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验收标准[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诗中写“夜萤飞”有何作用?请 作简要赏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应.和.(yìnɡ hè) 模.糊(mó) 熟稔.(rěn) 轩昂.(ánɡ) 琥珀.(pò) 麝.香(shè) 小篆.(zhuàn) 阐. 发(chǎn)
三、词语辨析 (1)模糊·迷糊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使模糊。迷糊:(神 志或眼睛)模糊不清。 例:①做人不要_模__糊_了是非界限。 ②他有时清醒,有时_迷_糊__。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酒魂
波德莱尔
有一天晚上,酒魂在酒瓶里唱到: “人啊,我亲爱的被剥夺继承权者,
在红封腊之下,透过玻璃的囚牢, 我要给你唱歌,满含光明和友爱!
“我知道,在炎炎如火的山岗之上, 为了创造我的生命,赋予我的灵魂, 需要多少劳力、汗水、灼热的阳光, 可是,我不会存心不良,负义忘恩。
意识性。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 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 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 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 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复杂多变、难于捉 摸的世界。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这首诗以“应和”为题有何含义? 【提示】 《应和》在诗人看来,自然与人 以及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 关的神秘关联,“大自然”就是一座“象征 的森林”,其中的万物都在以气息、颜色、 声音相互交流,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 是“应和”的含义所在。
[技法归纳] 这首诗只有十四行,容量却很大,不仅形象 地阐发了象征主义的理念,而且提供了一个 “通感”写作的范例。它就像一只化学烧瓶, 让观念与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剧烈 地发生“化合”作用。
首先,波德莱尔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应 和关系,诗人写作应该用契合自己心境的自 然景物来象征自己的心境,而不再像此前浪 漫派诗人所做的那样直抒胸臆。其次,波德 莱尔试图把各种艺术纳入诗中,把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加以沟通调和,力图 同时调动读者所有的感官,以造成一种“通 感”的效果。
自然之间、物质和精神之间、有形与无形之 间,都充满了丰富的关联,实际上,在不同 事物的相互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 和谐的整体,在人的感官、人的内心之中, 就深深藏着这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即 诗歌所言“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的合并,归 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谐”。
4.结合诗作的第三、四两节,探究分析“ 通感”的手法及其作用。 【提示】 为了展示“通感”手法的魅力, 诗人在第三节也亲自实验了一下,在不同的 感官之间架起桥梁,试着想像:为什么“香 味”会“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有如洞 箫”“翠绿有如草场”呢?这有违一般的常 理,却扩张了我们经验的可能,颜色、触觉、 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 各种感官。至此,诗人好像还没有尽兴,继 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波德莱尔,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 驱,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诗人 是通过想象看到了宇宙间事物的交感,洞察 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从 而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创作出一种抛 弃浪漫主义纵情吟叹的诗歌,使之成为对人 的悲剧命运的抒情体。其代表作有诗集《恶 之花》,评论集《美学管窥》《浪漫主义艺 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巴黎的忧郁》 等。
(3)器宇轩昂·气宇不凡 器宇轩昂:形容精力充沛,气度不凡。气宇 不凡: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例:①只见这人_器__宇_轩__昂__,不同流俗,着实 亲近。 ②圣上见他三旬以内年纪,_气_宇__不__凡__,举止 合宜。
四、词语释义 ①熟稔:_很_熟__悉__。 ②凝视:聚__精__会__神_地__看___。 ③轩昂:形__容__气__度_不__凡__,__精__神_饱__满____。
对这种跟生存竞争的脆弱之辈, 我将做增强战士的肌肉的香油。
“我是永远播种者的珍贵的种子, 植物性的琼浆,我将流进你体中, 为了让我们的爱的结晶凝固成诗, 像一朵奇花,向天主的面前供奉!”
【赏评】 本诗摒弃了空洞浮华的修饰,捕 捉住了人在一瞬间的模糊感觉,使内心感受 和具有物质感的形象结合起来,追求一种情 景的契合。凝神观照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时, 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意象往复交流,互相渗 透,反映出了这种混沌社会、混沌价值观存 在的一些隐藏的思绪和人生哲理。
6.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阐发象征主义理 念的?试结合作品分析。 【名师点拨】 这首诗选用大量的意象来说 明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进而阐发象征主 义理念。在诗中,柱石鲜活而富有思想与情 感,回声悠长广大而浩漫;香味新鲜柔和而 翠绿,或腐烂轩昂而丰富,无限扩张的“香 味世界”“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这些 意象的使用说明了人与自然及世界之间的丰 富关联,形象地阐发了象征主义的理念。
5.结合本诗谈谈波德莱尔认为诗歌应当表 达什么,怎样表达。 【名师点拨】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增 加诗歌的多义性,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另外,世界处在无所不在的关联之中,在创 作时既要表现世界的这种关联,又可运用通 感的方式,展现这种关联。此外,为了追求 意象鲜明逼真的效果,也可采用“蒙太奇” 意象叠加法等创作手法。
(2)相关知识 象征手法 ①象征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极 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既然诸多自然事 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应和,那么诗人想象力 的作用,就在于揭示那些隐藏的“应和”关 系。因而,在象征主义诗人的笔下,各种感 官、形象、词语,都发生了奇特的联系,可 以互相转化、相互呼应,日常语言、日常逻 辑的无形桎梏随之被打破,在语言自由的跳 跃、连接中,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涌现出来。
(2)极限·无限 极限:最高的限度。无限:没有穷尽,没有 限量。 例:①轮船的载重已经达到了_极_限__。 ②这位年轻人前途_无_限__光明。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马克思

★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 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 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 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 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 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 和行为。
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 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 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 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 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 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要谦虚谨 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 为明智的态度。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是一 首十四行诗。“恶之花”,花当然是美的, 而恶无疑是丑的,“恶之花”怎么可能呢? 这对前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虚假的矛盾修饰, 然而对波德莱尔来说却是一种实在的美学观 念。他认为前人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美,事实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美,这种美源 于内心的激情,激情所至皆为美,所以丑中 也一样有美。
这种手法在《应和》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特别是所谓的“通感”手法,诗人直接写出 了它的含义:“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 应。”嗅觉、视觉、听觉及至触觉,本来是 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的刺激,但诗人也让 它们发生了“呼应”。
②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 象征性。现代派作品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 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 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 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 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 肃于荒诞。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2.试概述这首诗每小节的内容。 【提示】 第一节:“自然”的庙堂之中, 柱石相互交流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 第二节:自然界的事物相互呼应,构成一个 和谐的整体。第三、四节:诗人使用“通感 ”的手法,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气味,有了 鲜明的可感性。
3.结合诗歌的一、二两节,阐释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的世界观。 【提示】 波德莱尔被人看做是法国象征主 义诗歌的先驱,《应和》是他的代表作。这 首诗阐发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界观,可以看 做是理解其象征主义的一把钥匙。在象征主 义者看来,自然不是一种僵死的存在,而是 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在万物之间、人与
第1课 应 和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1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赏析】 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 在质朴平淡中蕴涵着丰富隽永的诗情。前两 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泛说屋北 的场圃,家东的田野,点明归隐躬耕的身份。 “芸”(通“耘”),锄豆,它和“刈黍”一 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这两句在随意平 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 如的情趣。“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 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两位 乡居的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 了。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辉 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
这里那里,又穿梭似的飞舞着星星点点的秋 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光的图案。它们 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 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 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来 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
[素材积累] ★有关“人与自然”的名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
——孟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 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 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 美。
——冰心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 进行报复。
“因为,流进劳累过度者的喉咙里, 那时,我就感到一种无穷的欢快, 他温暖的胸怀是个舒服的墓地, 比我阴冷的酒窖还要使我喜爱。
“你可听到主日歌的叠句的回荡? 听到‘希望’在我跳动的胸中高鸣?
你去卷起袖子,曲肱撑在桌子上, 你将会赞美我,你将会感到称心。
“我将使尊夫人高兴得眼目生辉, 使你的儿子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对两人相遇的场面没有作任何正面描写,也 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 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图,借助 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 词语的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 中的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的 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的两位朋 友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已经 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