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三轮检测: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高考历史三轮检测: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
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时刻: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0·佛山高三质检)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

下图空白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
解析:选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的茶、丝、瓷器等物资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逆差,英国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因此a应该是鸦片走私,d应该是出超。

图表没有涉及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信息,故排除A、B两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C项。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关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回答本题突破点是“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1840年这场战争即鸦片战争。

联系各选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本题选A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商企业阻碍、洋务运动诱导,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排除含④的选项。

3.(2020·黄山模拟)《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
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解析:选C鸦片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在于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显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4.(2020·沈阳一模)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如此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聚拢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动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亚洲文明的倩影……那个奇迹现已消逝。

”与此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奇迹”是指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因此说那个奇迹现已消逝。

5.(2020·无锡高三模拟)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一般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这表达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们()
A.专门期望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的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解析:选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反映太平天国森严的等级制度,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束缚。

6.(2020·湖北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后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

”此人的观点() A.否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
B.客观地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具有主观臆断性
D.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说话
解析:选B洪秀全、朱元璋差不多上农民起义军的领导,后者是大明王朝的皇帝。

假如太平天国不失败,洪秀全也会成为封建君主,实行君主专制,仍旧会阻碍中国近代政
治民主化的进程,而这一切差不多上由于洪秀全所代表的阶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故此题正确选项是B。

7.(2020·孝感统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显现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显现瓦解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③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显现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A.①④B.①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B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进展,把握时刻信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即可。

②外国商品早在汉唐时期就已进入中国市场,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的恶劣阻碍之一。

故排除含②④的选项,选择B项。

8.(2020·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制造的剩余价值。

”下列近代企业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选D材料所述是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都属于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不在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列。

9.(2020·泉州模拟)王韬提出“官办不如商办”的口号,痛斥洋务派垄断新式企业的行为,主张兴办一切企业都必须“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商之必能够办,官之必不能够督”。

上述材料说明王韬()
A.反对兴办洋务派企业
B.主张自由创办民族企业
C.反对官民合资办企业
D.反对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官办不如商办”“商之必能够办,官之必不能够督”能够明确判定出王韬的主张。

10.(2020·宁波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专门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说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选A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表达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11.(2020·商洛高三期末考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下列对这一思想明白得不正确的是()
A.“中学”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
B.“西学”指的是西方的制度和观念
C.西学为用的全然目的是爱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
D.这一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解析:选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洋务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失败,故D项不正确。

12.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表达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B.“假如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厌恶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厌恶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解析:选A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要紧是马车、轿子等,交通落后,造成社会也落后。

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步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专门是汽车、火车兴起后,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专门大变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20·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经济与文明方面的变化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物资,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旧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然而,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往常,出口物资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斥,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步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照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如何样的变化?(6分)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阻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缘故。

(6分)
(3)据两次鸦片战争及阻碍分析,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之间是如何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8分)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阻碍。

第(1)问,从材料信息“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对外贸易逐步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归纳答案要点。

第(2)问,回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第(3)问,列强的渗透从其入侵的方式和对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的阻碍作答;中国农业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关联要紧从为西方工业文明提供原料和市场的角度作答。

答案:(1)变化: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2)缘故:列强获得协定关税等特权、开放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承诺外国人到内地通商等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3)文明关联和渗透:列强通过入侵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使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14.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对其评判历来有较大分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只是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能够剿发捻,能够勤远略。


材料二史论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

……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差不多设想是荒谬的。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完全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定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爱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史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多从现代化的角度评判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值得确信。

(1)曾国藩主张学习“外洋器物”的目的是什么?为此,洋务派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表达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特点?斯塔夫里阿诺斯如何看待上述这一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6分)
(3)材料三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如何评判洋务运动的?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样评判洋务运动?(8分)
解析:本题以洋务运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历史真伪、准确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1)问利用原始材料,考查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和措施,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通过史论,考查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后世对其的评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通过史观,考查阶级斗争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考查考生综合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答案:(1)目的: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抵御入侵。

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并派遣留学生。

(2)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爱护中国传统文化。

(中体西用)认为这一观点是荒谬的。

采纳西方科技,只能削弱中国传统文化。

看法一:同意。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从全然上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

看法二:不同意。

现代化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两者能够并存、相融。

(任答其一即可)
(3)前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后者从现代化的角度确信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评判:洋务运动的开展旨在应对清朝的内忧外患;洋务派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军事、教育措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西方科技,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其局限性;总的来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