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

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

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

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

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

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

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

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

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

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

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

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

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

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

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

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

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

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

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

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

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

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

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

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

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
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1)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2)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3)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4)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

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5)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3)不能。

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4)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5)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村槐”,故选B。

(2)本文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

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写了三件与槐树相关的事:槐树上荡秋千;在槐树下嬉戏;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3)本此种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4)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作者由眼前的槐树的“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士,紧紧攥着泥士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5)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本文的线索,文中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B
⑵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⑶不能。

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
⑷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

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熟悉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准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
括即可。

⑶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回答不能,然后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说明理由,结合上下文语境谈理由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⑸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
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
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
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
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
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
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

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

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

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

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

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

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
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

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
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
“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

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

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
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
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

你是如何理解“我”
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阅读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5)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
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
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随着继母的到来,我特别的反感,可是继母并没有因为我的态度而减少对我的关爱,“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开始接受妈妈并产生好感,“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这让我特别的感激,当我们大学毕业想去报答继母时,可是继母却永远的倒下了,这让我在怀念的时候多少有点愧疚之情。

(2)“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

是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后妈,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
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3)按照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要有记叙的相关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其中事件必须讲到嫁女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我”流泪的原因有: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
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作为文章题目,修辞作用: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思想感情: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深刻含义: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
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故答案为:(1)① 接受(好感);②感谢(感激);③ 怀念(思念、愧疚);(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
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
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

其次,瞻前
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全文顺序:反感→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
念(思念、愧疚)。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要点:不懂事,不能接受后妈,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和对生母的思
念。

(3)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答题时应注意,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
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5)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作用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选自杨绛《老王》
(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
吧。


——选自都德《最后一课》
(三)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

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
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选自李森祥《台阶》
(1)阅读写人文章,关注人物细节描写。

品析文中划线词语“镶嵌”“直僵僵”的表达效果。

(2)细节中见人物性格,见内心世界,见真情。

试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3)以形写神,父亲专注的目光里,我们读到了父亲的执着。

刻画人物,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

试着描写一个人物片段,注意在细节中展
现他的性格品质,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1)“镶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直僵僵”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而“我”面对这样的老王到来时的惊讶。

(2)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3)略
【解析】【分析】(1)“镶嵌”本义是指一物附着在另一物上,“直僵僵”形容身体僵硬。

这里形象的说法,表明老王身体十分虚弱,不能独立站着,只能依靠门框,僵硬的站着,从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老王步履维艰、体僵直的形态。

(2)这句话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对于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来说,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老师,突然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在小弗朗士对老师的爱国形象的肯定与理解,重点抓住“高大”一词来分
析。

(3)此题考查片段作文。

要求抓住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即可。

如:善良,勤劳,热爱
集体,乐于助人等都可以写。

【点评】此题考查小说的阅读理解。

(1)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做此类题,要注意先从词语本身的意思开始分析,还要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等方面来分析。

(2)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来回答,也可以从表现手法,表情达意方面分析,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思考。

(3)此题考查片段作文。

属于写人记事类,讲述一件事,要有细节描写,突出某方面的性
格,要求做到语意连贯,中心明确。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

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

叶子耷拉
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

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
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

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

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

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

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


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

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

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

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
班。

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

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

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
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

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

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

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

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

遗它在水深火
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

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

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
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
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
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
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
比。

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
沁出。

(3)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

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