。
第二首诗则是集中笔墨写山泉,更像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泉的形象来表现它的精神,进而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B;
⑵“堆”字有聚集的意思,写门外青山草木用一“堆”字,便使草木呈现出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景象,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长在那里,而是堆在那里,把草木繁茂的形象描绘到极致。
“擘”,动词,掰开。
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
苍峡两壁分开而立,乃是静景,着一“擘”字,好像是山泉奋力掰开两壁才得以涌出,凸显出山泉雷霆万钧之势。
⑶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除第一首有一句景物描写外,其余写的都是诗人自身的活动,或思索,或寻觅,从而引发感悟。
第二首诗则是集中笔墨写山泉,更像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泉的形象来表现它的精神,进而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能够翻译,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
【附诗歌赏析】
朱熹的诗歌,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敞人治学的大道理来。
他着墨不多,却耐人寻思,能够打开积极的思思路。
《偶题三首》正是这类的诗篇。
第一首写他自己整天儒巾闲雅,面对门外的青山,山上翠紫成堆,山峰巍峨高大,山头云涛奔涌。
在云浪断缺的地方,忽而成霖作雨,忽而雨过天晴,青山依然是翠紫鲜明,惬人心目。
断云则飞向天际。
作者在此时不禁会心地想到: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飞来这个根底,因之悟出个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
云气蒸腾于深山水泽之间,深山大泽又是蛟尤窟宅之所在,这儿水气盛多,水气凝成云彩,云彩遇冷又降落为雨水,往返回环,为自然界带来了生气,为万物生长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水分,这就是云的根底,在今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理,而在当时还不被一般人所理解。
然而作者的用意,却远不止此。
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个根底;治学力行也有个根底。
理解根底之所在,则探理求知无往而不适;敦品励行,无施而不安。
百花的芬馨,来源于阳光雨露的抚育,园丁辛勤的栽培;禾稼的丰收,又源于适时的种植,土宜的选择,农民辛劳的耕耘。
凡事务必要寻求个很底,这就是诗人命意之所在。
第二首是作者对水的奋斗精神的赞歌。
作者以为,人们除了知本务本以外,事业的成就,还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冲决不懈的精神。
诗的前两句以“擘开苍峡吼奔雷”形象地描绘水在出山之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澌流向前,勇猛地冲击阻挡它的山峡,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威势,腾吼激撞,从崇山峻岭中把苍崖巨峡擘开,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形成波澜浩瀚的壮观。
后两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紧承前句,表明水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在波涛激荡之处,一切断梗枯枝,被淘洗一清,不容留泊,最后才有一川寒碧的江水,照映淡荡的天光云影,澄澈晶莹、回旋萦绕,自由自在地前进。
在诗中,作者启示人们只有奋斗才是成功之路,有毅力,有恒心,即使有千重阻力、万道难关也是可似攻破的。
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艰苦奋斗中才能够得来。
第三首启示人们探求真理的源泉,必须有笼罩全局的魄力,有识得整体的眼力,有辨别精粗巨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约,自见真源。
如果浅尝即止,一得自矜,满足于一点一滴、一鳞一爪的收获,是不能寻得来龙去脉之所在的。
诗以探寻水源为例,作出哲理性的说明,可说是独具慧眼。
诗的前两句:“步履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表明随着流水的踪迹,沿溯寻源,本来无可非议,但在行到水源的尽处时,却感到那儿并非真源的所在而不免惘然。
于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