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景范中学│草桥中学│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一章简答题专项练习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答题
1.阅读下面关于“雷雨发庄稼“材料,回答下列衬题
NO和NO2都是空气污染物,通常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的气体,极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NO2遇水立即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NO.硝酸再与土壤成分反应生成氮肥而增加土壤肥力,在雷雨天里,由于在高压条件下,空气中主要成分相互反应生成NO,故农村谚语中有“雷雨发庄稼”这一说法。
(1)上述所述材料中至少有_____个化学反应,NO的收集方法是_____。
(2)写出雷雨天生成NO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
(3)简要叙述怎样检验一瓶NO2气体是否混有NO气体?_____
高压 NO;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氮,与样品二氧化氮气体解析:4,排水法;N2+O2→
对比颜色,样品气体颜色浅,说明样品中混有一氧化氮,颜色相同,说明样品中不含一氧化氮。
【解析】
(1)上述所述材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硝酸再与土壤成分反应生成氮肥四个反应,一氧化氮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极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所以NO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
高压 NO;(2)在高压条件下,氮气和氧气相互反应生成NO,化学方程式为:N2+O2→
(3)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所以检验一瓶NO2气体是否混有NO 气体的方法是: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氮,与样品二氧化氮气体对比颜色,样品气体颜色浅,说明样品中混有一氧化氮,颜色相同,说明样品中不含一氧化氮。
2.幸趣和龙厚等同学进行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邀请你参与填写下表空格。
解析: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向呼出气体和空气瓶中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使干燥玻璃片上出现水雾,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变
【分析】
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把燃着木条分别伸入瓶中,插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没有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小水滴,向一块干燥玻璃片呼气,另取一块干燥玻璃片放在空气中,被呼气的干燥玻璃片变得模糊,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没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故答案为
3.结合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需NaCl______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使用______滴加;
(3)操作D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
(4)上图操作中,一定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
解析:胶头滴管加速溶解 AB
【解析】
(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需NaCl:200g×9%=18g;(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用胶头滴管滴加;(3)溶解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质的溶解;(4)称量时物码倒置,则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量取水时仰视,会使量取的水偏多,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点睛:物码倒置时造成称量物的质量偏小,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使量取的液体偏小,仰视使量取的液体偏大。
4.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
请回答:
(1)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____________
(2)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_____________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
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
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个)______________。
解析:abdeh cfgij 火焰分为3层;外层火焰最明亮
【解析】
(1)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般指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硬度等,abdeh符合题意;
(2)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有放热、火焰、生成物等,cfgij是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符合题意;
然后结合实验室酒精灯火焰的一些现象可以观察到火焰分为3层,外层火焰最明亮等。
5.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进世界中尊徐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分类、归纳、演绎、类比、对比等是化学学习重要的科学方法.根据你已有的化学知识或认识,各举一个运动下列科学方法的例子.(1)观察法:是由目的地、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客观事物考察并描述现象的方法:
例如: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到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方程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固体.
再举一例:________ .
(2)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
举例:________ .
(3)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方法.
举例:________ .
(4)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举例:________ .
解析: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从物质的组成来区分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化合物从气、液、固的扩散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孟得尔遗传规律的探索实验【分析】
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特点进行解答。
(1)根据观察法的特点,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等属于观察法;
(2)根据分类法的特点,判断物质组成,即:纯净物、混合物,主要是看这种物质是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化合物;
(3)根据归纳法的特点,从气、液、固的扩散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属于归纳法;
(4)根据演绎法定义,孟得尔遗传规律的探索实验属于演绎法。
6.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金属,不仅因为其物理性能优良,还与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1)钛被称为“21世纪金属”,呈灰色,能在氮气中燃烧,熔点高.钛和钛合金是新型的结构材料,主要用于航天和航海工业.上述描述中属于钛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2)铁在空气中易生锈,列举一条防止铁生锈的一个方法__________。
(3)工业生产常用10%的稀盐酸来除铁锈,写出除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10%稀盐酸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在氮气中燃烧;在表面涂一层植物油; 6HCl + Fe2O3===2FeCl3 + 3H2O 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还原性等,故钛的化学性质是能在氮气中燃烧。
(2)铁生绣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坏生锈的条件就可以防止生锈,如
在铁件的表面涂油、刷漆、电镀等;
(3)三氧化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6HCl + Fe2O3===2FeCl3 +
3H2O;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主要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7.在中招实验考试之前,某同学从实验室里拿出一瓶密封保存良好的溶液.
(1)如A图所示反复练习吸取液体的操作,请根据A图所示信息推理,纠正该同学的错误操作.
(2)练习一段时间后,他把瓶中溶液滴入烧杯中(如图B所示),“惊喜”地发现了白色沉淀,请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解释.
解析:(1)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应该先挤压橡胶胶帽,再伸入液面以下松开胶帽即可;(2)2NaOH+CO2═Na2CO3+H2O,Na2CO3+Ca(OH)2═CaCO3↓+2NaOH.
(1)A图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应该先挤压橡胶胶帽,再伸入液面以下松开胶帽即可。
(2)澄清石灰水的溶质为氢氧化钙,正常情况下氢氧化钠不会和氢氧化钙反应,故推测氢氧化钠已经和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在与氢氧化钙作用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8.下表是某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较软 2.7 g/cm3660.4 ℃良好良好良好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请你提出你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阐述步骤、现象及结
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导线该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反应取一段该金属,打磨光亮,再用酒精灯灼烧,看有无变化;若金属表面有变化,说明该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否则不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信息解答。
(1)因为该金属导电性良好所以可以用作导线;(2)想探究的有关该金属化学性质的问题:该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反应;(3)取一段该金属;打磨光亮,再用酒精灯灼烧,看有无变化;若金属表面有变化,说明该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否则不能。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根据金属的性质来看用途,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与酸反应,与盐反应,与氧气反应等。
9.化学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就是中毒、腐蚀、污染等,其实这是对化学的一种误解,许多化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现在请你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各举一个化学造福人类的例子。
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果等产量提高,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化学纤维(人造纤维或者合成纤维)、颜料的生产等,使人们穿上各种材料和颜色的衣服,提高了生活质量钢铁、铝、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金属的冶炼、合成橡胶的生产等使汽车进入家庭,使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解析】
【分析】
根据粮食与农药、化肥的关系;衣服与衣料和颜料的研制的关系;住与钢铁、铝、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的关系;行与合成橡胶的生产、金属的冶炼的关系分析解答。
吃: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果等产量提高,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穿:化学纤维(人造纤维或者合成纤维)、颜料的生产等,使人们穿上各种材料和颜色的衣服,提高了生活质量;住:钢铁、铝、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行:金属的冶炼、合成橡胶的生产等使汽车进入家庭,使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10.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的胆矾放在研钵内,用杵把胆矾研碎;
②将少量块状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使其全部溶解;③再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胆矾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步骤②中,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呈________色.步骤③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
(2)上述实验中,哪些事实可以说明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是同一物质___________?
解析:物理蓝有蓝色沉淀生成化学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都是蓝色的;加水后都得到蓝色溶液,所得的溶液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解析】
【分析】
(1)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2)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1)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说明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是同一物质的事实是: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都是蓝
色的;加水后都得到蓝色溶液,所得的溶液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点睛】
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并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是解题关键。
11.在中学化学定理实验中,经常要用量筒来量度液体体积。
(1)由于实验者观察方法不正确,会造成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或读出的体积数值存在误差。
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筒的使用经常分为两种情况:
①对一定体积的溶液进行读数. 如图甲所示,正确的读数为____________,俯视读数
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乙所示,若需要取 95mL 水,最好选用____________mL 的量筒,____________进行量取,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 95mL。
(3)向量筒注入一定量的水,俯视读数为 2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 5mL,的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_。
A.15mL B.大于 15mL C.小于 15mL D.大于或等于 15mL
解析: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 8ml 偏高 100 胶头滴管大于 C
【解析】
(1)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①读数时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图甲所示使用的是分度值为0.1mL的量筒正确的读数为8mL,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低;
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乙若需量取95mL水,最好选用100mL的量筒并配合使用胶头滴管进行量取,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大于95mL;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
2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5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5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15mL。
点睛:
量筒使用注意事项有:
1.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溶液;
2.量液时,可将量筒倾斜,用倾倒的方法把所量液体倒入,边倒边看液面与刻度线,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应将量筒放平,换用胶头滴管向里滴加,边滴边看,直到量筒内液
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与所需刻度线保持水平为止;
3.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12.2008年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1.573 g/cm3 (16 ℃)。
常压熔点354 ℃(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
300 ℃。
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低毒。
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1)请总结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品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
试解释相关原因:_____________。
解析: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高温下三聚氰胺可能会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解析】
(1)根据题干叙述可知三聚氰胺是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这是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2)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描述的是三聚氰胺的化学性质;
(3)微波炉使用时能产生很高的温度,高温下三聚氰胺可能会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13.指出图所示加热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_____;
(2)_____。
解析: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 用内焰加热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的容积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拇指应放在长柄处,试管夹没有夹在距试管口1/3。
图中实验错误有:(1)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2)用内焰加热;(3)试管夹没有夹在距试管口1/3处。
14.回答下列问题:
(1)在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俯视给量筒里的的液体读数:______。
(2)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①在连接b 与d 时,使d 较易与b 连接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e 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手烫伤 失火 读数偏大 用水润湿 压破试管(或把手弄伤)
【解析】
(1)①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会造成把手烫伤的后果,因此不能用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应该用试管夹夹住。
故填:把手烫伤
②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可能会使酒精漏出来,遇到明火被点着而发生火灾。
故填:失火
③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平视量筒的凹液面最低处,然后读出数值;若俯视量筒里的的液体,则读数偏大;故填:读数偏大
(2)①在连接b 胶皮管与d 导管时,使d 导管较易与b 胶皮管连接的措施是用水润湿。
故填:用水润湿
②采用e 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压破试管(或把手弄伤)。
故填:压破试管(或把手弄伤)。
15.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图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出该装置需要改进的一处地方____。
(2)图二中现象是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H 2O 2在某些催化剂的作用下迅速分解,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解析:4
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试管口要塞棉花 2H 2O 2催化剂2H 2O+O 2↑ 【解析】
(1)根据图一装置中,反应物为高锰酸钾,可知是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塞
一团棉花,而装置中没有,因此需要改进的是:试管口要塞棉花。
故填: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试管口要塞棉花
(2)根据反应原理可知,主要是H 2O 2在某些催化剂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催化剂2H 2O+O 2↑。
故填:
2H 2O 2催化剂2H 2O+O 2↑
16.下列化学用语书写均有错误,请你加以改正。
①2个氢分子:2H ______; ②1个钙离子:Ca +2______;
③氯化钙:CaCl ______; ④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2
23Fe O _____; ⑤2个汞原子:2Ag ______。
解析:2H 2 Ca 2+ CaCl 2 +3
23Fe O 2Hg 【解析】
①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化学式前边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个氢分子:2H 2;
②离子符号书写: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电荷数为1时,1不写,离子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相应的分子,1个钙离子:Ca 2+;
③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钙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钙:CaCl 2;
④元素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化合价的数值,正负号在左,数字在右,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3
23Fe O ; ⑤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个汞原子:2Hg 。
17.已知:①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②水具有灭火作用。
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某同学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
他想了想,于是又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火焰变化现象。
(1)对此,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你的假设是______。
(3)该同学所采用的验证方法是(______)
A .实验
B .调查
C .上网查询
D .和同学讨论
(4)该同学用一氧化碳做相同的实验,目的是_____。
解析: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 A 进行对比实验
(1)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导致了火焰变微弱,则可以探究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2)假设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做相关实验。
(3)该同学采用的验证方法是通过实验的方法。
(4)用一氧化碳代替蜡烛重做实验出现相同的现象,说明火焰变化不是水造成的,为了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故答案:(1)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2)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3) A (4)进行对比实验
18.根据如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弹簧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口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
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判断理由:________。
(2)关闭图B装置中弹簧夹a后,开启分液漏斗的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
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__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判断理由:________。
解析:不漏气长颈漏斗中有一段水柱,试管中压强大于外面大气压无法确定橡皮管起了连通器的作用(分液漏斗与烧瓶内压强相同),不管是否漏气,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总能往烧瓶中流入。
(1)当通过长颈漏斗向装置A中的试管内加水时,水在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试管中密闭气体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橡皮管将B装置中两个容器内的气体连通,不管是否漏气,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总能往烧瓶中流入,因此无法确定装置B是否漏气。
19.(1)阅读下面的短文。
从“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描述的相应横线上。
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________。
氯气在1.01×105 Pa时,冷却到-34.6 ℃,变成液态氯________,继续冷却到-101 ℃,变成固态氯________。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会燃烧________,氢气也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一种叫作氯化氢的气体。
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________。
(2)某商场开业庆典时,店外挂着的氢气球因人群拥挤而被挤破,遇上点燃的香烟,发生爆炸,并引发邻近的一串氢气球爆炸。
迅速掠过的火苗烧了一些顾客的头发,并浅度灼伤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