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5T13:12:11.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翟莺莺
[导读]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诊治特点。

方法对5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翟莺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东广州 510120)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180-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诊治特点。

方法对5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春秋季好发。

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鼻塞、眼睑浮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VCA-IgM阳性,易合并肝损害、心肌损害。

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

结论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故需全面分析,提高本病的确诊率,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

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

IM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有些患儿可出现眼睑浮肿、皮疹,外周血细胞检查提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或总数增高。

文献报道本病大多呈自限性,但部分IM病例可出现多系统的并发症,甚至进展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

现将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50例IM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0例,均符合第7版《实用儿科学》IM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30例(60%),女性20例(40%),男女性别比例1.5:1。

年龄最小1.5岁,最大为12岁。

其中l~3岁10例(20%),3~6岁29例(58%),6~12岁ll例(22%)。

病程最长者28d,最短者5d。

1.2发病季节:春季(3~5月份)发病者15例(30%),夏季(6~8月份)9例(18%),秋季(9~11月份)16例(32%),冬季(12~2月份)10例(20%)。

1.3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发热,热程5~14d。

体温最高达40℃,一般在38.5℃左右波动。

所有患儿均出现咽扁桃体炎,单侧或双侧扁桃体I°~Ⅲ°肿大、充血,其中19例(38%)在咽峡或软、硬腭交界处有红色疱疹,31例(62%)在咽峡或扁桃体有黄白色膜状分泌物附着。

50例(100%)均有淋巴结肿大,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43例(86%)颌下淋巴结肿大41例(82%)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1例(62%)耳后淋巴结肿大30例(60%)腋下淋巴结肿大29例(58%)。

肝脏肿大39例(78%),脾脏肿大42例(84%),质软,无明显压痛。

皮疹5例(10%),为颜面、躯干部位多形性斑疹样皮疹,无瘙痒。

33例(66%)出现鼻塞、夜间打鼾、张口呼吸。

32例(64%)出现双眼睑浮肿。

35例(70%)出现阵发性咳嗽,其中15例(30%)胸片示:支气管肺炎。

1.4实验室检查:
1.4.1血常规:白细胞在10~20×109/L之间29例(58%),20×109/L以上15例(30%),10×109/L以下6例(12%)。

所有病例淋巴细胞均在50%以上,其中32例(64%)超过70%。

异形淋巴细胞<10%10例(20%),占10%~20% 28例(56%),20%以上12例(24%)。

血红蛋白轻度下降5例(10%)。

血小板<100×109/L 5例(10%)。

1.4.2血清EBV抗体检测:所有病例均行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检测,其中16例(32%)入院时阴性,入院后2~3周复查阳性,其余34例(68%)入院时检测为阳性。

1.4.3肝功能:27例(54%)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1.4.4心肌酶:8例(16%)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

1.4.5肾功能:所有病例肾功能检查正常。

1.4.6治疗与转归:所有病例均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均使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10mg/kg·d),分2次静滴抗病毒治疗。

如果治疗
48h,体温仍未降至正常或出现血小板减少,则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d,共2d。

如果出现心肌酶升高、肝功能损害则对症护心、护肝治疗。

如果合并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给予抗生素联合治疗。

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并密切注意评估病情。

随着疾病的恢复,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

本组病例无患者发展为是噬血细胞综合征或死亡,全部临床治愈。

2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肝脾肿大、皮疹、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等为特征,同时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如果对IM认识不足,只针对某一系统进行诊治,而忽视了其他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

本组病例显示IM好发于男性,3~6岁学龄前儿童占60%左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春季、秋季发病率高于夏季和冬季,与文献报道[2]相符。

本组病例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咽扁桃体炎,发热以中高热为主,38%病例表现为咽峡部疱疹,62%病例表现为咽峡、扁桃体覆盖黄白色渗出物,临床易与手足口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混淆。

当患儿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者应考虑IM。

另外,全部患儿均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其次是肝脾肿大、鼻塞及眼睑浮肿。

有些患儿易误诊为肾炎、鼻炎,甚至眼炎。

一般认为IM患儿的眼睑浮肿是由于颈部肿大淋巴结压迫,使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所致;鼻塞是由于鼻咽部淋巴结肿大、压迫引起。

本组病例10%出现皮疹,需要与出疹性传染病及药物疹鉴别。

本组病例约60%外周血白细胞在10~20×109/L之间,10×109/L以下者较少见。

所有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80%病例异形淋巴细胞>10%。

10%病例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血小板减少。

对于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要密切注意动态观察血象变化,避免发展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性,侵袭并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抗体,包括抗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抗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G(VCA-IgG)早期抗原Ig-G(EA-IgG)核抗原Ig-G(EB-NA-IgG)。

其中VCA-IgM抗体出现早,是急性期重要的诊断指标。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血清VCA-IgM检测,其中16例(32%)入院时阴性,入院后2~3周复查阳性,因此对于初查阴性者,要注意复查,避免漏诊。

IM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本组54%病例存在肝功能损害,16%病例存在心肌损害,经过护肝、护心治疗后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提示诊治时需要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

更昔洛韦为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属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

在EB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活化的EB病毒编码蛋白激酶与HCMV编码(UL97)的蛋白激酶相似,可促进更昔洛
韦磷酸化成单磷酸盐,再通过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提示更昔洛韦在EB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可优先磷酸化[3]。

本组病例全部静滴更昔洛韦治疗,部分病例静滴后48h仍有反复发热,或出现血小板减少,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紊乱、免疫损失,予以静滴丙种球蛋白。

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IM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易误诊、漏诊。

当患儿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鼻塞、眼睑浮肿时,应考虑本病,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作出临床诊断,提高确诊率,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1-825.
[2]岑丹阳,陈纯,薛红漫.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594-596.
[3]HAGEMEIER S R,DICKERSON S J,MENG Q,et a1.Sumoylation of the Epstein-Barr virus BZLF1 protein inhibits its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and is regulated by the virus-encoded protein kinase[J].J Virol,2010,84(9):4383-4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