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讲解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常用文言实虚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4、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汇总
1、陶渊明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其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29岁到41岁。
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
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后来平桓玄叛逆前后出任过参军。
最后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后辞官回家。
《闲情赋》、《归去来辞》写于此时。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
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
自此生活贫困。
东晋灭亡。
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病饿在床。
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
2、关于辞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4、通假字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5、古今异义词
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亲人。
今义: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表示爱情的话。
6、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
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
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③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7、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
8、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
内容分析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成化,乐安天命的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味。
第一段写辞官归田的决心。
先是自责之词,后是自宽自恕之词。
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段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作者归心似箭,浑身轻松;望见家门,欣喜若狂;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作者饮酒自遣,有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有园中之乐。
此乃真正的隐者之乐。
第三段写作者在农村的出游经历。
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铺垫;后又写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最后写出游所见,后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内心自白。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假涂饰。
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
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让,音节和谐,犹如天籁。
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
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李格非有“《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之评语,元好问也曾叹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
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
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
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
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
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